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市实验初中八年级语文备课组组织学生以青春之声咏唱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25-03-17 17:17  浏览量:6

“人间烟火处,年味渐浓时。”当窗外的腊梅悄然绽放第一缕幽香,泰兴市实验初中的少年们已在烟火与韵律中开启了一场文化寻根之旅。从厨房案头升腾的袅袅炊烟,到乡音戏曲里流淌的婉转旋律,孩子们以“舌尖上的节日”与“泰兴好声音”为双翼,在寒假实践中触摸传统文化的肌理,更在开学后的《听,节日在唱歌》作文里,将这份文化记忆淬炼成永恒的青春诗篇。

一箸一味总关情,烟火深处觅年韵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笔下的诗意在少年们的灶台前重现。当稚嫩的手掌揉搓出圆润的汤团,当青瓷碗里盛满琥珀色的腊八粥,传统节俗不再是课本里的铅字,而是化作了指尖的温度与舌尖的甘甜。

这场“舌尖上的节日”实践,让三百余份美食作品化作三百余首无声的诗。评委老师们惊喜地发现,在桂花糖芋苗的甜蜜里,在蟹黄汤包的褶皱间,孩子们竟读懂了袁枚“凡事不可苟且,而于饮食尤甚”的生活美学。当灶火映红了一张张青春脸庞,文化传承的密码,早已在氤氲的蒸汽中悄然破译。

一曲一调皆成韵,乡音袅袅寄春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的乡愁穿越千年,在“泰兴好声音”的实践中有了新解。少年们手持录音笔穿行街巷:晨雾中母亲的“回家吃饭”声与《游子吟》“临行密密缝”遥相呼应;银杏林里的鸟鸣应和着“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禅意;古运盐河的水声潺潺,恰似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江南写意。

有的同学“录下卖糖画老人的吆喝时,忽然明白《东京梦华录》里‘小贩吟叫百端’的市井烟火,原来从未消散。”更有采风小队在黄桥古镇录下七十二岁的船工号子,让《诗经》“坎坎伐檀兮”的古老韵律在长江支流上重获新生。

一笔一墨书锦绣,听,节日在歌唱

新学期开学后,第一次作文评选中,刘勰“文之为德也大矣”的论断得到了生动印证。在《听,节日在唱歌》的命题下,孩子们将实践积淀酿成文字琼浆:有用“东风夜放花千树”描摹灯市繁华的,有借“此曲只应天上有”赞叹非遗绝唱的,更有以“千门万户曈曈日”抒写文化自信的。这让人想起陆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哲思,当现代与传统碰撞,孩子们用文字搭建起通往文化原乡的虹桥。

获奖名单

一等奖

二(06)李祉盈 二(05)黄瑞 二(08)徐欣彤

二(09)鞠亦珺 二(17)杨舒涵 二(18)戚雅媛

二(18)李语笑 二(19)朱佳欣 二(23)杨逸轩

二(02)庄语桐 二(21)严梓萌 二(18)李语笑

二(17)陈馨彤 二(22)丁楠 二(15)叶优洋

二(09)张伟宸 二(08)徐欣彤 二(06)张池

二(05)黄瑞 二(01)李庚乐

二等奖

二(05)刘智超 二(15)刘加瑞 二(10)陈泓颖

二(01)李庚乐 二(21)郭语泽 二(21)戴朋

二(19)张轩榕 二(17)封语涵 二(06)朱佳晨

二(12)闻添羽 二(01)印俊宇 二(02)庄语桐

二(10)李心雅 二(09)鞠亦珺 二(06)季焕杰

二(15)刘加瑞 二(18)戚雅媛 二(21)郭语泽

二(22)姚晨 二(23)杨逸轩

三等奖

二(03)凌瑞辰 二(15)凌金浩 二(11)马溶
二(16)尤善泽 二(22)丁楠 二(06)常岷晖

二(14)周睿彤 二(17)蒋玮琪 二(08)周雅琪

二(16)徐蓦珊 二(02)周欣妍 二(03)凌瑞辰

二(05)沈雨馨 二(06)尤然 二(09)周子砚

二(12)闻添羽 二(17)封语涵 二(14)周睿彤

二(10)陈泓颖 二(15)苏煜轩

文江

一等奖:二(2)陈文轩 二(2)唐寅容 二(3)沈钰涵

二等奖:二(2)钱梓一 二(3)芦奕萌 二(2)唐寅容

三等奖:二(2)陈文轩 二(2)叶思源 二(2)叶思源

例文展示

01

听,节日在唱歌

泰兴市实验初中 初二(8)班 徐欣彤

当新年的钟声响起,当烟花在夜空绽放,春节,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文化与团圆梦想的节日,如期而至。在城市的民俗表演活动现场,一群特殊的表演者,正用他们的方式,奏响了春节最震撼人心的乐章。

