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中医药著作简介—唐朝时期(22)

发布时间:2024-08-09 19:45  浏览量:31

《备急千金要方》北宋版本

(二十二)唐朝时期(618年-907年)中医药著作简介

1、《备急千金要方》内容简介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书共30卷,内容宏富,书中包含大量的医方,覆盖了当时医学的各个领域,涉及食疗、养生、脉法、针灸等多个方面,为后世医家提供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和方剂参考。《千金要方》卷一首篇就提出《大医习业》和次篇的《大医精诚》篇,强调为医者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深刻含义,因此“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的名言深刻影响了后世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后世许多从医人员的都以此为座右铭。

《千金要方》全书的主要学术思想除以上为医者必须具备泛爱众生、献身济世的精神,对待病人应一视同仁,无分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皆应如至亲之想的医德修养外,还表现在:
(1)临床诊疗方面:《千金要方》在治内科病时,作者提倡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并开创了脏腑分类方剂的先河。书中详细论述了各脏腑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辨证方法,为后世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2)综合诊断与整体论治:《千金要方》强调综合诊断的重要性,认为治疗疾病必须综合考虑病人的病情、体质、环境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的整体观与个性观。作者认为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应方药并重,药物固能治病,但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配伍成一定的方剂,才能更好发挥治疗效能。就如书中所说:“药有相生相杀,气力有强有弱,君臣相理,佐使相持”的配伍原则,这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千金要方》十分重视妇孺医学,首列妇孺科,打破了以往男尊女卑、忽视小儿的封建思想束缚。书中论述了妇人妊娠后胎教、胎养之道以及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护理方法和疾病治疗等内容,为后世妇儿科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注重针灸与养生:在针灸治疗方面作者有独到的见解。书中详细论述了针灸孔穴的主治作用,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他提倡阿是穴的选用和“同身寸”的取穴方法,提高了针灸取穴的准确性。在养生延年方面,作者提倡按摩、导引、散步、轻微劳动及食治等结合的方法,通过合理的养生方法可以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延年益寿。

(5)丰富了医学分类:《千金要方》开创了内、外、妇、儿、五官、针灸、营养等医学分类的雏形,对后世临床医治起了促进作用。

《千金要方》流传广泛,有北宋校订本、宋代坊刻本、唐宋抄本及道藏本等版本系统。现代出版的点校本以日本嘉永江户医学影刻宋本为底本,按照文献学方法进行标点校勘,确保了内容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2、《千金翼方》内容简介

《千金翼方》也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晚年编撰的一部中医药著作,汇集了作者晚年近三十年从医的经验,以补充他早期巨著《千金要方》的不足而编撰的,故名“翼方”, 全书共三十卷,它与《千金要方》合称为《千金方》。《千金翼方》成书于永淳二年(约公元682年),全书共三十卷,辑录的药物有680余种,收录方剂2900余首。全书内容广博,收载了唐以前大量的珍贵医学资料,以及作者晚年的从医经验的总结,涵盖了多个传统医学领域,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卷一至卷四为“药录纂要”和本草上、中、下三卷,包括采药时节、药名、药出州土、用药处方等四个方面。辑录药物680余种,详细论述了药物的性味、功效、主治、采收、炮制等内容,其中不乏唐以前未收录的新药和外来药物,书中引用并补充了《唐本草》的大部分内容,为后世药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2、卷五至卷八为妇人科疾病,集中讨论了妇人疾病的诊治方法,包括各种妇科病症的症状、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3、卷九至卷十为伤寒上、下,主要以张仲景《伤寒论》的基础,补充或解释有关条文,论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提供了丰富的伤寒病诊治经验;


4、卷十一为小儿科专门讨论了小儿疾病的诊治方法,包括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原则和方剂;


5、卷第十二至卷第十五为养性、辟谷、退居、补益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主要阐述了养生长寿的理论和方法,包括饮食调养、起居有常、情志调护等方面的内容,这部分内容集中体现了孙思邈晚年在延年益寿以及防病、治病相结合方面的学术思想;


6、卷第十六至卷第十七为中风上、下;
7、卷第十八到卷第二十为杂病上、中、下;
8、卷第二十一至卷第二十二为万病;
9、卷第二十三卷至第二十四为疮痈上、下;
10、卷第二十五为色脉;
11、卷第二十六至第二十七为针灸上、中、下,涉及针灸的取穴、针刺方法、针灸疗法等方面的内容;
12、卷第二十九至第三十为禁经上、下,虽有禁咒之术的一些迷信的记载,但也不乏有心理疗法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反映了唐代在医学心理治疗学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千金翼方》作为中医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唐代医学和中医发展史的重要资料。北宋时期校正医书局对《千金翼方》的传本进行了校正,并刊行全国。宋代印本在明代以前就失传了,所幸印版得以保存。明朝万历年间,翰林院纂修官王肯堂奉万历皇帝之命重刻了宋版《千金翼方》。

《千金翼方》

3、《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作者简介

孙思邈(miǎo)(公元541年—682年),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是唐朝著名的医药学家和道士,被后尊称为“药王”,他也是中医医德规范和大医精诚的制定人,他在《千金要方》的《大医习业》篇和《大医精诚》篇提出的“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的名言仍然成为后世从医者的座右铭。

孙思邈在西魏大统七年(541年)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幼年体弱多病,家里经常请医生治疗,他深感为医者的重要性,立志从医,他从小就聪明,7岁时就能认识一千多字,长大后受道家庄子、老子等影响,钻研百家学说喜好医学之业,群览历代留传下来的经方之书,正如他在《千金要方》开篇所言:“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药王

他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民间,并在自己临床中总结诊疗经验,终于在永徽三年(652年)撰成《千金要方》。正如《唐史》所载:“孙思邈,雍州华原人。七岁就学,日诵千言,善谈庄、老、百家之说。性好医术,但是经方,无不该览。撰千金等方行于世。”他一生致力于传统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中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前人未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事已高,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享年141岁(史学上有争议)。

桃花岛陈药师解读:《千金方》作者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以千金来命名此书极为恰当。


下面附上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之《大医精诚》篇中的警世之言以纪念这位唐朝伟大的医药学家: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悽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悽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最后孙思邈以老君之言规劝世人必须积阳德。

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