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牌会像自行车牌一样消失吗?

发布时间:2025-03-17 21:14  浏览量:7

这段时间,电动车上牌管理这事热度下来了,恰巧,有些地区之前给电动车上的临时车牌到期后也不了了之了,我来谈谈对电动车上牌这事的看法。

当初,我所在的江苏一市,轰轰烈烈三个月内给全市几百万电动(摩托)车上牌,临时上牌点、车管所,甚至是派出所门口都排满了着急上车牌的人。

如今车牌到期,后续却悄无声息没了下文,没有任何说法,官方和民间也没有对此的任何讨论,仿佛电动车上牌这件事就不存在一样。

从经济和生活需求上看,一个地区的人普遍选择的出行交通工具和地形、居民收入有着密切的联系。

早年,我在山城重庆生活的时候,城里的大街小巷,山里的林间小路上奔驰的都是摩托车,“突突突”的发动机声音记忆犹新,尤其是那种侧翻后一个人比较容易扶正的轻便型摩托车,更是受到当地民众的青睐,可以说,在重庆每户家庭有辆摩托车是日常必须品。

得益于巨大的市场需求,重庆这地方也产生了嘉陵、宗申、力帆等众多实力出众的摩托车厂,很多至今还是追赶电动化的新能源浪潮。

时间回到如今我现在住的江苏小城,一望无际的平原、冬天最低温度零下十度,简直就是天生给电动车准备的。

我家距离单位有20公里,冬天天气冷开车,算上堵车时间,单趟到单位得40分钟,而且路上的时间因为堵车原因不能把握,一个月油费大几百是不可少的支出。

天气暖乎的时候我就骑电动车,不仅30分钟左右确定能到单位,而且充电的花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两者一对比,正常人都会选择骑电动车,省时省钱,还不用为油费和停车操心。因此,我这地方市区的电动车保有量,仅官方的说法就高达两三百万辆!

最直观的现象就是上下班时段如洪潮般的电动车人流,以及小区、商超门口、地铁站口停得满满当当的各种电动车,很多人为了省钱,即使是冬天也不开车,坐地铁出地铁站口再骑一段电动车通勤,平时电动车也不骑回家,就停在地铁站口,到单位或者公司充电。

和重庆摩托车类似,我这江苏小城的电动车产业,尤其是三轮电动车是全国领先的水平。

这样的情景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里自行车上牌的历史。

那时还是上世纪90年代,能开上车的都是有钱人,更别提私家车上下班了。那时候,最普遍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和现在的电动车一样,家家户户必备,省了充电的时间,多了脚蹬的体力消耗。

和现在偷电动车(电瓶)类似,自行车被偷也是司空见惯的事,为了有效管理自行车,给自行车上牌这事就应运而生。

更搞笑的是,这自行车牌还不止一个,有时候派出所上一个,说丢了好能找到,街道也上一个,给的说法是便于管理。这些自行车牌大部分都需要交几块钱成本费,花花绿绿的颜色和大小都不统一。

但自行车该丢还是得丢,该找不回来还是找不回来。

毕竟,如今小偷小摸破案率越来越高依靠的是无处不在的监控,而不是电视剧里演的那种靠着蛛丝马迹破案的情节。何况,一辆自行车被偷显然不可能让警察耗费太大的精力去处理这些事。

自行车被偷这事越来越少还是得益于私家车和电动车的普及,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了,自然偷车的人也越来越少。

就像干掉扒手的不是警察而是手机支付,一个行业(无论黑白)的彻底消失,一定是科技发展的降维打击。

现在,骑自行车更多是为了健身。有人可能会问这种骑行车动辄大几千,好几万的也常见,为啥没有偷车的了?

答案很简单,偷自行车的人还是有的,几千几万的自行车也有丢的。但无处不在的监控让人三思后行,加之盗窃自行车行业的凋零,导致出手卖钱的渠道也变少了。所以说,偷自行车的现象还在,只是变少了。

不过,社会规律就是此消彼长,扒手消失了,电诈起来了,无论是资金量、追查难度、定罪难度,电诈都比实际接触的盗窃要难上不止一个量级。

当然,自行车上牌这件事也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当年经历过给自行车上牌的人,如今提到这事也是忍俊不禁,莞尔一笑了之。

电动车上牌这事和自行车上牌也并无根本区别,电动(摩托)车的最高时速只要低于40、50公里每小时,即使惯性力量大于自行车,但只要远小于汽车,事情就不足以发生质变,电动车上牌这事就不可能是必须的。

和其配套的是,随着社会发展,经济条件好了,安全意识也高了,戴头盔以及每年十几块、几十块的保险会成为标配。

有的朋友可能还会问了,说电动车驾照又该怎么说呢?

这事就更简单了,一个人人都要考的证,最后的结果就是所有人都不需为了这个证书而考试。

就像生孩子当父母一样,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角色比为人父母更重要的了,但古今中外,没听说哪里生孩子前要考证,考试通过拿了证书才能怀孕生孩子的。

未来,不仅是电动车不用考证,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逐渐成熟,汽车驾驶证考试即使还会存在,也会从合格性考试变成流程性培训,标准也会大幅降低,直到什么情况下如何应急处置就行。

正如科技会淘汰一个行业一样,一些当时有巨大争议的事情,也会随着科技的进步逐渐烟消云散,仿佛所有人都不记得这个事情,偶然提到了,也是茶余饭后的闲谈。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