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教育对强国建设的“供需适配”
发布时间:2025-03-17 19:07 浏览量:7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资源统筹调配机制。要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前不久召开的上海教育大会也强调,要解决教育领域的供需适配问题。这不仅反映了资源在教育领域的再调整,还体现了对教育功能的重新审视。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教育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顺利实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将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落到实处,需要在保证质效的基础上做好教育对强国建设的“供需适配”,从而有力“支撑引领”现代化建设。
国之大计“供需适配”:提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是最大的“供需适配”,为此需要提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通过教育的前瞻引领、主动作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保持思政引领力。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鲜明的政治属性,决定了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二是坚持教育的人民属性,健全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要求教育工作者聚焦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三是加强教育的战略属性,提升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国际影响力。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将教育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我国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战略定位由民生领域、社会领域逐渐转向更广阔的经济和创新发展领域,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与科技、人才一起纳入“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战略规划中,成为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
统筹推进“供需适配”: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意味着对教育的考量不能简单地就教育论教育,而是要求教育更好地发挥对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来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世界科技发达国家普遍重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和协同管理,将教育、科技和人才置于统筹规划体系之中,实现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覆盖。在基础教育阶段,普遍重视科学教育和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深入开展STEM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过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注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紧密结合,构建产学研一体化联动体系。如美国高科技高中(美国的一种创新学校,以项目式学习为核心教育模式)建立了以工程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强调跨学科学习。德国通过“双元制”教育模式,培养了大量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人才。新加坡等国通过“学习工厂”“教学工厂”等模式,由政府和企业参与学生本科全阶段教学。我国产业已由劳动密集型转向创新密集型,更需要提升教育与科技、人才之间的协同性,实现教育、科技发展由“大”变“强”。(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