日本身高现“逆生长”,体质改造已到极限!难道真是基因缺陷?

发布时间:2025-03-21 17:01  浏览量:9

在大众印象里,日本人似乎总被“矮个子”标签牢牢黏附。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近年来数据无情揭示,日本人的身高竟踏上不增反降的奇特“逆行”之路。

这一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是基因作祟,还是另有他因?别急,接下来,咱们就深挖这让人惊掉下巴的日本人身高谜团,看看到底咋回事。

长久以来,“矮”仿佛成了日本民族的一个标签。但其实,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复杂的起伏。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统计,2021年日本17岁男性平均身高为1.708米,相较于1994年的1.709米,近30年间不增反降。

回溯历史,以17岁男生平均身高为例,1900年时仅为1.55米,可仅仅30多年后,到1936年左右就突破了1.6米。二战结束后,日本平均身高更是突飞猛进,于1996年达到1.709米的巅峰值。此后便进入了长达约30年的停滞期,甚至略有下降。

日本作为岛国,民族成分相对单一,其身高的大幅波动,显然与生活水平密切相关。

古代日本,畜牧业规模小,加之宗教信仰提倡素食,民众普遍缺乏生长所需的蛋白质,即便贵族武士,身材也较为矮小。例如,日本战国时期名将德川家康身高1.55米,丰臣秀吉更是只有1.5米。

而明治维新后,物质条件改善,留洋思想家鼓励民众吃肉补充蛋白质,这一时期恰好对应着20世纪初日本平均身高的快速增长。

二战期间,侵略扩张消耗资源,民众食不果腹,身高增长停滞;战后和平发展,身高又迅速回升。

如今,面对身高增长停滞的现象,日本学者多从饮食角度寻找答案。2006-2008年,日本人平均每天摄入2800千卡食物,低于多数发达国家,在全球仅排第81位。到2018年,这一数值更是降至2700千卡,排名掉到109位,接近缅甸和伊拉克。

这并非因为吃不起,日本物价虽高,但人均收入也高。关键在于其独特的饮食文化。传统日料追求口味、营养与视觉平衡,食材多样但分量有限。日剧和日料店中常见摆满一桌的碟子,可每个菜量极少。

日本学生餐也曾引发热议,所谓的三菜一主食一饮品,实际只是1/3碗汤、一根蔬菜、两个鸡块和一片三明治。对此,日本民众却习以为常,甚至不少人主动少吃。

日本人对身材极为看重,崇尚以瘦为美。2021年调查显示,一半中小学生刻意节食,甚至有学生一天只吃一顿饭。更令人惊讶的是,孕妇为保持身材也不愿多吃,导致日本低体重新生儿比例从70年代的5.1%激增至现在的9.7%,形成孕期发育不良影响身高的恶性循环。

在日本,身高不仅受饮食影响,还与独特的审美观念紧密相连。在日式审美中,矮个子女生被视为可爱的象征,1.5米到1.55米被认为是最佳身高。而个子太高则会遭到嫌弃,身高超过1.6米就可能被骂丑女,超过1.65米更是被恶意调侃为“东京塔”“天空树”。

众多大长腿日本女明星都曾抱怨因身高被霸凌、担心找对象难,如新垣结衣对外一直虚报身高,实际身高被网友推测远高于其宣称的1.69米。这种审美观念下,日本女性不仅自己追求变矮,对男性身高要求也逐渐降低。

1989年,身高还是女高中生择偶的第三重要条件,如今已跌出前五。婚介企业统计显示,仅2.4%的女性客户将身高超1.8米作为择偶必要条件,62%能接受1.7米以下男性,14.7%甚至认为只要看对眼,身高无所谓。这种婚恋环境下,日本男性对长高也不再上心,更注重颜值和体重管理。

对比古今中外,身高差距并非一成不变。古代中国男子平均身高在1.65米到1.67米间波动,古代女性则为1.54米到1.56米;200多年前美国诞生时,成年男子平均身高约1.67米,与当时中国人相近;1851年瑞典新兵平均身高1.66米,1889年波兰新兵仅1.62米。

可见,近代以前人种差异并未拉开身高差距。工业革命后,欧美饮食医疗改善,平均身高大幅增长。而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1985年到2019年,19岁男性平均身高增幅世界第一,女性增幅排世界第三。

日本人身高不增反降,是饮食文化、审美观念等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追求健康与美的道路上,日本或许需要重新审视这些观念,而我们也应从中汲取经验,重视身高背后的诸多因素,为自身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条件。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