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的璀璨明珠——记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
发布时间:2024-08-09 19:02 浏览量:28
碛口镇,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地处黄河中游、山西西部、晋西边缘,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这里曾是黄河水运的重要节点,商贾云集,贸易繁荣。而李家山村,则坐落于碛口镇黄河岸畔的崇山峻岭之中,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土高原之上。其地貌类型以黄土丘陵为主,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赋予了李家山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也为其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村口醒目的李家山村标牌村内修建了大量建筑,形成了独特的明清时期窑洞建筑群落。这些建筑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从远处看,如同一座小布达拉宫,从而被誉为北方黄土高原的“小布达拉宫”。李家山村不仅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见证了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于1989年10月到李家山后,称这里一进去就是古老讲究的窑洞,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他对李家山村赞不绝口,称其“像一幅挂在黄土高原的立体画卷”,并认为这里的窑洞建筑是“人类居住环境的奇观”。吴冠中的高度评价,不仅赋予了李家山村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为其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2009年1月,李家山村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
层层叠叠的村落村名由来
相传最早因有李姓人家在此开荒落户,故名李家山。后有山东、河南逃荒的人来此定居,现在村里以张、何、李、齐姓氏人家居多。据《李氏宗谱簿》记载,始祖李端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由临县下西坡村迁往此地,在此定居,后李氏家族在李家山村世代繁衍,逐渐壮大。清中叶,李氏家族经世代繁衍成为大户,又因碛口商阜繁荣,李家涉足商业并积累了财富,便开始大动土木。其建筑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建筑风格独特,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且依山坐楼。
走进李家山
李家山村在山西的广袤大地上,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存在。它静静地卧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里,岁月的长河在它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却也赋予了它无与伦比的魅力。踏上这片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的窑洞。它们如同古老的乐章,在黄土坡上谱写着历史的沧桑与坚韧。窑洞的土黄色与周围青山的翠绿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质朴而动人的画面。每一座窑洞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那些关于勤劳、关于生活、关于希望的故事。村子周围自然景观独特,有青山绿水和漫山遍野的红枣林。这里还保留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民俗,李家山村仍有少数村民能演会唱懂五音。
从远处眺望,他仿若一幅用黄土与砖石勾勒出的绝美画卷。层峦叠嶂的山峰拥抱着这座古老的村落,仿佛是大自然伸出的温暖臂弯。窑洞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山坡之上,宛如岁月留下的神秘印记。每一座窑洞都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生活的温度,散发着古朴而醇厚的韵味。当晨曦洒在这片土地上,金色的光芒透过窑洞的门窗,唤醒了沉睡的村庄。那光影的交织,如梦如幻,仿佛时间在此刻静止。
土黄色的窑洞古朴而醇厚(图片来源于网络)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脚下的石板路带着岁月的痕迹,仿佛是时光的信使,引领我们走进李家山村的深处。路旁,野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淡淡的芬芳,那是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的独特香气。
蜿蜒的黄土路充满岁月的痕迹村庄里,老人们坐在窑洞前,脸上虽然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却洋溢着安详与满足。孩子们在巷子里嬉笑玩耍,清脆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纯真。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和谐,仿佛时间在这里放慢了脚步,让人可以静下心来,聆听生活的真谛。
登上山顶俯瞰,整个李家山村尽收眼底。那错落有致的窑洞布局,宛如一幅精美的立体画卷。夕阳的余晖洒在窑洞的屋顶上,泛起一层金色的光芒,将整个村庄装点得如梦如幻。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与蓝天白云相接,构成了一幅壮阔的背景。此时此刻,不禁让人为这片土地的壮美而感叹,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智慧与勤劳而折服。
如诗如画的李家山村(图片来源于网络)夜晚,繁星点点,李家山村陷入了一片宁静之中。窑洞内透出的灯光,宛如点点星火,温暖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微风拂过,带来了丝丝凉意,也带来了田野的气息和枣树的清香。在这片宁静的氛围中,天地仿佛与万物融为一体,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净化和安宁。
村庄周围,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潺潺的溪流如灵动的乐章,奏响着生命的旋律;郁郁葱葱的树木像是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宁静的乐土。漫步在李家山村的小巷,脚下的石板路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微风轻拂,带来了田野的芬芳和枣花的香气,让人陶醉其中,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抚慰。夜晚,繁星点点与窑洞内透出的温暖灯光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宁静而浪漫的夜景,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之中。李家山村的风景,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是岁月沉淀的瑰宝,它的美,让人心灵震颤,流连忘返。