当春节的第一缕晨曦穿透薄雾,洒落在这烟火人间,节日的欢腾便如同春风拂过花海,瞬间绽放,大街小巷被喜庆包围,红灯笼似跳跃的火焰,高挂在屋檐,映照着人们的笑脸,彩旗“簇簇”作响,与空中弥漫着的鞭炮硝烟味、糖果的甜香交织在一起,勾勒出春节独有的韵味。

民俗表演活动早已是人山人海,欢笑声此起彼伏。就在众人的喝彩声中,一群身穿鲜艳传统服饰的表演者缓缓走上舞台。他们,是一群聋哑人,他们将表演泰兴花鼓。

花鼓?聋哑人?就这小小的花鼓不同于舞狮的灵动,并且由那些连声音都听不到的人敲打,怎能奏出新春的乐章?环顾四周,观众脸上也透露出一丝惊讶。然而,阳光轻柔地洒在他们的身上,那一张张年轻而坚毅的脸庞,写满了自信与期待。他们彼此对视,眼神交汇间,似有千言万语在流转,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

随着指挥的手势落下,表演开始了。刹那间,锣鼓声如惊蛰的春雷,破空而起。他们手中的锣鼓槌上下翻飞,紧接着,锣声、镲声相继响起,交织成一曲激昂澎湃的旅律,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节奏感十足,每一次敲击都倾注了全身力量,每一个表情都写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生活的热爱。

我凝望着他们,只见他们的目光紧紧追随着指挥,眼神中的专注与坚定仿佛能穿透一切障碍。尽管他们的世界寂静无声,可他们的内心,必有着最激昂的旅律。花鼓声的敲击,热闹非凡,似珠落玉盘、似万马奔腾,将春节的热闻与欢腾展现得淋漓尽致,诉说着美好的向往。那声音,在歌唱,是从他们的灵魂迸发而出的,带着古老的传承,在空气中久久回荡。

在这喧嚣的世界里,他们以无声的姿态,奏响了最动人的乐章,身体的残缺不妨碍他们心灵的飞翔,上帝明目张胆的不公,但却保留热爱偏执的权力,想起顾城的一句话:“人可生如蚁,美如神。”命运为他们关上健全的窗,但他们却以不屈的意志,于残缺中歌唱新春的乐谱,于平凡中展现伟大。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泰戈尔这句名言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而这样的表演不仅仅是仪式,更是他们对文化传承的坚守,用手中的花鼓,让春节延续着鲜活的生命力。

表演结束,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站在人群中,心潮澎湃,春节的歌声在他们的敲击下,愈发响亮,这歌声,是对传统的坚守,是对生活的热爱,它将永远铭刻在我心间,激励着我在人生之路上,无论前方艰难险阻,也要心怀热爱,聆听一场属于自己的歌唱。

他们也早已听到了节日的歌唱……

指导老师:王琴

02

听,节日在唱歌

泰兴市实验初中 初二(8)班 陈泓羽

在时间的长河里,节日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散落在岁月的沙滩上。而中秋节,便是那最为温润、最为动人的一颗。每当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它便以一种温柔而深情的方式,唱响属于团圆与思念的旋律。

听月光轻酒 吟唱千年思念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银辉洒满大地,仿佛整个世界都被一层柔和的纱缦轻轻覆盖。月光如水,静静流淌在每一片树叶上,每一滴露珠里,也流淌在每一个人的心田。人们仰望星空,望着那轮皎洁明月,心中不禁涌起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月光,成为了思念的载体,它无声地诉说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份跨越时空的情感,让中秋不仅仅是一种节日,更是一首关于爱与思念的诗篇。

