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钩沉:淮军翘楚马玉昆家世初探

发布时间:2025-03-19 10:12  浏览量:8

引子

#本文摘自《漆园古今》蒙城文史资料第五辑(1987年9月),王新明、马俊艺,原标题《马玉昆家世初探》

正文

马玉昆是从一个平民百姓,累升晚清“直隶提督”、封为“太子太保的”。对于其家世,传说纷纭,现根据有关马家志书、讣告、碑文、清廷昭谕和当地父老口碑材料,整理于后,以匡谬误。

马玉昆是蒙城西五十多华里之马集人,其始祖不详。近族尚有马集乡合安村葛店庄几家马姓、马庙乡李圩村刘大庄马姓、王圩村东马桥和利辛县盛黄乡西马桥等马姓。

马玉昆曾祖父马天爵、祖父马临川、父亲马贯一,三代皆系平民百姓。马临川在世时,因家境贫寒,长子不得不外出到利辛县高隍庙当佃户。

二子马贯一,住马家集,靠卖蒸馍为生。马贯一共有三子一女。

长子马尚林,学名无考,娶妻葛氏,生一女。不久,尚林病死,其妻改嫁于利辛县的一家孙姓。次子马玉昆,就是人们常说的马宫保,字景山,乳名尚元,娶妻王氏,生二子二女。长子马廉溥,字少山,次子马廉德,字幼山。长女嫁于清末毅军统帅姜汉卿(又名姜罗锅腰、亳县人)之子,次女嫁于蒙城著名的八大家之一的李彩亭为妻。马玉昆死后,清廷加恩廉溥总兵记郎中,廉德道员分省补用。马廉溥有二子,长子马朝栋一品廪生,以郎中分省补用;次子马朝梁以知府分省补用。马廉德有一子马绳武,一九四一年死于涡阳。民国初年,马廉溥、马廉德兄弟二人定居于天津,开办工厂,成为资本家,也时常和马集老家联系,其后人今都在天津。

三子马玉书,字锦堂,乳名三元。原配葛氏无子,生一女嫁于冯姓为妻。次娶杨氏生二子二女。长子马连城、字少堂,次子马连茹、字幼堂。二女分别嫁于杨姓、刘姓。马连城,后补县丞,娶妻杨氏,五十岁死于马集。马连城有子马升三,先娶妻慕氏,生一子金犬早亡。继娶母氏,生二子一女。长子马俊岭,19 26年生,解放后曾被判刑,后释放。

其妻戴氏生一子马维民今在蒙城县印刷厂工作。马升三次子马俊峰19 2 9年生,今为马集乡马集村农民。娶妻陆氏生一子三女。其子马建华在宣城地区落户。其女均已在当地出嫁。马升三之女马素琴1931年生,后嫁于蚌埠皮革厂朱姓。马玉书次子马连茹,曾在国民党五十七军于学忠部任少将高级参谋,娶妻薛氏不育,继娶董氏生一子马朝勋,乳名银贵,十八岁即病死。马连茹复娶一妻生一女马朝秀,嫁于涡阳县高炉集南郑家(详见马玉昆八世家系图)。

