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钩沉:郑集群众歼匪记

发布时间:2025-03-21 08:44  浏览量:6

引子

#本文摘自《漆园古今》蒙城文史资料第九辑(1991年10月),作者蒋克学,原标题《郑集群众歼匪记》

正文

郑集村位于蒙城县三义区力巴乡西南边缘,南靠凤台尚塘,西于利辛的阚町镇相邻,是个鸡叫狗咬听三县的边远村庄。

解放前,这里土地瘠薄,交通闭塞,农民生活十分贫苦。群众中流传两首歌谣:“镰刀上墙,家中无粮”,“打狗棍,要饭筐,小车子一推上南乡”,这是当时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然而,最使群众不安的是土匪活动猖狂,经常出没此地,绑架无辜,勒索钱财,强奸妇女,闹得人心惶惶,民无安宁之日。

为了保障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以郑沛然、郑化光、郑怀清三人为首,把村里青壮年组织起来,成立了群众自己的保家组织——“红学会”。他们白天搞生产,晚上和阴雨、农闲时习武。他们手拿大刀、长矛、棍棒,苦练杀敌本领。口号是:

大刀长矛棍棒,誓死保卫家乡。

土匪敢抢郑集,打死就地埋葬。

“红学会”的成立,颇得当地群众的拥护,从十几岁的小伙子,到年过半百的老人,都积极参加。当时,郑集只有二十来户人家,一百多口人,可一到晚上,人声鼎沸,喊声震天。虽然土匪对郑集虎视眈眈,但畏惧郑集“红学会”的威力,不敢越雷池一步。

附近的几个村子,看到郑集比较安全,一到天黑,男女老少便牵着牲口到郑集避难。西郑、前郑、前孙、西孙四个庄的青年也纷纷报名参加了“红学会”。不仅如此,只要临村遭到土匪抢劫,“红学会”就闻风而动,前往救援。这样,“红学会”的威望越来越高,人数越来越多。然而,土匪对郑集的“红学会”更加恨之入骨。一次土匪写了封恐吓信,贴在郑集的南寨门外,信中说:“如果红学会不解散,某年、某月、某日,百人、百马、百支枪,抢劫郑集,把房子烧光,大人小孩杀光。”恐吓信贴出后,“红学会”不但没有被吓倒,反而更加团结。他们发动全村男女老少,在村周围挖沟筑寨;村内又挖了多条小沟,摆下迷魂阵,村头又设了岗哨,轮流站岗,使土匪进庄不易,出庄更难。

一天傍晚,蒙城的盐贩子,在寨外遇上了凤台县的土匪,被抢劫一空。“红学会”的人知道了,立即出动,进行追击。那些土匪听说“红学会”的人来了,边放枪边跑,把抢劫的盐袋扔掉,慌忙逃窜。到嘴的肥肉没吃上,土匪头子恼羞成怒,便纠集蒙城、涡阳、凤台三个县的匪首沙疆巴、张苍龙、李小龙、王茂功等七处的土匪二百多人,于1937年4月24日晚上十一点钟左右开始行动,每人一只枪,一个手电筒,向郑集大举进攻。郑沛然带几个“红学会”成员在寨门口和土匪拼上了,一连刺伤了几个土匪。由于短兵相接,开展了面对面的肉搏战,使土匪的枪用不上。当时另一处的几个土匪窜进了郑化光的油坊门口,把郑化光的小儿子捆上,把两匹马拉走了。郑化光看到,顿时义愤填膺,手握长矛,一个箭步刺伤了两名牵马的土匪。原来这二百多名土匪中,有的虽然多次抢劫,由于害怕“红学会”的武功,长枪又无用武之地,加上土匪一百多只手电筒乱照,地理环境又不熟悉,弄得他们眼花瞭乱,分不清东西南北。而土匪中有的是初次下水,有的是为了混水摸鱼,顺大溜抢东西的。

他们看到“红学会”的人,奋不顾身,挥舞大刀、长矛,乱砍乱刺,吓得哭爹喊娘,向外逃窜。“红学会”最小的成员十四岁的郑怀清,大声高喊:“凡是拿手电筒的都是土匪!”这时匪徒们慌了马脚,纷纷把手电筒扔掉,慌忙向四处逃窜。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扎死匪徒三人,重伤三十余人,生俘二人,一名叫沙疆巴,一名叫郑怀同。缴获土枪一支、手电筒一百七十多只。凤台县有一名姓单的匪徒,结婚刚七天,由于第一次下水,被“红学会”惊破了胆,回去不到几天,就吓死了。而“红学会”只有郑沛然腿受重伤,其他十余人受轻伤,无一人死亡。牲畜财产没受一点损失。

经过这次战斗,土匪再不敢抢劫郑集了。(解放后,“红学会”因参与会道门暴动,被宣布为非法组织)

资料来源:

《漆园古今》蒙城文史资料第九辑(1991年10月)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