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骨折萌娃遇“魔法师”医生,直呼:“小手一摸,痛痛飞走了!”

发布时间:2025-03-21 01:29  浏览量:8

近日,四岁男童骑车摔倒后,右肘像折了的柳枝,垂在身旁,并迅速肿胀起来。

陈妈妈心疼地连忙带孩子到附近医院就医,没想到医生的一番话让她的心凉了半截:“骨折翻转移位太厉害了,手法复位难度很大,可能需要手术。”

看着怀里满脸泪珠、嗓子哭哑的孩子,陈妈妈实在不忍心让他挨这一刀。几经辗转后,她找到了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的正骨科,王君鳌主任以“西医精准评估+无痛麻醉+中医手法复位”的联合治疗方案,让孩子免遭开刀之苦,顺利康复。这次,王主任被孩子贴上了一个可爱的标签:“会修骨头的魔法师”。

1 “魔法师”王主任:无痛正骨

,让孩子笑着出院!

“去年孩子爸爸在广东省中医院骨伤科专科医院住院,是陈博来副院长做的手术。他曾说,有事随时联系他。这次再致电他,他叮嘱我,可以到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正骨科来找您”。在王君鳌主任的诊间,陈妈妈抱着孩子来就医,满眼都是对孩子的心疼与对医生的期待。

孩子右肘CT片

王主任看了孩子的片子,又轻轻捏了捏他右肘,只见孩子右肘肿的像个小馒头。儿童髁上骨折,确实不太好整复,特别是翻转移位整复更加有难度。“一会我们会在麻醉下无痛为孩子进行整复,请放心!” 听到王主任的这句话,陈妈妈才稍稍放心。

王主任为孩子进行手法复位

无影灯下,孩子左手握着王主任给的棒棒糖,在麻醉下静静地睡着了。王主任轻轻握着孩子的右手臂,左手拇指顶住翻转的外髁骨块,其余四指像抚琴般掠过肿胀的肌群。随着前臂缓缓旋后,那些教科书上的“牵引、屈曲、旋转、摇摆”等动作,此刻都化作指尖上细腻的舞蹈。X光机嗡鸣的刹那,电子屏上显示移位的骨块已回到了原来的位置。“正骨不是拼蛮力,是顺着筋骨的脾气来,要学会手摸心会,讲究稳、准、巧。”王主任一边给孩子绑上定制的铝制夹板,一边就这个案例给助手讲解。

中医手法复位后,孩子住院观察几天,等肿胀消退后,调整一下夹板的松紧度就可以出院,每周复查,静待骨折愈合。

孩子住院的那几天,在王主任查房时,孩子常常哼唱着一首自创的歌谣:“王叔叔是个会修骨头的魔法师,小手一摸,痛痛飞走了!”阳光洒在他灿烂的脸上,陈妈妈也终于露出一个完整的笑容。三月窗外,新开的木棉花正迎着风,把晨光筛成满地跳跃的金箔。

杨冰医生为孩子制作铝制夹板

2 骨科精准治疗:中西医结合新趋势

广东省中医院骨伤科专科医院林定坤院长曾经说过,现代医学影像、麻醉和传统手法相结合,让中医正骨更精准。案例中,王主任在无影灯下操作,既保留“手摸心会”的古法,又借助影像学验证复位效果,体现“古今融合”的智慧。这种以柔克刚、顺应自然的治疗理念,正是中医跨越千年的生命力。在现代临床中,我们常采用“西医精准评估+无痛麻醉+中医手法复位”的联合方案

(1)麻醉下操作:利用麻醉效应,患者可以在无痛的情况下接受断骨接驳,体验感明显提升。传统正骨的弊端在于接驳断骨时会引起疼痛,影响复位效果。

(2)影像学引导下的中医手法复位:利用X线或超声辅助提高复位精准度。

(3)夹板联合弹性绷带固定:结合现代材料改善传统夹板的舒适性。

(4)术后中药调理:减少西药止痛剂用量,应用中药辩证施治,促进功能康复。

3 儿童骨折界的“常客”

——肱骨髁上骨折!

什么是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儿童肘关节上方(肱骨远端)的骨折,多因跌倒时手掌撑地引起。这是儿童最常见的肘部骨折,占儿童骨折的60%以上。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和儿童骨骼的发育特点,这类骨折处理不当易引发严重问题。

为什么会发生?

