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领们都是怎么放松的?打牌、外遇、钓鱼

发布时间:2025-03-18 01:50  浏览量:8

古今中外能够指挥上万人乃至数十万人作战的将领都不是一般人,在古代因为通讯条件的限制,战争一般都维持在几千到几万人(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可信低很低,到明清时最多也就几万人打仗),而近代以来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军队规模越来越大,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人都成为了可能。虽然规模在变化,但是不变的是对将领的高标准要求。在分裂历史规模最大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的将领都有自己排解压力的方式,反正千奇百怪。

指挥一场大规模作战对于将领的要求非常高,首先他需要战略规划和全局视野,一个指挥官首先地形是必须要知道的,虽然具体的工作可以交给参谋们,但是最后拍板的还是自己,因此必须会看地形图,要考虑天气、地理因素。比如艾森豪威尔在诺曼底登陆战之前需要考虑潮汐现象,朱可夫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利用伏尔加河运输部队和物资。

其次要有战术创新和应变能力,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曼施坦因,曼施坦因在1940年创造性地用《曼施坦因计划》让法国40天尝到了战败的苦涩。另外在1943年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中,同样是曼施坦因看到了苏军的侧翼薄弱处,大胆调动装甲部队‬猛攻苏军侧翼,成功实现了反包围。另外精力超群也是一个指挥官必备的素质。

比如朱可夫连续五天在莫斯科指挥部里指挥,协调前方数百公里的战线。巴顿在突出部战役中三天不睡觉。另外高级将领还需要有领导能力,部队是一个集体,作为指挥官如果不能让手下人佩服,那他绝对干不成事,他们要学会设立奖惩机制,拥有团结能力,这种能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最后这些将领还需要有政治嗅觉,一些将领甚至都能被称为政治家了,比如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

首先来说德军这边的,德军老帅龙德施泰特,这老爷子最喜欢干的事就是上班期间摸鱼看小说,在1940年法国战役期间他就不怎么管理军队,全都交给手下的参谋长曼施坦因,不过这么做倒也给了手下人锻炼的机会。而德军元帅曼施坦因则喜欢打牌,他这个人喜欢打牌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了,在1943年哈尔科夫反击战时期他经常叫着参谋们一起通宵打牌。

苏联这边压力大的兄弟们也不少,比如苏联三驾马车之一的罗科索夫斯基。这哥们排解压力的方式是钓鱼,在1941年巴巴罗萨计划当天凌晨,罗科索夫斯基作为第九机械化军军长正在和手下的第131摩托化师、第20坦克师、第35坦克师三个师的师长熬夜打窝,四个将军一直钓到凌晨四点,鱼钓上来多少不知道,反正德国人是来了。

另外一个苏军中号称军神的朱可夫则选择通宵滑雪,他滑雪倒不是因为喜欢,而是不能睡觉。在莫斯科防御战最关键的时候,朱可夫连眼都不能闭一下,但是人不是机器做的,是个人都会犯错,朱可夫在犯困的时候就去外边零下二三十度的冰天雪地里滑雪。科涅夫则是有狂躁症,打仗的时候丝毫不顾手底下人的死活,一个白俄罗斯进攻战伤亡70多万人,这哥们眼皮都不眨一下。

另外我们之前提到的艾森豪威尔排解压力的方式最独特,他和自己的爱尔兰籍女司机凯·萨莫斯比关系非常密切,后来很多的历史学家都认为这段经历主要是艾森豪威尔在战争中压力太大,而寻求的一种精神慰藉,在盟军解放巴黎的时候,艾森豪威尔本人经常性不在指挥部,而和自己的女司机暧昧。不只是艾森豪威尔有这种情况,之前说过的钓鱼的罗科索夫斯基也出轨了自己的女秘书。

‬上边的几个将领只是比较典型的,还有一些将领的爱好很奇葩,比如保卢斯本人有严重的洁癖,平均每天要换两套内衣,即使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他的习惯也没有改变。还有隆美尔元帅酷爱写家书,每天雷打不动他要和自己的妻子写一封书信,可能在写信的时候隆美尔能够体会到久违的放松感。大兵团指挥不单单是对精神的摧残,更是对身体的伤害,德军元帅赖歇瑙在前线突发脑溢血去世,朱可夫差点儿累死在指挥部里。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