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了姚国美,死了也不悔”——姚国美传 上

发布时间:2025-03-21 00:42  浏览量:10

原创:陈勉 姚梅龄

读书,看病,为医当如斯。”——姚国美

姚国美,天资聪颖,记性及悟性过人。14岁即考入江西医学堂;18岁行医,因个头矮,常跪于凳上诊脉开方,故南昌人称之“崽崽医生”;20岁始名声大振,患者排队候诊盈巷盈街;29岁因过劳即卸牌(因家门口原挂有“国医姚国美”之牌)至庐山休养,继学佛,为居士。由于其毕生活人无数,屡起沉疴,所以南昌有“请了姚国美,死了也不悔”的民谣流传。著名中医学家姚国美的传奇故事就从这句民谣开始。

请了姚国美,死了也不悔

姚国美,名公裳,号佐卿,字国美,南昌人,1893年出生于江西南昌县姚湾村,其庄园老屋原在三家店中街(即今南昌市十三中对面),长而就学于江西医学堂。其家为世医,代代相传,有家谱可查的已十余代(注:到姚国美孙辈已16代)清光绪维新时期,南昌兴办了江西医学堂,堂址设在百花洲。堂长是江西省中医大师文霞浦,他为人治学严谨,声誉卓著,是姚国美步入杏林的启蒙恩师。

姚国美进入学堂之后,便以专心致志、苦学不懈的精神赢得了文霞浦的器重。姚国美家离学堂并不远,但他坚持在校膳宿,即便是寒暑假亦很少回家,他想充分利用时间,研读医学书籍,值班教师查夜,经常发现他在挑灯夜读。如此入迷,教师怀疑他整天沉浸在小说之类的闲书中不务正业。后来,经过堂长文霞浦的细心观察,发现他确是在专心研读各类医书,不禁对他的执著与坚忍深为嘉许,另眼相看,精心教诲;同时也指出了他在学习方法上的不足之处。文霞浦认为以他现在对中医学的认识程度来看,博览各家学说难免不得要领,因此,责令他要以《伤寒论》作为学医津梁重点研读,意在让他于重点深入中达到一通百通。

姚国美谨遵师教,受益匪浅,学业名列前茅。但他还是心有不安,他说:“学业贵专,而我虽敬谨受教,终以校中为各科齐头并进的需要,无法一门深入为憾事。”

1911年,年仅18岁的姚国美毕业于江西医学堂,因成绩优异而获得清政府公派去日本留学学西医的机会,却因其祖父年老而未能成行,于是他便成了清军标统里的医生。不久,文霞浦因器重姚国美的才华,特邀请他来江西医学堂门诊部工作,并对他潜心教诲,尽力奖掖。

由于姚国美医术高超,求诊者日渐增多,“崽崽医生”的大名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为了胜任各种疾病的治疗,他不得不继续广研各类医籍。但是他对于《伤寒论》的研习之心,却自始至终也不曾放弃过,极力想领悟《伤寒论》精奥所在,然后兼及各家,明其所长,为我所用。

后来为了维持生计,不到20岁的姚国美便在南昌市开业行医,初露身手,慕名前来求医者,与日俱增。面对病人,姚国美从不马虎应付,而是认真诊断、仔细分析,于大量流行病的共同矛盾之中,找出特殊矛盾,而后针对处理,所以疗效甚高,有如妙手回春,以致后来在南昌有“请了姚国美,死了也不悔”的民谣流传。

同业中为探明其年轻名高的原因,趁其门诊繁忙之时暗暗站在他的身后,考察他的用方。有一次,发现他连续诊察了13个流感病人,虽连续使用了13次参苏饮,却方方有所不同,即在方中加减不同的两三味药,均取得了良好效果,这充分说明了姚国美辨证论治时,一定要遵从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科学诊疗方法,故其出名绝非侥幸。

仅看脉,便知病证”,又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姚国美的高超医术。曾从陆渊雷、章次公习医并著有《黎庇留医案评述》而蜚声医林的江西名医萧熙,在其文章《脉诊学的宝藏》中写道:“我在江西看见三位老中医前辈,能够一看脉便知道是什么病证,他不用人家讲,便知道十之八九了。一位是九江的蒋以庄老先生,生平看病,很少需要人讲,群众的威信很高。另一位是南昌的姚国美先生,也常是不必要病人自己述说证候,而疗效却很高……”

