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之三境

发布时间:2025-03-18 23:00  浏览量:7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段: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王国维在《美学三境》中提出的三个境界。

其实概括出来也就是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自然之境。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以本性所爱成就自己,以本真之美静观人生”。

人间嗜好,大美无言

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就美之自身言之,则一切优美,皆存于形式之对称变化及调和。

在《谈美》中,朱光潜对于“什么叫做美”就提出了疑问。美在我们的生活中属于习见周知的东西,本来我们应用这个字并没有觉得什么不妥。但是哲学家和艺术家们已经研究讨论了两三千年,也没能得出一个具体的定论。

心有猛虎, 细嗅蔷薇

孔子之教人,于诗乐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故习礼与树下,言志于农山,游于舞雩,叹于川上。

谈及美育,就少不了孔子的美育教育。虽然孔子始终是礼乐之说,但纵观孔子之理论以及育人,皆始于美育,终于美育。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再比如“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兴矣,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而孔子的“安而行之”与希尔列尔所谓的“乐于守道德之法则”者,舍美育无由矣。

翰墨丹青,古雅神韵

“美术之为物,欲者不观,观者不欲;而艺术之美所以优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