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园人物:两度垂帘听政的高太后

发布时间:2025-03-20 17:07  浏览量:11

引子

#本文摘自《漆园古今》蒙城文史资料第八辑(1990年11月),作者芦干,原标题《高太后事略》

正文

一般古城,城头雕龙;而蒙城古城,城门有五,城头均刻风;这是否与蒙城出了个皇后有关?无据可考。但,纵观邑乡古今历史,人辈出,其中地位最尊者,当推高皇后。

高皇后,系宋英宗皇后;祖籍安徽蒙城。曾祖高琼,表字君保,是北宋名将,追封卫国武烈王;祖父高继勋,字绍光,号称“神将”;父高遵甫,宫至作坊副使;母曹氏,宋仁宗皇后的姐姐。高皇后生于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乳名滔滔,自小随姨母仁宗曹皇后长在宫中,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册封为皇后,生有四子一女,长子赵顼即宋神宗皇帝,二子赵颢,封吴王,谥号荣,后称荣王,三子赵颜,早天,追封润王,四子赵頵[yūn],封益王,谥号端献,后称益端献王,女儿寿康公主,深受英宗宠爱,下嫁左卫将军王诜,夫妻失和,三十岁病死。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高皇后病逝,享年62岁。

高皇后曾两度垂帘听政,颇有政绩,史书称其为“女尧舜”,究其功过得失,当从其一生事迹中穷源溯流。

高皇后的姨母慈圣光献曹后,是宋仁宗的皇后,高皇后乳名滔滔,自幼便随姨母曹皇后生活在宫中,被当作女儿抚养长大。曹氏被立为皇后时,宋仁宗体弱多病,没有儿子,曹氏就劝他在近亲皇族中选一男孩收养。景佑二年(1035年),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赵宗实,四岁被选中,接到宫中,交给曹皇后抚养,赵宗实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

滔滔和宗实同年同岁,同在曹皇后宫中寄养,两小无猜,常在一起嬉戏游玩。一次,宋仁宗和曹皇后到御花园散心,又见滔滔和宗实在一起玩耍,宋仁宗也被逗得嬉笑颜开,笑着对曹后说:“这两个孩子,同年同岁,真是一对,长大了一定让他们结为夫妇。”

后来,宋仁宗生了儿子,赵宗实回到自己家去了,这时,滔滔和宗实都已经长大成人,便由仁宗皇帝与曹后主婚,二人结为夫妻,在濮安王府隆重成礼。

宋朝皇帝自称为官家,当年宗实在宫中时,宫中人称他为“官家儿”,滔滔事曹后如母,在宫中时,宫中人称他为“皇后女”,而今,“官家儿”和“皇后女”真的成了婚,宫中人便说“这真是天子娶儿媳,皇后嫁闺女呀!”留下了一段皇帝娶媳,皇后嫁女的风流佳话。

嘉佑七年(1062年)八月,宋仁宗下诏赐赵宗实名曙,立为皇子,八个月后,仁宗一病不起,嘉佑八年(1063年)三月,仁宗病死,赵曙(宗实)以皇子身份继承大统,登上

宝座,即英宗皇帝,尊曹氏为皇太后。英宗皇帝治平元年(1064年),滔滔再入宫苑,第二年被册封为皇后。

蒙城有句俗语,说是“高太后坐殿——娘门(们)不显。”就是说高皇后在当政期间,不搞裙带风,不徇私情,不提拔任用娘家人。

高皇后有个弟弟叫高士林,官任内殿崇班,干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升迁,英宗即位后,想提升他一下,高皇后先感谢英宗的美意,又说:“我弟弟能够得到在朝内做官的地位。就已经过头了,岂敢援引先后家的例子?”在高皇后执意推辞下,高士林的官也没升成。

宋神宗即位后,尊高皇后为皇太后,居住在宝慈宫,宋神宗多次要给高家盖一座豪华的府第,高太后都不允许。最后,在望春门外开辟了一块空闲地赐给娘家,凡是营建修缮工役等费用,都用太后的私房钱,没有用国库一个小钱。

宋神宗熙宁年间,一年元宵佳节,开封府大放花灯,御街两廊,奇术异能,歌舞百戏,各逞其技,热闹非常。高太后在宣德楼观灯,高氏家族成员,也奉诏聚集在楼下观灯。神宗皇帝见外祖父家的亲人大都来了,几次派小黄门禀告高太后说:“外祖家的人来了,应该赏赐他们一些恩惠,请太后说该赏些什么?”高太后回答说:“我已经安排好了。”第二天,宋神宗问是怎么赏赐的?高太后说:“大人各赏绢二匹,小孩赏乳糖狮子两个。”当时朝廷内外,无不赞叹。当时神宗年幼,高太后大权在握,一掷千金也并非难事,她却没有滥用职权,挥霍财物,不是吝啬,而是不愿国家之慷慨,为娘家人谋私利。