看灯火阑珊 映照温馨团圆

中秋佳节,家家户户都会点亮灯笼,挂上彩灯,将夜晚装扮得如梦如幻。那温暖的灯光,是家的呼唤,引领每一个游子的心回家。餐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美食,但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圆圆的月饼,月饼不仅是中秋的象征,更是团圆的代名词。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香甜的月饼,聊着家常,笑语与欢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在这一刻,所有的烦恼似乎都被这温暖的灯光感化,只剩下家的温馨与团圆喜悦。

品月饼香甜 蕴含祝福期盼

月饼,是中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情感寄托。每一块月饼,都承载着制作人的心意与祝福,无论是豆沙、莲蓉,还是五仁、冰皮,每一种口味都代表着不同的寓意。人们通过赠送月饼,传递着祝福与关怀。而那圆圆的形状,更是预示着团圆。吃一口月饼,甜在嘴里,暖在心里,仿佛能听到它在说:“愿你的生活如这月饼一般,甜蜜圆满。”

思文化传承 彰显智慧情怀

中秋,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代的祭月习俗,到如今的赏月、吃月饼、提灯笼,每一个习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秋,让我们在品味美食,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它教会我们珍惜家人,珍视情感,也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慰藉。中秋,是一首唱给民族的歌,它唱出了我们对家的依恋、对文化的传承、对生活的热爱。

听,节日在唱歌,它唱的是团圆与幸福,唱的是思念与期盼。在这歌声中,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文化的力量,也找到了心灵归宿。中秋节,这个古老的节日,以它独特的方式,唱响了属于中华民族的赞歌,也让我们在歌声中,更加珍惜眼前美好,更加憧憬未来希望。

在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日,让我们放下手机喧嚣,静下心来,聆听那来自心底的歌声。听,节日在唱歌,它唱的是我们的共同心声,也是我们的共同期盼。愿这歌声,能穿越千山万水,抵达每一个在外漂泊的心灵,告诉他们:“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

指导老师:王琴

03

听,节日在唱歌

泰兴市实验初中 初二(18)班 李语笑

“咚咚锵,咚咚锵。”激动人心的歌声伴着铿锵的锣鼓声从电视机里传了出来。浓浓的年味一下子溢了出来,弥漫在客厅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彻云霄,如鼓声阵阵,似雷声轰鸣,向新年打着招呼,烘托着浓浓的年味。这个除夕,我们一家人如期坐在了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此时此刻,我的心按捺不住地跳着,欣赏着精彩的节目,等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啊,开始了!只见一群舞步轻盈的小姑娘,穿着东北红绿相间的小棉袄舞动着来到了舞台上,伴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和活泼动听的旋律响起,她们跳起了“扭秧歌”。她们步伐整齐划一,她们的节奏欢快流畅,她们的舞姿灵动有趣,脚步一前一后有节奏地踏着,手中挥动着红方巾,扭动着腰肢,东北家乡的土年味被跳了出来。她们变换着队形,时而圈成一个大圈,时而又排成长方形,变化中又不失整齐,让人忍不住暗暗叫好。

突然间,一群机器人涌了进来,这些浑身漆黑如墨,看上去一本正经的家伙竟也穿上了花棉袄。红绿相间的颜色搭配上大红锦簇的花朵图案,一种淳朴热情的乡土气息流露出来,却与那煤炭黑的身躯截然不配,却也流露出浓浓的年味。让人忍俊不禁却又惊讶无比:机器人也能大规模地进入春晚的舞台跳舞?可不是,它们手中挥舞着小红旗,动作快速有力,半臂长的小红旗被机器人舞成了金箍棒,那气势,似将空气凌空劈开。这么多机器人,可场面一点儿也不混乱,它们和人无异,列队整齐,跳舞带着节奏,稳稳当当地跳动着。紧接着,它们又变魔术一般将小红旗变成了红方巾,和小姑娘们一同舞动,转着红方巾,同时脚步也不曾停息。嘀溜溜旋转的红方巾如风车一样快速地转成了一个飞旋的圆,流苏似要溅出去一般,机器人的手臂不停挥动着,可红方巾如粘在手上怎么也不掉落,一个机器人能做到这么一步可真不容易。

