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刘备实现了一统大业,他会不会对关张二人痛下杀手呢?
发布时间:2025-03-18 02:29 浏览量:7
中国历代王朝中,帝王为稳固政权诛杀功臣的案例屡见不鲜:汉高祖刘邦屠戮韩信、彭越,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蓝玉、胡惟庸,皆是以“防患未然”为由行鸟尽弓藏之举。这种权力逻辑在专制体制下几乎成为铁律,而蜀汉政权却因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的特殊纽带,成为历史长河中一个耐人寻味的例外。
刘备“少言语,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但其对待关张二人的态度却始终如一。建安五年,关羽被曹操俘虏后受封汉寿亭侯,却仍“亡归先主”;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后,张飞虽官至车骑将军,却仍以“弟事刘备”。这种超越君臣的兄弟情谊,在《三国志》中被史学家陈寿概括为“恩若兄弟”“寝则同床”,成为蜀汉政权独特的精神底色。
在虚构的朝堂场景中,大臣以“关张手握重兵,恐成后患”为由劝谏诛杀二人,实则暗合传统帝王术的逻辑。但刘备的回应却颠覆了这种预期:“若杀关张,无异于取朕性命。”此语绝非文学夸张——从历史事实来看,刘备在建安二十四年至章武元年的称帝过程中,关羽已因荆州之失身死,张飞亦于伐吴前夕遇刺,但刘备仍坚持倾举国之力伐吴,以致遭遇夷陵之败。这种“因私废公”的决策,恰印证了他将兄弟情义置于政权利益之上的价值取向。
《华阳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坦言:“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种对权臣的绝对信任,与他对关张的生死相托一脉相承。蜀汉政权虽存续仅四十三年,但其“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的独特气质,正是源于这种超越功利的人伦坚守。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白帝城,谥号“昭烈”。按《逸周书·谥法解》:“昭德有劳曰昭,有功安民曰烈。”这一谥号既肯定其“复兴汉室”的政治抱负,更隐含着对仁德品性的褒扬。相较于曹魏“武帝”、孙吴“大帝”等彰显功业的谥号,“昭烈”二字凸显的是人格境界的标高。
在权力更迭的血腥逻辑中,刘备的选择显得“不合时宜”:他既未如刘邦般冷酷务实,也未效仿司马懿的隐忍篡权,而是以“得人心者得天下”为信条,构建起一个以道义为纽带的政权共同体。这种选择导致蜀汉成为三国中最先灭亡的政权,却也使其成为后世民间记忆中最具人性温度的存在。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评:“桃园一拜,忠义贯古今”,这正是对刘备政治人格的终极诠释。
在“杀兄弟保江山”与“为兄弟弃江山”的二元对立中,刘备用一生践行了桃园誓词中“背义忘恩,天人共戮”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