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遇见读书遇见你——读《曾国藩传》有感

发布时间:2025-03-17 17:46  浏览量:7

《曾国藩传》是我所有读过的书中复读率最高的书,之所以对此书如此感兴趣,主要原因是从个人精神成长的角度看,《曾国藩传》不仅让我读到了为人处事的良方,也让我悟到了安身立命的智慧。曾国藩出生平常,资质普通,秀才考了七次,年轻的时候性格中还有很多“自我管理能力差、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等毛病。他通过不断“自省、自警、自立”的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

生活中的我们,不是曾国藩一样的理学圣人,也没有他那样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生命历程,更达不到超凡入圣“不朽”的境界,但作为社会的人,如何面对自己,如何面对身处的环境、如何面对荣辱得失这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这也是《曾国藩传》对我极具启发意义的关键点。

见不贤而内自省

《曾国藩传》专门有一章写的是:曾国藩的大悔大悟。讲的是曾国藩九江大败,湘军水师损失惨重,原欲想的大获全胜却以惨败收场,于是他的宿敌纷纷弹劾他作战不力,并且还被咸丰皇帝拿掉了兵权(以他父亲去世为由,批准他在家守制三年,实际是解除了他的兵权)。蛰居在家的曾国藩有口难辩,得了“不寐之疾”患了“怔悸之症”,原本自诩硬汉的他挺不住了,经常举动异常,整日生闷气。在极端痛苦之下,他给朋友们写信所说他的不幸,也希望能得到朋友的帮助,他的朋友在回信中直率中肯地告诉他“你向来特立独行、唯我独尊,总挑人的毛病,从不给别人让路,以至于树敌太多,那是你德行学问不够纯粹,没有进入化境的原因。”痛定思痛的曾国藩阅读好友的来信,反复回忆既往,越来越清楚的看到了自已:偏激、喜欢公开批评谈论别人的过恶,待人接物过于傲慢等致命的缺点。总结出了只有常自省、多内观,和光同尘、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融入和调动各方力量的处事智慧。

曾国藩置死地而后生,大悔大悟的故事,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如何对待“见不贤”的典型例子,论语有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尔内自省也。寥寥十二个字其实是教我们如何处理“见贤”与“见不贤”的方式。生活中的我们好像可以经常性的“见贤思齐”,却不能经常性的“见不贤而自省。”就像曾国藩一样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以“高己卑人、人浊我清”的姿态去纠正、批评、甚至敌对“不贤”,而不是“内自省”,以至于因为“见不贤”处理方式不恰,而让自己苦恼也让别人生厌。

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

在如何面对功绩得失上,曾国藩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在湘军终于攻克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南京)后,湘军上下表现出军纪混乱,骄奢淫逸,抢掠财物等居功自傲的习气,尤其占了首功的曾国荃(曾国藩的弟弟)更是恃功矜能,狂妄自大,并且大肆敛财,回乡大建府邸,府邸巍峨浩大,看上去犹如王宫帝府,名为“大夫第”。此举引起乡邻“讥之”,而且也引起了朝廷的不满。曾国藩多次劝阻弟弟,他给弟弟的信中表示“同时兼有高位、大权、和大名的人自古以来,几个人下场是好的?翻读二十三史,可能只有郭子仪一个人结局不错,所以越是辉煌的时候,越应该努力保持头脑的清醒,应该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曾国藩自知兄弟二人权势已达峰巅,一来会让同僚妒嫉生仇,二来会让朝廷有湘军尾大不掉的嫌隙,所以当务之急最需要做的就是自剪羽毛保护自己,他应对的办法一是让曾国荃辞职回乡,另一个是主动裁撤湘军。曾国藩的举动,既减轻了朝廷对他的疑虑,也不再追究曾国荃的问题,曾国藩依靠策略完成了政治上的隐退,缓和了同朝廷的矛盾,稳固了自己的地位,化险为夷、度过了难关。

曾国藩熟读史书,更精通易理。他深知“日中则昃,月盈则亏”的道理,所以在地位、权势、声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了“应该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节,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耳。”的睿智思想,处理好了“功绩得失”,化解了“大功如大劫”的危机,做到了趋福避祸、善始善终。

圣贤与豪杰

在处理他人的恩将仇报上,曾国藩表现出的虚怀如谷、高瞻远瞩的磅礴之气更是让人敬佩不已。曾国藩与左宗棠渊源很深,他们都是湖南老乡,左宗棠的一生事业受曾国藩提携甚多,然而在攻下南京之后,两人关系却迅速恶化。失和之后,曾国藩从来没有公开说过左宗棠一句坏话,私下里不怎么对人谈论他们的是非长短,真正做到了“相忘于江湖。”然而左宗棠却总是愤愤不平,每见一人都要谈及他俩的来龙去脉,大骂曾国藩,面对左宗棠的不断攻击,曾国藩采取了几个策略:一是要求自己的亲朋好友及家人不要回击左宗棠,避免火上浇油,反而鼓励他们尽量和左宗棠搞好关系。二是对左宗棠的攻击不闻不问,不予回答。而且在左宗棠受命镇压捻军受困时,曾国藩积极供应军饷,并且将最得意的部下交给左宗棠使用,最终让左宗棠对曾国藩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感激和愧疚,承认自己不如曾国藩。因此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写下了“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的挽联以示敬重和钦佩。

对于曾国藩和左宗棠的恩怨,人们评价议论很多,在我看来,其实这就是曾国藩一生对理学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的勤学苦练体悟了天理,掌握了万物运行的规律的结果,是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责任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的集中表现,书中说:“圣贤一定是豪杰,而豪杰不一定是圣贤,曾国藩是圣贤,而左宗棠仅止于豪杰。”这可能就是对曾国藩面对恩将仇报最好的诠释吧。

恰如朱自清所说:读书是一种对话,是与古今中外智者的交流。于我而言,读《曾国藩传》犹如与智者论道,让人在困顿中解疑释惑、心生光明。也如高人指点迷津,让人如沐春风,心境豁然。最是书香能致远,来读书吧,朋友们。让我们在书中感悟文字的力量,领略思想的光辉,与古今圣贤拜会,与良师益友同行。

听雪,女,青海省贵德县人,文学爱好者。青海读书会签约作者。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