渐渐的,“咚咚锵”的锣鼓声更密了,节奏越发欢快了,节日的歌声愈来愈高亢了,机器人和小姑娘舞起了二人转,配合着。骤雨一样,是急促的脚步;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跳跃的步履;火花一样,是飞旋的方巾。在一方小小的舞台上,舞得如此整齐划一,舞得那么气势磅礴。节目结束了,铿锵的鼓声仍然回响在耳畔,跳动的舞姿仍然定格在眼前,浓浓的年味挥之不散。

如今,现代科技不断进步与发展,不断融入节日和生活。电子烟花辞去了旧烟花的污染,却保留了新年的喜庆与欢乐;手机红包舍去的纸质红包的麻烦,增添了方便与迅捷。这场表演更是将机器人与东北民间传统——扭秧歌和二人转结合起来,在年味里融入现代科技,在科技中增添传统元素。

这种传承与创新将如时代的车轮,不断向前奔进,让我们将现代科技之声和传统文化之声给合起来,奏响节日之歌!

指导老师:潘群

04

听,节日在唱歌

泰兴市实验初中 初二(20)班 陆思圻

听,风轻,荡进了少年的心,似歌,似舞,拾起飘然的落叶,似低语抬首望向枝头的新绿。

总喜欢把自己当成个小孩儿,无忧无虑,可以任由着性子,不用顾及什么后果,一定会有人帮你“撑着伞”。儿童节,应该就是小朋友的“身份证”了,只可惜流光易逝,渐渐地,耳边只剩下那一句话:“你已经长大了,不用过儿童节了。”

无妨,听听风儿怎么唱吧!

儿时,每逢儿童节,风筝便是家中的常客,一年当中,总有它展翅高飞的一天,高高的,小小的,留下个影儿,下面还有个眯眼踮脚的我,竭力想看清它的去向,又急迫兴奋地渴望它飞得更高,更远,飞上九霄云外,飞到蓬莱仙境,飞去另一个美丽的星球,带回外星人的讯号……

风啊风,它载着风筝与那儿时的梦,越飞越远,越飞越远,留下一个迷茫的少年,眯眼踮脚,眺望远方,它唱着,光影在夜间斑驳,盛夏在眼前拉开序章,一群又一群的人放着风筝,一群又一群的人忙着长大,碧霄云外纸鸢起,只叹今夕是何人。

深秋的叶遇见了盛夏的风,北方的雪碰上了江南的雨,在那放风筝的人群中,他花白的头发似乎格外亮眼,他扯着风筝线,略显笨拙地跑着,没有小孩儿们跑得轻快,充满活力,但他也在跑,在儿时的梦里狂奔。

因为跑得不够快,风筝也只是在他手头轻晃,几次振翅,却又飞不起来,但在他眼里,风筝载着他的沧桑离开了人间,这一刻,他又变回了那个小孩儿,那个放着风筝过儿童节的小孩儿。

心中旷野无人,天地都可以是他的,纵然只有一瞬间。

歌声从远方飘来,叶儿狂晃,风筝被托举着腾空而起,他笑着,一个劲地拍手,即使风筝从手中脱落,也毫不在意。

所有风筝都飞向蓝天,所有人都抬头仰望,看,风儿在舞蹈,听节日在唱歌。

时光宛如那断了的风筝线,一去不复返,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低下头,匆忙赶路,忘记了曾经的自己,也是个天真烂漫的孩子。

纵然岁月无情,心中也始终有一个目标做灯塔,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坦然面对来自生活的打击和伤害,永远活得直接,热烈,津津有味。

抬头,是少年般的风华正茂,即使前路漫漫,也依旧有仰望的山头和方向;回首,是孩童般的纯真自由,即使压力重重,也依旧有向往的明天和高飞的风筝……

听,节日在唱歌!

听,风儿在低吟!

保有一份童心,拾起热爱,奔赴山河,总有一天,我们不再为是否要过儿童节而犹豫,不再追着风跑。

因为,我要这风,就为我而来!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在此刻绽放异彩。当文化传承不再囿于课堂讲授,当青春与古老文明在实践中共振,我们欣喜地看见:在汤团升腾的热气里,在乡音萦绕的余韵中,在墨香流淌的稿纸上,五千年的文化基因正化作少年们眼里的星光。这星光,终将汇成照亮未来的璀璨银河。

这所长江之畔的校园里,五千年的文明正以青春的姿态拔节生长——你看那灶台上的蒸汽,是传统文化不灭的香火;你听那作文本里的心跳,是文明长河永恒的涛声。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