文人墨客评价李家山村
不少人自发作诗赞美李家山村,“浓郁风情窑洞庄,空灵幽静隐山梁。依山而建分层妙,错落有型独院祥”。短短的几句描绘了李家山村充满浓郁风情的窑洞庄院,其空灵幽静地隐藏在山梁之间,房屋依山而建,层次巧妙,错落有致,独院也显得祥和。“抱山傍水筑田村,娜袅炊烟耸碧云。天路沃畴臻画卷,小城松柏饰桃林。房前珠翠多金缀,屋后清风富氧熏。鸟语欢歌福禄寿,渊明瞻览也心钦。”写出了李家山村背山面水的环境,袅袅炊烟直耸碧云,如画卷一般的田野和天路,还有松柏点缀的桃林。房前屋后景色宜人,充满自然的韵味,让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就连陶渊明见了也会心生钦佩。“云路腾龙正变迁,抱山傍水遍炊烟。四兄共谱家园史,两委同书环境篇。六景祯祥好风景,一台毓秀美人缘。非遗焕彩臻今古,生态容光富氧娟。”描述了李家山村的云路如龙般蜿蜒变化,山水相依,炊烟处处。这里的人们共同谱写家园历史,描绘环境篇章,拥有着六处祥瑞美好的风景,一处钟灵毓秀的地方,其非遗文化光彩照古今,生态环境优美,富氧宜人。李家山村依山而建,窑洞层叠,置身其中,也常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典范
李家山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旅游开发成果,在山西省吕梁市乃至全国范围内都享有盛誉。这个古老而充满生机的村落,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成功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为欢迎游客而打造的楹联近年来,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开发,李家山村逐渐成为了热门的旅游景点,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游客可以在此欣赏到古老的窑洞建筑、感受黄土高原的风情和独特的黄河文化。
李家山村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古村落建筑。村内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窑洞建筑,这些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古代村落的原始风貌和生活气息。其次是自然景观。李家山村地处黄土高原,与黄河相依,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游客可以远眺黄河的壮丽景色,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然后是文化体验。李家山村属于碛口景区的一部分,碛口景区内会定期举办真人实景剧《如梦碛口》,再现碛口古渡的繁华景象,让游客仿佛穿越回古代,体验商贾云集的生活。最后是乡村旅游。村庄内部及附近城镇发展了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地道的农家菜,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
李家山村以乡村旅游振兴示范创建为契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及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整体环境。主要景区建设了免费停车场和公共卫生间,新建了高位水池,并进行了垃圾清理、地面铺装、绿化种植等环境整治工作。同时,李家山村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开发了观光休闲、文物古建、客栈民宿等旅游新业态。目前,李家山村已经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李家山村之所以能够成功将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优势,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李家山村得以迅速发展其特色旅游业。其次,李家山村地处黄土高原与黄河相依的位置,形成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这也为李家山村发展旅游提供了重要的自然景观。再次,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李家山村的旅游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另外,村民的积极参与也极为重要。李家山村的村民积极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和经营,提供了优质的旅游服务,给游客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根据吕梁日报《李家山搭上振兴快车》报道,村民以古村旧居作为资产与旅游公司合作,签定合作协议,合作期为30年,签订合作协议的旧居8院18户村民受益125万余元。通过以上路径优势,李家山村成功地将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优势,实现了村民致富、产业兴旺的美好图景。
李家山村也取得了不少成果。近年来,李家山村的各类旅游业逐步发展。有20多个艺术院校设立了写生基地,农家乐、旅馆、民宿、客栈、餐饮等旅游服务设施达13家,从业人员50多人,实现旅游产业经营收入上千万元。这一数字直接反应了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显著贡献。根据吕梁日报报道,李家山村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的项目全部运营后,通过入股分红、增加就业等方式,李家山村旅游年综合收入将达到上千万元,户均收入可达上万元。由此可见,旅游业直接拉动村民收入。
李家山村特色小院若去李家山村可先到达碛口古镇,从山西太原每天有直达碛口的客车,也可从临县出发,客车较多,碛口到李家山有往返小客车,不过自驾则更为方便。李家山村无门票,村里有村民导游,附近也提供吃住服务。
李家山村仿若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的美丽让人流连忘返,他的故事让人铭记于心。在岁月的长河中,李家山村永远保持着那份质朴与纯真,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李家山村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山西旅游的新亮点,正以坚定的步伐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相信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之下,李家山村必将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让我们共同期待李家山村更加灿烂的明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字:董亚泥
编校:苏云凤
网络:柳绣华
监审:原琳娜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