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转载 | 冯俐:呼唤内生动力 营造“雨林生态”——文艺报

发布时间:2025-03-17 23:56  浏览量:8

转载2025年3月17日 文艺报

呼唤内生动力 营造“雨林生态”

(中国歌剧舞剧院 党委书记、院长)

文化原创能力是文化生命力的核心所在。在当今全球化与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文化原创能力的提升不仅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是一个民族以文化形象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竞争力和存在价值之所在。如何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更好地改进文艺创作的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对此,思考的角度和方向丰富多样,答案也是见仁见智。我想从两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呼唤内生动力

我们知道,古今中外所有艺术经典,一定是具有原创性并因其独一无二的原创性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力。杰出的原创性作品首先源自创作者自身的内生动力。无论是莎士比亚流芳百世的伟大戏剧作品,还是曹雪芹的千古绝唱《红楼梦》,等等,古往今来所有伟大艺术作品的诞生都来源于作者内心的表达冲动,即内生动力。这种动力来自艺术家敏锐的生命体验,来自他们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认识和深刻理解。而我所举的这两位大师,又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内生动力类型:一是职业化的,二是完全自发性的。莎士比亚要维系剧团的生存,需要心系观众;曹雪芹则完全是自己有话要说,可以不问读者。

莎士比亚

试想,当年的莎士比亚在疲于奔命的演出中创作,每天想的究竟是写出传世之作,还是写出受观众喜欢的作品?一定是后者。大家知道,剧本的首要用途不是书面阅读而是作为演出的蓝本,莎士比亚写作时心里想的一定只有观众,全心全意地去写观众喜欢的故事和人物。在他之前和之后,为自己和剧团的生存而写戏的人数不胜数,为什么只有他能够成为世界公认的戏剧文学巨匠,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普希金曾说:“莎士比亚具有一种与人民接近的伟大品质。”这就是“文学即人学”。莎士比亚早期、中期和后期作品中,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在不断深入,但对人性的揭示和人文精神的坚持却贯穿始终。他的作品中还有许多改编自别人写过的故事,但却从没有被质疑过“原创性”,因为其中有他对生命的感受力,有艺术家丰厚的生活积累、艺术积累和超凡的艺术想象、独树一帜的戏剧表现力和杰出的再创造,从而令其改编的作品亦远离了“同质化”,超越了前人,成就了独属于他自己的原创品质。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在王实甫取材唐传奇《莺莺传》而创作的元杂剧《西厢记》中也可见一斑,同样是剧作家对自己生命和生活的独特发现,体现出强烈的表达冲动和强大的表现能力,就算是借用一个老故事,同样能够完成具有原创价值的杰出作品。

我们再来设想,当年的曹雪芹在颠沛流离、贫困潦倒之时,呕心沥血写下《红楼梦》,想的是“发行量”吗?当然不是,是作家对自己、对这个世界有话要说。这是最珍贵的原创内生动力。汤显祖的《牡丹亭》的创作动机亦然。历史长河中被保留下来的无数中华文化遗产,包括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元曲同样产生于这样的内生动力,它们都来自创作者们对其独特体验的不可遏制的表达。古往今来,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都拥有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天然的表达愿望,都渴望着“被看见”。特别是自媒体时代,我们已充分看到了这种表达冲动的普遍存在。只是,普通人的经历和表达冲动不等同于艺术化的表达,而很多职业艺术家却忙于“职业化创作”,反而失去了太多因真切的生命体验而带来的最真实、强烈的原始创作冲动。

什么是真切的生命体验瞬间?近来,我偶然刷到一个短视频,作者拍下了对面一栋普通建筑的清晨、上午、中午、黄昏、晚上5个时间段的光影色彩变化。一座建筑的5个定格瞬间,居然有10种完全不同的颜色。拍摄者不由感慨:“我们好像永远都无法看到一个东西真正的本色,这好像是生活……但是,也许正是因为没有唯一的答案,才会有这么多美丽的可能……”是的,艺术创作从来不是揭示答案,而是观察、思考、描写、刻画你所认识到的存在、变化和发展。

二、营造“雨林生态”

一个国家的文化原创能力强,意味着这个国家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具有独特价值和魅力的文化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能够满足国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只有具备强大的文化原创能力,才能在文化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在全球化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当下,提升文化原创能力已成为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命题。

如何改进我们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我以为,最重要的在于营造文艺创作的雨林生态。什么是雨林生态?气候条件为高温高湿,降雨均匀;光照充足,能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充足能源。植被特征是高大密集、绿树长青,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休眠期。雨林物种丰富,拥有多样化的生态系统;特有物种多,许多物种只能在此系统中生存;食物链复杂,从微小到巨大,各种生物在此相互依存、互相制约;土壤中有机质分解速度极快,养分循环迅速;生态系统复杂且稳定,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赖、高度平衡;同时,它也具有脆弱性,不宜过度干扰。这样的生态系统具备高度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及其特征有着内在一致性,这样的创作生态的建立能充分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

蛇年春节以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和DeepSeek等人工智能软件在全球产生巨大影响,令我们关注到他们的主要创造者团队,或许,他们的存在和成功之路,都足以启发我们以雨林式多样性保护展开对增强文化原创力的方式及路径的深思。

信息来源:文艺报、中国作家网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