据姚国美的后人回忆,南昌郊外某村有一个饶姓患者,得了伤寒,开始并不在意,以为是一般的伤风感冒,没想到几天后便“死”了。无奈之下,家人便将他移到门外,开始准备安葬事宜。恰逢姚国美经过村庄,饶家人便怀着死马当做活马医的想法,将他请来察看察看。姚国美摸了摸病人的胸口,感觉心口还有微热,认为尚可医治,于是诊了脉,开了方,抓了药,给他灌下去。奇迹出现了,病人的手指开始微微地动了起来。姚国美毫不停歇,接连几天对病人进行调治。结果本应入棺安葬的“死人”竟然痊愈了。从此,姚国美声名大振,请他看病的人愈来愈多。

以书为基,精研、弘扬国医之道

姚国美读书,一向孜孜不倦。他曾说过:“读书,看病,为医当如斯。”对于他来说,行医是职业,读书则是吸取养分的方式。在诊务之余,读书是他唯一的乐趣和嗜好,以致传出不少笑话,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结婚过程中的趣事就是一例。婚礼那天,花轿已经抬进喜堂,但很久都不见新郎出来开轿门。众人纷纷寻找,结果发现他还在忙着看病。经催促他才急忙穿好礼服,可新鞋又被促狭朋友藏了起来,一时狼狈不堪,晚间闹洞房正当高潮,大家突然发现新郎不知何时失踪了。于是,众人又四处寻找。而此时,新郎官姚国美正躲在一处僻静之地读书,如此嗜书钻研,实是令人感慨。爱看书的姚国美抱有精研医术、弘扬中医的伟大志向,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父亲看到身体羸弱的他每天只知道看病读书,休息时间很少,就时常劝阻他,眼见无效,老人忧心忡忡地向老友余某以类似托孤的口吻说:“我不久人世了,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国美。像他这样不要命地除了看病就是看书,如此拼命攒钱,可怎么好!”

余姓老者将此话转给姚国美。姚国美非常惊讶地说:“中医当此欧风东渐之时,非有一番作为不足以振兴此道。但我终日忙于生活,无暇及此。我将尽十年之力,但求身家聊堪温饱,即将停止个人蓄积,赚一文就用一文。如何用法,我今天虽谈不上,但可向老父保证,决不胡作非为就是了。到那时所做的都是公益事,哪里还会像这样忙呢。”

果然父亲去世后,姚国美仍是看病读书,整日忙碌不停,由于过度劳作,29岁的他患上了三期肺痨(肺结核),一度病至大咯血,幸亏他夫人贤慧安贫,毅然劝他辍业,居庐山休养。他在庐山学佛、登山、栽花、种竹,用药只每日野百合一味,营养只鸡蛋两枚,历时十月即已痊愈。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诺言,以后赚了钱,多数捐出,做了很多社会公益之事。

姚国美精湛的医术是博览医籍、刻苦钻研的结果,有很多事迹可以说明。1924年的夏天,姚国美的亲侄姚荷生不幸身染虚劳,并发展为五更肾泻。姚国美那时在庐山一边讲学,一边疗养,一边出诊。于是,姚荷生的伯父姚介卿和老师谢双湖对姚荷生进行治疗,可是疗效都不佳,所以才把姚荷生的病情电告了姚国美,他仅开了一个药方,姚荷生服用了一月,即告痊愈。

姚国美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医事业。如果说博览书籍、刻苦钻研是他成为良医的基石之一,那么悉心救治危难病人,就是他的人生之道,是他矢志弘扬的中医之道。

1949年,南昌解放时,姚国美虽卧病在床,但策杖出迎,见者无不感慨。人民政府重视中医学,拨款在南昌创办江西中医实验院,并邀请姚国美出任院长。他虽因病未就任,却由衷感激政府,深慰平生夙愿在新社会得以实现。

惜乎天不假年,直到逝世前一天,他仍带疾起坐,为人看病。逝世之后,吊者盈门,出丧之日百姓沿途设祭,络绎不绝,其医德、医效之深入人心由此可见一斑。他不仅留下了中医典籍《病理学讲义》、《诊断治疗学讲义》(此二书时隔70余年于2009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取名为《姚国美医学讲义合编》)等,还留下了那句“请了姚国美,死了也不悔”的民谣,让人至今仍在他行医留下足迹之处传诵不绝。