马玉昆祖上三代为平民,到其父亲时,更是贫寒,家中仅有薄田四亩。马玉昆长大后和弟弟一起给马集西头练总马玉凤家打水度日。马玉昆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二十三岁时,太平军攻蒙,捻军在雉河集起义,波及马集。由于战乱,群众多集居于马集东葛大楼和马集西小王集两个大寨内。马玉昆母亲因饥饿,死于小王集寨内,以黄蒿草裏尸,葬于马集村北大洼。母死后,马玉昆经常出入赌场。二十五岁那年,因输钱太多,跑到高隍庙伯父家,愉了伯父东家一匹马,星夜逃至河南永城一朋友家中,卖马还债度日。不久应招为亳州蒋家大户护院家丁。二十八岁时,适逢毅军统帅宋庆招兵,马玉昆即入伍追随宋庆,征战于安徽、山东、河南等地,镇压捻军。依次升任“都司”、“毅军营务处统领”、“太原镇总兵”、“总统武卫左军”、“浙江提督”、“直隶提督”、“太子太保”等职。据马玉昆“讣告”、马玉昆“墓志铭”、《清史稿马玉昆传》和《中华名人词典》、《马玉昆传》记载:马玉昆于同治三年投军,光绪元年收新疆,十一年定伊犁,在天山南北转战一十六年,屡败沙俄侵略军,确保了西北边陲安全。甲午战争中,他又督师东渡鸭绿江,在朝鲜大同江奋击日寇,使敌人闻声丧胆。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后,马玉昆奋力抵抗,因众寡悬殊,移扎南苑。慈禧惧敌西逃,马玉昆奉旨护驾,后两宫回銮,倍受皇封。马玉昆治军严明,据马集父老传说:他近族孙子马朝斌曾在其手下当兵,因违犯军纪,当即被杀掉,而没因私废法。马玉昆一生还乐善好施,他曾拿出三十方两银子给马家祠堂购置土地,遇有荒年,开仓济贫,并在祠堂门前支起几口大锅,救济饥民,深得乡邻好评。同时他还自费办起了“忠武公高等小学”,学生中有困难者,免收学费。另外,马玉昆还捐给阜阳二十万两银子,蒙城十万两银子,兴办学马玉昆死后,葬于涡阳青龙山,享年七十八岁。

马玉昆死后,涡蒙毫一带的后人都知道蒙城马集有个马宫保大人,还说马宫保叫马三元。但很少有人了解马宫保就是马玉昆,又叫马尚元,而不是马三元。马三元是他的弟弟,叫马玉书。

据马集乡政府现存石碑记载:马玉书为清授建威将军,《清授建威将军马三公墓志铭》开篇写道:“清德宗朝,以能征惯战莫不艳称马忠武公,而不知其弟锦堂公也。”锦堂,是马玉书的字。墓志接着介绍了马玉书的生平。说他自幼有远大志向。清同治元年,赴营看望其兄,毅军统帅宋庆一见就很喜欢,当即“引为亲兵,赏把总。”同治八年,“保守备、转都司、戴兰翎”。同治十年,晋升“游击”。光绪元年,马玉书又和二哥一道收新疆,“加副将衔,以参将衔”。十一年,定伊犁,“补副将、赏换花翎。”十三年,因母老归养。光绪二十六年,复又随营同兄一道保护慈禧西逃,八国联军退出北京后,马玉书记名“简放总兵”,“授建威将军”,并准备予以重用。但马玉书此时不愿为官,遂返回马集。1903年,马玉昆回家修坟祭祖,决定修建马家祠堂,不料几乎酿起杀身之祸,导致了后世人张冠李戴的误传。

原来建祠堂时,马玉昆返任,全系马玉书在家督办。但祠堂建筑规模超过了规格,适逢一钦差大臣路过江南,即暗奏慈禧太后,说凤阳府马三元在家兴建皇宫,图谋不轨。太后大怒,即召玉昆责问。玉昆见事已败露,只好说自己就是马三元,朝夕在京护驾,何来造皇宫之举,请求皇上明察云云。慈禧念马玉昆一向忠勇,不会有图谋篡位之意,特别是护驾西逃有功,便不再追究。马玉昆退朝后,派人星夜快马驰回故里,速将祠堂拆毁,这就是马宫保被认为是马三元的真像。

1908年,马玉昆病故于通州后,慈禧颁诏准许在家乡兴建祠堂,并且派员督办,马家祠堂才重新建起。

马玉昆官至一品,位极人臣,祖上男赠光禄寺大夫,女为一品夫人,子孙都分别有了官职,真是“一荣俱荣”。特别是他死后屡屡受封,家业顿时大发。马家家业究竟有多大,谁也说不清。当时群众都说他“南京到北京,不吃人家井里的水”,这固然有其夸大一面,但也说明他确有万贯家产。别的不说,仅从马家操办的三件大事来看,可略知一二。

