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尚店
发布时间:2025-03-21 08:34 浏览量:9
作协理事长正在考证随县有关带“店”的地名,何店、殷店、草店、河源店、七姑店、万店、刘店等等,知道我的家乡在尚店,遂向我征文了解尚店。
尚店是我家乡。1970年到1979年,我6岁到15岁,全家“上山下乡”,从随县城关镇下放到随县三里岗区尚店公社红岩大队一生产队。这是当时的名称。
尚店在随南大山深处。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民风淳朴。七十年代初的尚店,按行政区划是三里岗辖下的一个小公社。尚店公社下辖红军、红兵、红岩、红日、红峰、东方红等几个大队,各大队下又有若干生产小队。尚店公社的驻地在红军大队,即尚店街,现在是尚店老街了,半残破状态,尚店新街已迁至岗下碾子河西岸(碾子河即均水)。
如今的尚店,行政区划为三里岗镇下辖行政村,东与何店村交界,南与栗树嘴村接壤,西与黄家河相连,北与均川镇毗邻,离三里岗镇区15公里。说明一下,何店村即原来尚店公社下属红兵大队的一部分,栗树嘴村、黄家河、原新集小公社、均川七条公社等尚店四邻行政区划及名称变更频繁。
我家原是红岩大队一生产队,现仍属尚店村。红岩大队在一条山冲里,从伏岭(佛儿岭)一直到尚店街头,这条山冲叫火石冲。一条无名小河长约约5公里,纵贯火石冲汇入碾子河,是均水的支流。
说说尚店老街。节选于我以前有关尚店火石冲的文档。
尚店老街在碾子河边的小岗子上,民居对门而建,青砖黛瓦,马头墙参差错落其间。沿街的大门多是可拆卸的响板门,拆下门用板凳支上就是铺面了,街道随弯就弯,路面是青石板和鹅卵石铺成,当时的随县三里岗区尚店公社各行政机构都在正街上。
供销社有百货、日杂几个商店,用的是木制柜台隔断那种,卖些日杂百货,食盐、肥皂、煤油、布匹什么的,食盐是籽籽盐,1角7分钱1斤,其它紧俏物资多半要票,布票、粮票、供应券什么的。收购站收些农民卖的蜈蚣、黄荆条、茯苓之类的土产药材,点豆腐用的石膏。农机站里有两台拖拉机,一个“神牛”,一个“东方红”,不下地耕田也不收割,只负责从三里岗运日杂用品到尚店,时不时听到拖拉机在佛儿岭翻车的消息,好在开车的黄师傅每次都安然无恙。
尚店的卫生院最大了,在岗子顶上,还有个中医张先生诊脉,几个医生都是赤脚医生。食品所里面收鸡蛋,5分钱1个,这就是我作业本和圆珠笔的来源。食品所最重要任务的就是收牲猪派购,每家卖一头130斤以上的猪给食品所之后,拿到派购证,过年才能自家杀一头。
街上有红军大队办的综合厂。厂里的理发铺剃头,光头1角,分头1角5分,剃头的刘师傅也是城关镇下放的。综合厂里还有木匠铺,还有缝纫社,还有榨油坊,榨油的汉子操着沉重的长长的撞杆,伴随着悠长的带着节拍的吆喝声,奋力撞向榨油的撞桩。磨房榨屋在街的东边,圆形碾槽边一头蒙着眼睛的驴子拉着碾子在不停地转圈,碾槽里是油菜籽或者芝麻。尚店街上还有唯一一家歺馆,记不清名字了,餐馆的厨师是个缺半边耳朵的中年汉子,大热天也斜戴蓝帽子遮着耳朵。如果能弄到一两粮票,再加5分钱,就能买到一个包子,大快朵颐一顿了。
最热闹的地方,当然是岗上广场了,遇到晚上放电影或唱样板戏的时候,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热闹得像过年一样。七十年代初的那几年,广场上还有个最大的用途,就是群众大会,包括宣传动员大会、批斗大会、公判大会等等,群情激昂,山呼海啸一般。
我读了两年书的尚店初中也在正街上,有大门侧门还有后门,学校的大门因为正在街心的缘故,有些小,是传统的很有仪式感的那种门楼,教室和宿舍的后面有一口堰塘。
如今的尚店初中仅剩几间无人问津的破房子和一个堆满柴禾杂物的院子,部分教室还在,墙上的黑板还在,青砖砌的柱子上依稀可见李老师写的标语,“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李老师和我父亲曾是随县老一中的同学,因这层关系,我曾在李老师家里借宿过很长时间,后来还成了亲戚关系,这是后话。几处坍塌的房屋曾是老师和学生的宿舍,食堂也塌了,操场上圈着成了喂鸡的地方,还有几架已经干枯的香菇棚。古老的水井里泛着几片污物。不胜唏嘘,这是我的学校,我在这里读过二年初中,然后拔尖到三里岗去读初三,我们那个时候初中读三年,高中读两年。清楚记得初中在这吃大食堂,在这睡地铺,没有课本我们抄报纸,没有电就点煤油灯,还经常搞勤工俭学,艰苦并快乐着,在这里,渡过了我最美好的少年时光。
那个时候,尚店街上不仅有初中,一度还办了高中,高中就在碾子河对岸的小山岗上,后来由于生源的缺乏,降为初中,继而降为如今的尚店小学。尚店老街也是同样的命运,因为行政区划的降级,机构撤消了,老街也随之颓废了,破败了。
一声叹息。仔细想想,其实这才正是时代的潮流。追根溯源,尚店之所以为“店”,也正是过去那个时代的产物,如同全国各地所谓的邑、庄、寨、村、屯、卫、堡、所……等等一样。
“店”,俗称“店子”,释义为商店、店铺、店肆等。晋·崔豹《古今注》载:“店,所以置货鬻之物也。”早期的店,除了专卖商货外,也仅供行旅食宿,如客栈、旅馆一类,还有售货兼宿客的店,旧时常称作店舍、店家。店,其声来自“邸”,秦汉时期,民间将具有堆栈、售货和客舍性质的市肆称作“邸”,如“邸店”、“邸舍”。自晋以降,“店”之称谓渐渐普遍起来。宋代时,商业兴盛,城乡各地开店设铺更为普遍。“店”因人口聚集与商业需求设立,而设店之处,特别是在一些偏壤僻地,“店”往往成为该处之显著的或特异的地理要素与文化特征,店字地名因此而产生出来。
随州北接中原,西衔秦巴,南达汉湘,东连皖赣,水路涢水连江汉航运,陆路四邻要道通畅区位便捷,人口易大量聚居或经停,由此衍生出商业需求,促进商贸交易。“店”作为日常商业活动的基础平台与消费场所即大量出现,一些店铺久而久之在某区域范围内拥有着强大影响力,逐渐由场所功能演变成了地名称谓。我们随县的何店、万店、草店、刘店、河源店、常安店、七姑店、新阳店,当然还有尚店,无一不是。
都有过曾经的荣耀和辉煌,随着光阴和流水,俱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