医术精湛,擅治疑难大症

姚国美擅治疑难大症,可谓名重一时。他精于内、妇、儿科疾病的诊察与遣药,往往医到病除,每奏奇效。他与江西另一位名医谢双湖被称为“名医双雄”。谢双湖擅长外感重症,而姚国美擅长内伤杂病。谢双湖称赞姚国美医术精湛,方药灵妙。姚国美博览医籍,使他具备通晓各家所长之能,奠定了精湛医术的基础。在临床中,他注重细审病因,深究病理,以理论指导临床,使博览医籍的成果得以充分发挥。

这一切造就了姚国美医术两大鲜明特点:“灵活化裁,不拘泥于经方之囿”与“精于诊察,方药自然中肯”。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也是在临床中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姚国美既有精深的中医理论,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异中求同,同中求异,辨证论治,灵活化裁,是姚国美治病的一大特点,在医界堪为翘楚。在诊治疾病时,他毫无偏见,集思广益,撷取精华,摒弃糟粕,并一直倡导“四诊并行,治法八要”。在给病家治疗时,注重以辨证论治为主,不斤斤计较于经方派与时方派之争。

由于他精通医理,学识雄厚,经验丰富,故能把握病机,得心应手。1948年的夏天,姚国美仿“麻杏甘石汤”意治愈百日咳患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据安义县中医院老中医刘德远回忆:他年轻时,在江西名医许寿仁处学医,曾亲见姚国美仿麻杏甘石汤治愈一例百日咳患儿。那年夏天,在许寿仁诊所,一患儿由其父抱来。小儿约三四岁,咳嗽近月,顿咳鼻煽,面红目赤,哭声不扬,痰稠难咯,痰中带血,神疲乏力,舌红,苔薄黄少津,曾在多处求医。许寿仁用麻杏甘石汤、千金苇茎汤加减治疗,未见疗效,且患儿咳愈甚。许寿仁见状,即介绍患儿到姚国美处求治。当时姚国美正在庐山一布店应诊,于是,患儿父亲邓宇宙专程带小儿赴庐山。姚国美诊病后,即仿麻杏甘石汤意,处方五剂,由患儿父亲带回家调治。约一月左右,邓宇宙有事来许寿仁诊所,许问及患儿病况,邓宇宙欣然回答患儿服药数剂,咳止喘平,诸症悉愈。言罢出示姚国美所处方药:炙麻黄三钱,大雪梨一个,杏仁五钱,金橘饼五钱,将雪梨掏心,麻黄纳雪梨中,用水煎之,频服代茶。

麻杏甘石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其功效主要是“辛凉宣泄,清肺平喘”。后来清代医家柯韵伯又将其用于治疗“无汗而喘,大热”等病症。在临床应用上,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郁热致喘之主方。一般来说,咳喘患儿用麻杏甘石汤治之,本属无讹。但患儿脏腑娇嫩,易虚易实,久咳伤肺,肺阴受损,故见哭声不扬、神疲乏力、舌红少津之症,故单用麻杏甘石汤无效。姚国美善从标实之形,察本虚之理,标本同治,故仍拟麻杏甘石汤意,灵活化裁,以大雪梨、金橘饼滋养肺阴,润肺止咳麻黄入雪梨中,制其温燥,而扬其止咳平喘之功,合杏仁则降气平喘止咳。诸药合用,使肺热得清,标本兼顾,而获奇效。因本病治疗特殊,临床灵验,且屡用屡效,所以刘德远对它记忆犹新。此后每遇久咳体弱患儿,凡是证属麻杏甘石汤证之类,他即拟本方加减,灵活化裁,每皆有效。

姚国美治病,精于诊察,取法和缓,遣药不敢稍有疏慢。他曾说过:“医和、医缓,古圣以此自称。议病果真,方药自然中肯。”“本草主治殊多,欲识药用专长,当从方后加减注意。”姚国美对先贤各论,务必悟其要旨,究其因果,绝不盲目袭用。他说:“理固不可不明,要必期于实用。”注重实践,不断总结,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尽管平日医务很忙,但姚国美诊察每一病人,总是不厌其烦,盘根究底,一定要把病因、病机分析得一清二楚,才肯处方用药;药后病情进退、转变,更是非常注意听取;再根据药性专长随机加减。他往往为了疑难病例的“辨证论治”思索到彻夜不眠,因而治愈率自然很高。

