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中医药著作简介—金朝时期(93-1)

发布时间:2025-03-19 02:55  浏览量:6

【历史小知识】金朝(公元1115—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120年。1234年宋蒙联军攻克蔡州,金哀宗自杀,金末帝死于乱军之中,金亡。凡十帝一百二十年。

【导言】上期桃花岛陈药师介绍了历朝历代医药著作简介之刘完素《保童秘要》、《运气要旨论》;本期介绍张元素《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九十三)金朝时期(公元1115—1234年)中医药著作简介
1、《医学启源》内容简介

《医学启源》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张元素所著的一部中医理论专著,于金大定二十六年(即公元1186年)出版发行。全书共3卷。


一、上卷:分二部分,内容包括天地六位脏象图、手足阴阳、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三才治法、三感之病、四因之病、五郁之病、六气主治要法以及主治心法等内容,主要着重分析脏腑病机,提出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的辨证体系,强调脏腑功能失调是疾病的核心病机,主张通过调整脏腑功能治疗疾病。例如,将虚证分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四类,并对应不同的治疗法则。


二、中卷:也分二部分,包括《内经》主治备用、六气方治。其中《内经》主治备用包括五运主病、六气为病、五运病解、六气病解四篇章;而六气方治则包括风、暑热、湿土、火、燥、寒水等六气。


三、下卷:主要为用药备旨,论述药性的气味厚薄、寒热升降,以及四气五味、五脏苦欲等理论,内容全部遵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之精神,是研究药性最有系统的专篇。

它明确药物对特定脏腑经络的归属作用,如黄芩归肺经、黄连归心经等。按药物性味、归经及功效进行分类,如将药物分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对应五脏特性。列举常用方剂组成、主治及加减变化,强调“方从法出”“法随证立”的制方原则。

正如当时的兰泉老人张吉甫在《医学启源》序中写道:“洁古治病,不用古方,但云:古方新病,甚不相宜,反以害人。每自从病处方,刻期见效,药下如攫,当时目之曰神医。暇日辑集《素问》五运六气,《内经》治要,《本草》药性,名曰《医学启源》,以教门生,及有《医方》三十卷传于世。”


2、《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内容简介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简称《脏腑药式》是金元时期医家张元素所著的中医经典用药文献,部分内容收录于张元素所著的著作《医学启源》中。医家张元素受《内经》、《难经》、《伤寒论》、《中藏经》、《小儿药证直诀》等影响,提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的见解,通过系统梳理脏腑的生理、病理及用药法则,为临床提供了“辨证——立法——选药”的标准化模式,结合临床经验制订,“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以脏腑为纲,以病证为目,对脏腑辨证用药按温、凉、补、泻整理归纳,揭示其中的规律。如以肺脏为例,其证型分实证、虚证、热证、寒证,根据证型提出治疗原则和方药,

同时张元素认为:“凡药之五味,随五脏所入而为补泻,亦不过因其性而调之。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缓,苦主坚,咸主软。辛能散结润燥,致津液,通气;酸能收缓敛散;甘能缓急调中;苦能燥湿坚软;咸能软坚;淡能利窍。李时珍曰:甘缓、酸收、苦燥、辛散、咸软、淡渗,五味之本性,一定而不变者也;其或补或泻,则因五脏四时而迭相施用者也。温、凉、寒、热,四气之本性也;其于五脏补泻,亦迭相施用也。”这些都成为脏腑证用药一种通用程式,对中医内科治疗具有里程碑意义。

【作者张元素简介】

张元素(约1131—1234年),字洁古,金代易州(河北省易县军士村,今水口村)人,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中医“易水学派”的创始人。生活于金代战乱频仍时期,他自幼聪颖敏捷,8岁应“童子举”,27岁试“经义”进士,因犯“庙讳”而落榜,遂弃仕从医,他早年师承河间名医刘完素(寒凉派鼻祖),后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学术上另辟蹊径,提出“脏腑辨证”理论,与刘完素的“六气皆从火化”学说形成互补,开创了中医临床的新范式,对后世影响深远。张元素弟子李东垣(是脾胃学说创始人)、王好古(阴证学说代表)、罗天益等皆为金代名医,成为金元医学的重要传承脉络。其中以李东垣、王好古(均为河北人)为最著名,他们二人在易水学派中的成就最大。

他提出“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的辨证体系,强调以脏腑生理功能(本)与体表联系(标)为诊断核心,如“心以神为本,脉为标”;明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则,如肝虚补肾(滋水涵木),肝火泻心(木火刑金);创立了“药物归经”理论,将药物按作用部位分类(如柴胡入肝经、石膏入肺经);同时提出“引经报使”用药法,通过特定药物引导主力药直达病所(如白芷引药至阳明经);他化裁古方,创制新方剂,如九味羌活汤、枳术丸等,体现其“制方有法”的理念;他提出了临床实用法则 “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的脏腑治疗大纲,为临床用药指明方向。

张元素著作颇丰,一生中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珍珠囊》等。
张元素与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并称为金元四大家,其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复兴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被后世誉为“医中之王道”。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