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庙遗珍·碑刻 | 古代十大女书法家之一的墨宝——《重修忠武侯庙碑记》

发布时间:2025-03-18 23:01  浏览量:7

摘 要

在成都武侯祠现存的七十余通珍贵碑刻中,清康熙十一年(1672)宋可发撰写的《重修忠武侯庙碑记》,与有“三绝碑”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它记录了清初武侯祠建筑布局和祭祀礼制上的重大创新变革;其书写者是位居“古代十大女书法家”之列的姜如璋。由女性书写的巨型碑刻,在现存的历代碑刻中极为罕见。

明末清初,巴蜀大地遭受空前的、罕见的大战乱。直到康熙三年(1664)清政府才基本控制四川。当时的陵庙情况是:“昭烈陵庙,鞠为茂草;侯之祠宇,荒废无存。”

康熙十年(1671),川湖总督蔡毓荣巡视四川时,专程来刘备惠陵和武侯祠堂拜谒,见到的情形令人怆然,刘备惠陵及其左侧的武侯祠堂均已荒芜,无人治理,甚至有人在附近砍柴伐木。蔡毓荣下令在原址重建武侯祠,并委托四川按察使宋可发具体负责此次重建工程。

宋可发

宋可发(1610-1676),字蕴生,号艾石,或谓字艾石,胶州(今山东省胶州市)人。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历任福建将乐县知县、彰德府知府、福建巡海道、湖广驿传道、山西按察使等;康熙八年(1669)转四川按察使,康熙十一年(1672)升广东布政使司布政使等职。后致仕归家,于康熙十五年(1676)病逝。《清史稿》无传,资料散见于《四川通志》、《山东通志》等地方志。

作为重建工程的主持者和亲历者,宋可发撰写了《重修忠武侯庙碑记》。其内容可分为四大段:

第一大段开宗明义,提纲挈领,给予诸葛亮极高的概括性评价,认为在学问之醇、明良之遇、忠贞之节、功德之深这四个方面,诸葛亮都是古代罕有的杰出人物,千百年来受到不同阶层人士的悼念,从未间断。

第二大段首先对东汉末年的天下大势和历史风云作出生动的描绘,点明了诸葛亮进入仕途的时代大背景,然后列举诸葛亮诸多杰出的表现,以及他深受蜀地民众拥护怀念的根本原因。

第三大段详细叙述了自己奉总督蔡毓荣之命,主持重修武侯祠的全过程。最值得关注的重点是此次重修之中,对武侯祠的建筑布局,如何超越前代的缺陷和不足,从而进行创新性的重大变革,以及重建之后武侯祠焕然一新的辉煌面貌。

第四段,清晰呈现出此次重建之后,又如何在每年官方祭祀诸葛亮的礼仪程序上,进行精心设计和大胆创新。再次赞美了诸葛亮的恩泽深远和后世对他的无尽追思。

此外,《重修忠武侯庙碑记》的书写者,是一位在书法领域有着卓越贡献的女性书法家——姜如璋。由女性书写全文的巨型丰碑,在我国现存古代碑刻中极为罕见。

姜如璋

姜如璋,字淑斋(碑跋一说字淑齐,或笔误),别号广平内史,清初胶州人。清代康熙年间著名女书法家和诗人。其父姜长植、堂兄姜器山,均为当地书画名家。

姜如璋十八岁时嫁给宋可发之子宋世显为妻。其夫世显,监生出身,官至云南平凉同知、云南府知府,政声卓著。

民国匡超等纂修的《增修胶志》卷四十二记载了关于一则关于姜如璋的轶事,曰:“(她)随夫过大庾岭,书‘风度维严’‘雁迥人远’两大碑传世,字大径尺,署名为:‘八岁童子宋世勋书’,乃以其夫弟之名落款。”

她的书法备受当时人推崇,清代王士祯《蜀道驿程记》上卷曰:“姜字淑斋工抚晋人书,京师士夫得纨素便面,多珍秘焉。”明清时期齐鲁文化兴盛之胶州,涌现出240位书画名家,姜如璋是其中唯一的女性。她与蔡文姬、武则天、管道升等并称“中国古代十大女性书法家”。

在宋可发撰写的正文之后,还有一段曹先礼撰写的跋语。曹先礼赞美姜如璋的书法“遒劲秀逸,祖王而不囿乎王,颜筋柳骨,备极诸家法体,卫夫人复生不是过矣!”他认为,姜如璋的书法师法王羲之,但又不限于王羲之,而是博采众多书法名家之长,最后形成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其高超水准可以与晋代著名女性书法家卫夫人相媲美。卫夫人师从三国著名书法家钟繇,是“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将姜如璋比作后世的卫夫人,这是一种极度的赞美。跋文又还提到姜如璋与丈夫弟弟世勋,常常“同案临池,并绝古今”的雅事,更加深了我们对这位女性杰出书法家的了解。

现今我们再度审视和观赏此碑的书法,落笔处处功力深厚,果然不负所赞。碑文整体一气呵成,气势恢宏,章法有度,形神兼备,令观者有酣畅淋漓之感。细节处用笔遒劲有力,结字稳健严密,点画厚实饱满,线条灵巧秀逸,是清代不可多得的书法佳作。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较为低下。而由官府主持的重大工程,完成之后的总结性碑文,竟然由一位女性书法家来书写完成,这又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此事虽然可能作为宋可发儿媳的身份便利因素,但她的书法成就在当时确已闻名于世,无人可以指摘,这才能够坦然承当重任。就书法艺术而言,《重修忠武侯庙碑记》无疑是清初女性书法家姜如璋的才华凝结之作。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