高皇后叔叔高遵裕,是北宋带兵的大将,也立过不少战功,一次带兵和西夏兵交战,在灵武(今宁夏)被打得大败,宋神宗大怒,革了他的职。宋哲宗即位后,尊高皇后为太皇太后,当时,哲宗只有十岁,太皇太后再度垂帘听政。当时丞相蔡确,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想讨太皇太后的好,便上奏太皇太后,请求恢复高遵裕的官职。太皇太后一听,脸色大变,严肃地说:“当年,遵裕在灵武被西夏打得大败,死了很多人,先帝(神宗)深夜得知这个消息,十分震惊,在床前转来转去,直到天明都没有睡觉,受了这场惊吓,才得了大病。这场大祸,是遵裕造成的,没有杀他,就是他的大幸了。现在先帝尸骨未寒,我怎敢照顾私情,而违背天下的公议呢?”蔡确心里有鬼,怕太皇太后看穿,听了这番话,吓得不寒而栗,想拍马屁,反招了一场没趣。京官宋用臣等被贬斥,乞求宋神宗的乳母去讲情,高太后见她来了,就问:“你来干什么?莫非是给宋用臣等人讲情吗?难道你想象以往那样,以内情干扰国政吗?如果还是这样,我就杀你的头。”乳母大惊,一句话也不敢说了。

高皇后两度垂帘,处理军国大事,十分果断,而且临危不乱,颇有丈夫气概。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病重,不能理事,高太后垂帘听政。这时,神宗还没有立皇太子,一旦神宗驾崩,谁来继承皇位,成了千钧一发的大问题。神宗十四个儿子,早夭八个,当时赵佣排行老六,年龄算最大,封为延安郡王。

右丞相蔡确和邢恕等想拥立神宗的弟弟赵颢和赵頵。从神宗得病起,赵颢和赵頵便天天到神宗的寝殿去请安问好。

神宗病重,趋于弥留,左丞相王珪等入殿问安,请求立延安郡王赵佣为皇太子,高太后权同听政,神宗点头答应。高太后垂帘听政之后,对自己的儿子赵颢、赵頵说:“皇太子还没有立,你们要避嫌,不要再进皇宫。”(宋史8625页“高后传”)

三月甲午朔日,高太后垂帘听政于福宁殿,王珪等人排见太后于帘外。高太后在帘内流着眼泪,抚着延安郡王说:“这孩子性情庄重,聪明好学,不贪玩,已经能背诵《论语》七卷。这孩子还孝顺,自皇帝得病吃药以来,从没有离开过,亲手抄写佛经,为皇帝祈福。”说完,叫延安郡王走出帘外,把自己抄写的佛经给王珪等人传看,王珪等见所抄经文字迹端正严谨,一齐拜谢称贺,高太后当即宣布,立延安郡王赵佣为皇太子,賜名为熙。一场围绕立太子的复杂斗争,到此结束。(宋史317“哲宗本纪”)

宋神宗弥留之际,高太后暗中召小黄门梁惟简,给他匹黄罗,说:“你看看延安郡王的身材长短胖瘦,把布带回家,让你的妻子做一领郡王穿的黄袍,藏在怀中带来交绘我,这事要极秘密,不许让别人知道。”戊戍年,宋神宗病死,年38岁,皇太子赵熙立即在神宗梓宫(棺材)前即皇帝位。这时,左右内待送来的黄龙袍都是又大又长,十岁的小皇帝穿不起来。高太后叫宫女取来她预备好的这一件,正好合体。小皇帝穿上这件黄袍行登基典礼,天下安定,没有出现人们担心的宫庭之乱。

高皇后两度垂帘,大权在握,但她并不因此而骄横跋扈,而是待人处世十分严谨,生活也非常节俭。

英宗死后,神宗即位,高为皇太后。自己的亲生儿子做了皇帝,高太后对自己的姨母曹氏太皇太后仍然十分尊敬孝顺。一次,曹氏有病稍有好转,坐上神宗与高太后为曹氏特制的小辇,高太后在左边扶着,神宗在右边扶着,一起到凉殿散心。曹氏高兴地说:“官家,太后亲自扶辇,当年我在曹家作女儿时,哪里知道有今天这样的尊荣!”(《宋人轶事汇编》)

