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说山西———《大同县志》

发布时间:2025-03-13 10:29  浏览量:11

大同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西倚古都煤城大同之东畔,北屏采凉,南界马头,东出京津。桑干河由西向东横穿县境南部,驰名中外的火山群形似列屏,蜿蜓排列于县境东北一线,坐落于旧石器火山群上之摩天古刹昊天寺见证着北魏皇都的辉煌。境内铁路、公路纵横交错,煤车奔流,奏响着晋煤外运的凯歌。炎炎夏日,金蕊峥嵘、香沁千里传送着黄花之乡的美誉。

据吉家庄村南和水头村北出土的罐、盆、碗等文物陶片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这里集居。辖境秦置平城县,北周改云中,隋改云内,辽重熙十七年(1048)从云中分出,始置大同县,元至元二年(1265)云中并入大同县。明、清直至民国均称大同。抗日、解放战争时分置东西大同县,1949年5月大同和平解放,东西大同县合并,属察哈尔省,1952年归属山西省,以后境域几经变化,至1971年形成今日之版图,并在今西坪村兴建新县城。全境总面积1503平方公里。1995年设3镇13乡,总人口159063人。

《大同县志》统合古今史料,详今略古,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重点。上溯不限,下限止于1995年底。

《大同县志》共分二十二卷,主要介绍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工业、交通邮电、城建环保、贸易、财税金融、经济管理、党派群团、政权、军事、政法、综合政务、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科学技术、民情风俗、方言谣谚、人物。

01

建置

大同县处于山西省东北部,大同盆地的中间地带。平均海拔1050米。距大同市26公里,距省会太原340公里,距首都北京320公里。东与阳高县所辖的友宰、东小村、下深井、朱家窑子头毗连,北屏采凉山、马铺山,与新荣区的镇川、花园屯两乡接壤,西北滨文瀛湖与南郊区的海力村、石家寨、水泊寺连界,西隔御河与南郊区北村乡、怀仁县马辛庄、毛家皂乡相邻,南界马头山、万家山、大梁山……诸山与浑源县的东水头、吴城、大洼紧靠。辖境东西宽43公里,南北长59公里,总面积为1503平方公里。其中,平川区237平方公里、占15.77%,丘陵区1059平方公里、占70.46%,山区207平方公里、占13.77%。人口密度106人/平方公里。

据考,从火山群发现的石器和桑干河南岸的古定桥、吉家庄之间残留的陶片来看,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系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

据《禹贡》载,夏禹划九州:荆、梁、雍、豫、徐、扬、青、兖、冀,大同属冀州。商时属危方、下危。西周属鬼方。

春秋属楼烦、代。为北狄(系指以狩猎为生的游牧部落林胡、楼烦)所居。

战国时,赵武灵王因赵国居四战之地,决计主动征伐。为了适应战争,便于与少数民族作战,赵武灵王变俗胡服,习骑射,兵以益强。于公元前300年亲自率师略地:击林胡,破楼烦,括地千里。

秦灭六国,统一九州,实行郡县制,划全国为三十六郡,大同地区名平城、班氏。

西汉,沿袭秦郡县制,置平城、班氏、平邑三县。平城属并州刺史部雁门郡,班氏、平邑属并州刺史部代郡。

东汉,各州置州牧,后又改州牧为刺史,平城、班氏、平邑的归属未变。

西晋,班氏、平邑并人平城,属并州雁门郡。永嘉四年(310)晋并州牧刘琨,以拓跋猗卢有救援之功上书晋怀帝,请封鲜卑拓跋猗卢为代公。

北魏,拓跋珪于天兴元年(398)自盛乐迁都平城,并置司州、代尹,治代都平城。

北齐,天保元年(550)东魏被北齐所代,大同为北恒州、北朔州地,属县未有大的变化。

北周,建德六年(577)北周灭北齐后,州县并废,复置恒安镇。改朔州置北朔州总管府。改太平县为云中,大同称云中县,自北周始。

隋,开皇元年(581)重新统一中国后,恢复地方政权郡、县两级制度。改诸州为郡,其地为马邑郡、雁门郡之地。

唐,武德四年(621)平刘武周,复于原恒安镇置北桓州,武德七年(624)北恒州废。

五代,大同地区为后唐所占,区划未有大的变动。云中县,为云州治,隶属河东道。清泰三年(936)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借契丹兵灭后唐,称帝,国号晋。并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辽,重熙十三年(1044)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为辽之陪都。

宋,为路、州、县三级制,全国设15路。宣和五年(1123),预置云中府路。

金,仍以大同为西京,改西京道为西京路。大同县属西京路大同府。

元,元初大同仍称西京。至元二年(1265)云中县并入大同。元划为省、路、府(州)、县四级制。大同县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大同路。