当地医界每遇诊治难决的病人,总要向姚国美请教,才觉放心。而姚国美总是很谦虚,善于学习他人长处。如他在治疗一个便秘病人时,发现病人脉象很虚,彻夜不寐,时常口干,大便在直肠,非用手挖出不可,从增液汤到肉苁蓉一系列用药均不见效,用温药又顾虑到其有烦躁为阴虚所致。后姚国美改用井水泡大黄以通其秘,因井水泡大黄通便既力且速,一钱当三钱用,果取效验。

再如姚国美验方“姚氏肩凝神愈膏”,重在养血和血,滋补肝肾,不用祛风药,而寓息风之义,改汤剂涤荡变膏剂持久,不可不谓别具一格。此方由江西省德兴县香屯乡的老中医王绍基收藏,他表示不敢窃为己有,特敬录出,欣赏之余,亦表敬仰之心。处方为:制熟地黄、黑驴胶、金钱橘饼各120g,黑玄参、秦艽、怀山药、北枸杞、制何首乌、盐炒杜仲、盐炒续断各30g,桑寄生9g,当归60g,茯神、粉甘草各15g,山茱萸、金钗石斛各13g。配制方法:上药除驴胶外,以铜锅文火熬煮,滤渣取头汁,原渣加水,再熬取汁,两汁冲和,文火熬至合度,入驴胶,待烊化后,再用上等白蜜,缓缓收膏,装罐备用。

方中当归、阿胶、熟地黄、何首乌和血补血,润燥滋阴;山药、山茱萸、枸杞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续断、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强健筋骨;玄参、石斛降火滋阴,润燥生津;秦艽柔润息风,宣痹通络;茯神、甘草甘平宁静,缓急和中;更借金钱橘饼通络和阳,有生化无穷之妙。全方配伍严谨,不寒不燥,滋而不腻,重在养血息风,滋补肝肾,颇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对年迈血虚、肝木失养、风动筋拘的肩凝不举、肢麻震颤,每用确有良效。曾有一位王姓男患者,因耕田时牛使野性拖犁跌倒,右臂疼痛举不过项、肢麻震颤,治疗半年不愈,后服用“姚氏肩凝神愈膏”验方,一剂病愈过半,再剂痊愈,且面色红润,身轻体健,较前判若两人。

姚国美在治病上的另一个特点是辨证立方,随证施药,对证加减。他认为辨清病证以后,立法选方是针对其证,方中药物的加减则是针对具体的证候变化。加减的依据则是患者症状的增减与变化,所加之药多是针对新出现的主症,所减之药多是由于某种症状已经减轻或消失。所以如此,乃因脉证的变化常可反映病证本质的变化,治疗亦应随之而变。姚国美在治疗温病、疟疾、热证、暑证、中风、疝气、头痛等病上皆有精研,多有独见。

例如姚国美治疗暑证,多有灵验。他把此证分为感寒受暑、暑湿、寒风闭暑、阴暑、阳暑、暑厥等病证,并确立了一些很好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在临床上治愈了许多的暑证患者。他认为,头痛胸闷,无衣则凛,着衣则烦,甚则恶寒发热、无汗而小便不利者,此感寒受暑,宜香薷饮辛香发散;若更身疼腹胀,舌淡溶溶,与藿香正气散芳香解暑;寒暑犯中,则呕泻并作,治当温中和胃,用六和汤解除其病症。姚国美认为,如果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小便已洒洒然毛耸,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乃暑湿遏郁,宜用桂苓甘露饮以清利之;如果热胜于湿,壮热,大渴大汗,身重足冷者,甘寒清热之中,仍兼除湿,则用白虎加苍术汤医治,更为合适;如果发热恶风尿赤,两手时或搐搦,此寒风闭暑,法宜疏解,用秦艽香薷饮治疗;如果风热伤营,肝风内动,瘛疭不已,或见口眼歪斜,便以清营汤加羚羊角丹钩之类治疗