第一件事是忠武公祠的兴建

忠武祠是马玉昆荣升后,为纪念先祖而建,遗址在今马集中学大院,初建为1905年,规模宏伟,殿宇宫阙,雕梁画栋,飞檐翘角,五色瓦顶复盖,泮池泮桥,东西辕门。图纸、工匠都是北京请来的高手,木材专门从六安采办,砖瓦按规格烧制,人工研磨每磨一块,制钱一文。后被人参奏拆毁。二建为1908年,马玉昆病故於通州后,工部派员督造。

忠武祠占地约15亩,坐北朝南,门前筑影壁墙一座,高三米,长约五米,大门外左右分竖两根擎天大旗杆,高约二十余米,外用铁皮包裹,涂以红漆,旗杆上挂方斗,铁丝盖口,旗杆下各立青面石狮子两座,歪颈衔铃,神态逼真,石狮旁立上马台。正门高10米,宽约8米,花格窗,雕之以龙凤,饰之以五彩。前后两座大殿(亦称腰厅后殿),前殿四扇屏风花门,又叫中仪门,正中高悬慈禧太后御笔“绥边锡祜”匾额。后大殿奉马氏三代祖先神龛,龛前放三个铜香炉,中间方形,高约一米,体积约一立方米,两边两个圆形,合抱大小。据传铜香炉用的铜,乃当年宋将杨宗英战辽兵所用铜炮铸成,从沽北口运来。后壁挂马玉昆巨幅画像,上有皇帝御书“授越凝厘”匾额,两边有御赐祭品,御香荷叶褶扇,五福松图,御赐无量寿佛,嵌玉如意蟒袍,白玉如意,双龙磁盘等。后院东西各建花池两个,广植奇花异草,栽植松柏。西有桂花树一棵,四米多高,碗口粗细,每逢中秋,花开满树,异香扑鼻。东有红梅一株,每逢春节,瑞雪纷飞,青松、白雪、红梅,交相辉映,别有一番风味。

修建这座宗祠历时三年,花费白银三十多万两。可惜1940年秋,日寇侵入蒙城,纵火焚烧了忠武祠,祭品被抢一空,殿宇宫阁,几乎毁坏迨尽,仅存前殿,西廊房十数间。

第二件事是为马玉书安葬

1918年农历9月26,马玉书病故葬於村北祖茔。当时葬仪隆重异常,灵棚高搭在马家祠堂前,四十六人守孝,影壁墙前二十四个铁炮手,有人吊孝时铁炮齐鸣。每次开五十桌酒席,招待宾客,并广请僧道,大做佛事。另外又请五十名扎纸匠人,历时三月,用五色彩绫,扎成家郎院公,丫环仆女,轿子车马,旌楼库楼。其中旌楼高两丈宽四尺,分上中下三层,层层有戏剧人物。扎制的马车,四蹄皆安磙轮,人在前面操作,马车即可前进。其棺木为六六七松木,龙头凤尾,红色油漆,外面罩板,棺木下地龙头左右摇摆。葬埋之日,棺材走西路,“赦活”走东路,从马集到坟地约二华里,尚未摆完。观众达五千多人,花费白银五千多两。

第三件事是马朝勋娶亲

马朝勋为马玉书之孙,马幼堂之子,乳名银贵,女方为蒙城南国民党军长袁德性之女。当时马幼堂家张灯结彩,大宴宾客。仅吹鼓手就有八班,吹吹打打两天两夜。前去看新娘的人,每人赠手绢一条,以作纪念,前后耗银一千两。马家虽有万贯家产,但其后人,除在天津的外,多不争气。马幼堂一生喜爱弹唱玩乐,吸鸦片,斗鹌鹑,玩走马。其子孙也都游手好闲,吸食鸦片,四十多顷土地,都典光卖净,解放初期就开始扒房子卖砖头。马玉昆的孙子,在芜湖一次就卖出四百多顷水田。

如今在马集只存有西大院一片住宅,现为马集乡政府所用。在涡阳的住宅被涡阳一中所用。天津、北京还有住宅和后人,但老辈人已死,后辈人如今也互不往来。

以上仅是马玉昆家世初探,为研究马玉昆这个历史人物的专家学者提供一点资料和线索,希望对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研究。

附:马玉昆八世家系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