正月十五夜,宫中举行赏灯宴会,高太后的母亲想入宫观灯,高太后不同意,说:“我的母亲要来,皇上就要行大礼,这是因为我而改变了典章制度,我心中是不安的。”但是,为了表示劝亲的孝意,命人赐给母亲花灯和蜡烛。文思院中贡奉给皇上的贡品,无论大小,高太后一生都没有拿过一点。这里,高太后维护的是封建伦理道德,不越雷池一步。但也反映了她廉洁的美德。无论是高太后本人,还是对于自己亲属以至于母亲,不该享受的,决不享受。

高太后生活比较节俭,也反对别人奢华,在她垂帘听政的时候,御厨房做了羊乳和羊羔肉献上,高太后很悲伤地说:“羊才成羔,没有了乳,就要挨饿,小羊羔就煮死,是夭折,多令人伤心。”下旨不许再杀小羊羔做菜。

在一次宫中宴会上,宋哲宗坐中间,高太后坐东边,向太后(神宗皇后)坐在西边,孟后(哲宗皇后)和朱太妃(神宗妃)陪坐。高太后戴白甬团冠,前后只有白玉龙簪,穿着没有华彩的黄衣服,而孟后和朱太妃却戴金云月冠,前后白玉龙簪上,用大珍珠镶饰,穿的是华丽的红衣服,也镶满了珍珠,两下成鲜明对比。孟后感到十分不安,坐也不宁,只是不住的偷看高太后,对眼前的轻歌曼舞,也不敢多看一眼了。

高太后处世严谨,一生小心,养成了循规蹈矩的守旧性格,因此,在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她站在反对改革、反对变法的一边。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与高太后的反对有一定关系,这对于变法,对于国家,对于高太后本人,都不能说不是一场悲剧。

宋神宗年代,王安石在神宗的大力支持下,毅然改革变法,受到了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高太皇处事严谨,在神宗在位时,虽反对变法,却因上有曹太皇太后,下有神宗,她并不多论变法的事,但,她反变法的思想对她周围的人都有一定的影响。一日,高太后和神宗及神宗弟弟赵颢到太皇太后曹氏宫中,太皇太后说:“我听人说,老百姓被青苗、助役钱逼得很苦?”神宗说:“青苗法、免役法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不会使百姓受苦。”

曹太后说:“王安石当然很有才学,然而很多人都埋怨他,不如暂时让他放出朝堂。”神宗说:“群臣中,只有王安石能挺身而出为国家办事。”赵颢说:“太皇太后的话是至理明言,陛下不能不想一想。”神宗发怒说:“难道是我败坏了天下吗?”赵颢吓得哭了起来。于是一家人不欢而散。

神宗死后,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迫不及待立即召在王安石期间外放的司马光、吕公著进京,还没到京,便派人迎到路上,问政事哪些该先办。司马光还没上条陈,高太后就以恢复祖宗法度为先务。遣散了由免役法而来修京城的役夫,撤消了导洛司(水利机构),放宽了对“保马”的限制等,这些事,都由朝中直接下达旨意,连丞相王珪等都不知道,实际上已经开始废除新法。

司马光,吕公著一到朝庭,高太后便任命二人为左、右相,一同辅政,逐步废新法、复旧制。

当时,高太后年事已高,哲宗皇帝年十岁,而司马光等一些历来反对变法的大臣,位尊权重,势力很大,而司马光又多方促使高太后废法,这也是高太后反对变法的客观因素。当时也有人以“三年不改父制为由”反对废除新法,而司马光却说:“高太后废除新法是‘以母改子’,而不是哲宗‘以子改父’。”为高太后废法提供理论依据。

元佑八年九月二日,高太后有病卧床,秉政三公到宫内问安。当时,高太后睡在御榻上,哲宗站在榻左,三位大臣站在榻右,三公问安后,高太后说:“我快要死了,多少年来保护皇上,粗粗用尽了心力,区区之心,只想着不辜负先烈,料理国家大事以求太平,不知官家知道吗?丞相及天下人知道吗?”

高太后担心并非多余,她死后二年,便有邢恕等人对她施以造谣诽谤。但,纵观其一生史迹,值得肯定的地方甚多。

当然,作为封建社会最高权力中心的决策人,她全力维护的是封建皇权和封建统治,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但从个人品质上看:她不搞裙带关系,不谋一己之私,生活作风严谨节俭等,都是值得称道的。

资料来源:

《漆园古今》蒙城文史资料第八辑(199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