姚国美认为,如果吐泻腹痛,舌滑冷汗,脉象沉迟者,名曰阴暑,便用理中汤治疗;甚则通身厥冷,腹痛尤甚,脉微欲绝者,宜用吴茱萸汤加肉桂、干姜之类治疗,以回阳化阴。姚国美认为,如果肌热多汗,渴而呕泻并起,脉象洪大而虚者,名曰阳暑,宜用人参白虎汤去治疗,以清热生津;甚则舌燥唇红,烦渴脉数,乃热甚化火,治当苦降泻热,用黄连解毒汤治疗。夏日劳役,卒倒昏迷,名曰暑厥。或口唇淡白,或唇红目赤,或喉间有声,无论其为气虚、为热郁、为痰闭,救急之法,宜先乘凉于阴处,掏热土置于脐上,拨开作窍,令人溺其中,再以生姜或蒜捣汁,和温汤徐徐灌之。待患者苏醒之后,随证调治。若其脉虚自汗,少气懒言者,与(李东垣)清暑益气汤;若其心热烦渴,小便不利者,属热壅,宜益元散加西洋参,重则主以人参白虎汤;若其神犹迟钝,言语謇涩,舌腻脉滑者,此属痰闭经络,治以消暑丸加石菖蒲、竹沥、蛇胆、陈皮之类。姚国美对于暑证的治疗方法,不仅扩展了后人对暑证的认知空间,而且还积累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尤其他随证而变的方药应用,在临床实践中,也是多有灵验,每奏神效。又例如,姚国美对中风的认识也极有见地,他在《论中风》中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中风一门,无分真类,但辨之为外感邪,实之风,则祛邪为主;辨之为内伤正虚之风,则补正为先。”他认为,中风卒倒口噤,两手握固,痰壅气塞,不省人事,先宜开闭,或以皂角末搐鼻取嚏,以开肺窍;或以酸乌梅擦牙,以开口噤;或以白矾散、稀涎散之类,徐徐灌之,令其吐出痰涎,俟开闭风退,然后随证用药;若现眼合、遗尿、自汗诸脱候,无论有邪无邪,先当固脱,参附汤配姜水服,有痰者加竹沥,所谓“元气固而后可以除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姚国美认为,如果口眼歪斜,甚则手足麻痹,肌肤不仁,此乃风中经络。邪实偏寒者,淅淅恶风,脉浮而紧,予加味桂枝汤,化服活络丹;偏热者烦热燥而渴,脉浮大,予独活、竹沥、生地黄汁。正虚者自汗恶风,脉虚而弱,宜黄芪五物汤,外用蓖麻子去壳捣烂,左歪涂右,右歪涂左,或以鳝鱼血入麝香少许涂之,复故乃去。如果手足无力,或半身不遂,此风中筋脉,表邪偏盛,此时若头痛发热,历节疼痛,脉象浮大,法宜柔润,用大秦艽汤治疗;如果营卫空虚,身体重着,步履艰难,外无表证,脉弦细者,则宜用养血祛风汤治疗;如果风中于腑,昏不知人,乃风痰上壅,阻塞包络,实者脉必滑数,宜加味竹沥汤,息风清热化痰;因气虚而生者,脉必浮滑而软,宜用八味顺气散治疗,先理其气;如果兼二便不利,脉沉弦有力,宜用三化汤治疗,先泻其实;如果脉细涩,便秘而无所苦者,乃阴津不足,治宜滋补,用还少丹治疗。

姚国美还进一步归纳了中风治疗的经验:“中风邪实,古人多用辛温,即统治中风之小续命汤;亦有寒热互用,但主治证多偏属寒风。窃尝自考所治风证,风热偏盛,十常七八;中于经络者,每以蚕砂、蒺藜、菊花、秦艽、青风藤、钩藤、全蝎之类,辛凉润燥取效;中于经脉,甚则入腑者,每以羚羊角、石决明、蕲蛇、乌梅、竹叶、龙胆草、黄芩、玄明粉之类,镇肝息风,咸寒泄热取效,善后则多宜养血滋阴。若偏正虚,或宜填精固肾,如故纸、鹿胶、虎骨(现已代用)、菟丝子之类,或宜滋补肝肾,如阿胶、鸡血藤胶、龟胶、枸杞子、肉苁蓉、桑椹、鲍鱼、珍珠粉之类,亦与古方之用芪归等药以充气血,八味丸、六味丸等剂以补阴阳者,少有出入。昔贤尝主气候寒热,秉体虚实,古今略有变迁,以致病殊治异之说,于此可见一斑。”姚国美善治疑难重症的精湛医术,既来源于深究医理,亦来源于细致周密的临床观察,更来源于其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执业态度,这些均在他所著的两本讲义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

未完待续......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