直接原因:摔倒时手掌撑地(如骑车、滑倒),力量传导至肘部。

儿童骨骼特点:肘部骨骼的“生长板”(骨骺)像嫩豆腐一样脆弱,比成人更容易骨折。

高发场景:游乐场、运动场、家中地板湿滑时。

如何判断孩子可能骨折?

(1)疼痛剧烈:孩子大哭,拒绝活动手臂,触碰肘部时疼痛加剧。

(2)肿胀明显:肘部迅速肿成“小馒头”,皮肤发亮或发青。

(3)姿势异常:手臂僵直或呈“S”形弯曲,无法伸直或屈曲。

(4)警惕危险信号:手指苍白、发麻或不能活动(可能伤及血管神经)。

中医治疗:自然与灵动

中医正骨以“筋骨并重,动静结合”为理念进行治疗。

(1)手法复位:指尖上的艺术

拔伸牵引:轻柔牵拉前臂,拉开骨折嵌插。

端提挤按:拇指顶住翻转骨块,四指如抚琴弦,循筋摸骨,逐步矫正旋转和侧移。

摇摆触碰:轻微晃动关节,通过骨摩擦感判断复位效果,类似锁芯归位的“咔嗒”声。

(2)小夹板固定:智慧与灵活

铝制或杉木夹板配合棉垫,局部加压固定,允许肘部微动。透气轻便,避免石膏压迫,可随肿胀消退调整松紧,促进血液循环。

中医正骨的独特魅力

(1) “以手代刀”的智慧

经验丰富的正骨医师通过触诊即可判断骨折类型,手法复位无需切开皮肤,避免手术创伤。如案例中王主任通过“摸骨”感知骨折块翻转角度,指尖发力如春风化雨,将错位的骨块轻柔推回原位。

(2)自然愈合的哲学

中医强调“骨肉自愈力”,小夹板固定允许适度活动,既维持稳定,又避免关节僵硬。案例中仔仔的夹板像“育苗的竹架”,在保护中引导骨骼自然生长。

(3)整体调理的视野

不仅关注骨折本身,更通过中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加速康复。例如外敷驳骨药油的苦香能渗透皮肉,直达骨缝,促进消肿。

(4)人文关怀的温度

中医治疗常伴随心理安抚,如案例中王主任口袋里的棒棒糖,既转移患儿注意力,也缓解家长焦虑,体现“医者父母心”的传统。

科室介绍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正骨科(广东省中医院骨伤科专科医院正骨科)秉承于岭南骨伤流派,主要研究方向是以传统中医正骨技术和理伤手法治疗四肢骨折、急慢性筋伤、颈肩腰腿疼痛、运动损伤以及损伤后快速康复训练。在《医宗金鉴》正骨八法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解剖知识,通过“稳、准、轻、快、巧”的手法对四肢骨折、脱位进行精准的整复,并应用杉木夹板、可塑铝板以及可塑石膏进行舒适固定;应用手法整复,辅助微创穿针固定相结合方法治疗四肢不稳定性骨折;应用“和法”和“衡法”治疗急慢性筋伤、颈、肩、腰、腿疼痛。引入现代康复理念,针对肩袖断裂、肩撞击综合征、肩周炎、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踝关节扭伤、肌腱炎等退变性或运动性损伤以及骨折整复后的康复进行科学的运动指导,以加快康复恢复功能。

科内中医氛围浓厚,充满浓郁的岭南骨伤特色。治疗上集百家之长,除正骨和理伤手法之外,广泛应用各种针刺、灸法、拔罐、点穴、刺络、刮痧、铜锤综合疗法、针刀、十二经络推拿和整脊治疗;根据骨折筋伤三期辩证,应用具有岭南特色的中草药内服外用;针对岭南地区气候环境以及损伤后的气血荣枯,依据“药食同源”和“五行生克”等中医理论进行身体调理。

团队始终秉承传统中医药特色,致力于为广大患者提供“简、便、廉、验”以及“少开刀、痛苦少、营养好、康复快”的治疗体验和方案。同时,团队牢记“患者至上”的立院之本,不忘初心,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专业的精神、认真的态度以及精湛的技术,为广大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和人文关怀。

供稿 |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正骨科

初审 | 冯伟怡

审核 | 张靓雯

审定 | 陈佳佳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