明,洪武七年(1374)改大同路为大同府,隶属山西行中书省。

清,初因明治,大同县隶属山西省布政使司大同府。后属山西省大同府。

中华民国,民国元年(1912)大同废府留县,大同县属北路观察使。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5月,大同解放、东西大同县合并,另成立大同市,大同县属察哈尔省雁北地区。1993年7月1日,雁北地区与大同市合并,大同县归属大同市。

02

人口

据清道光十年(1830)《大同县志》载,清道光十年(1830年)全县共有169185人(时大同县辖村580个)。

民国元年(1912),全县共有407952人,至民国六年(1917)增到494300人,6年间增加86348人。民国七年(1918),全县有276728人,至民国十年(1921)增加到305509人,4年间增加28781人。民国十七年(1928),全县有321589人,此后,由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本县人有的逃往外地,有的死于战乱之中,人口呈减少趋势。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仅有299207人,比民国十七年(1928)减少了22382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县有92240人。解放后,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本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人口逐年增加,到大同怀仁两县合并前的1953年,全县有99138 人。1959年,全县有104414人,1960年有100388人,原因是1960年划归怀仁县28个村,人口机械减少4026人。到1963年,全县人口总量为111715 人,平均每年增加 3775 人。1966 年全县有123153人,1976年有150936人,从1966年到1976年10年人口增加了27783人,平均每年增加2778人。1976年后,本县加强了人口控制,实行了计划生育,并采取了上环、结扎等节育措施,人口的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下降。到1985年全县人口总量为153716人,9 年增加了 2780 人,平均每年增加 309 人。

图为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二十三(1934)部分年份户数人口表

1986年,全县有152194人;1987年全县有151493人;1988年全县有150514人。从1986年到1988年3年人口减少1680人,平均每年减少560人。主要原因是本县计划生育工作搞得扎实有效,同时人口迁出和死亡大于人口出生。

1989年,全县有151419人。到1995年,全县有159063人,从1989年到1995年,全县人口6年增加了7644 人,平均每年增加 1274 人。

03

工业

群众文化活动,素称繁荣。解放后各县相继建起人民文化馆,80年代不少乡镇成立了文化中心,1985 年成立了晋城市群众艺术馆。1986年,舞蹈《江河水》参加了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大奖赛,受到盛赞,还赴日本和西欧演出。传统的民间广场艺术九莲灯曾参加全国文艺会演,其余十不闲、五鬼盘叉、花鼓、龙灯、扛桩、竹马、旱船、高跷等都成为节日街头文娱的主要形式。

在古代乃至近代,很长一段时间内,县内对煤田的勘探都没有科学、准确的方法,人们只能通过一些自然现象来推测、估计。如人们发现裸露在外的煤层时,便会顺着裸露的煤去开拓,从而确定此处是否有煤;再如看岩层,当人们认为岩层是石灰岩时,便会估计下面有煤层。

本县的黄土坡煤矿是在改造古煤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质资料主要是通过井下采掘和煤层露头而获得。1958年后才在该矿境外进行了两次勘探:第一次是1959年,由大同矿务局地质队在四台沟矿区勘探的。第二次是1966年,由山西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地质勘探局115队在四台沟矿区精测勘探的。

窑子湾煤矿是1958年大跃进中改造古窑而发展起来的,一直没有进行过正式的勘探,也未进行正式的规划和设计。

1952年前,现大同市大多数煤矿属大同县管辖,本县拥有大片的煤田。但开发利用的却很少,现存的只有黄土坡煤矿和窑子湾煤矿。

据115地质队提供的四台沟矿精查资料获得:黄土坡煤矿煤系地层为下侏罗系大同群。井田范围内共有2#、3#、7#、8#、9#、11#、12#、13#、14#九层可开采煤层,其中薄煤层平均厚度为0.8米,最厚煤层平均厚度为3.5米。井田面积达2.29平方公里,储量为3580万吨,其中2#煤层已到后期,到1984年,仅剩不足 20万吨的回收煤量。

窑子湾煤矿系浑源煤田的极小部分,位于浑源煤田西南方的边沿。大部分地质资料从浑源煤田地质资料中取得。该矿共有2#、4#、5#三个煤层,其中2#煤层平均厚度是1米,为最薄,5#煤层的平均厚度是5.7米,为最厚。井田面积为0.4平方公里。地质储量为355万吨,可采储量180万吨。

据《山西实业志》载,民国二十一年(1932)的煤质统计:大同煤田皆为烟煤,且色黑光亮,质地较软,含水分4.41%, 挥发分28.80%,固定炭质59%,灰分7.79%。

图为大同县黄土坡煤矿1986年至1995年生产情况统计表

黄土坡煤矿井田范围内煤质均为炭化程度较低的弱粘结煤,原煤灰分在8%至10%,经过洗选后可降到5%。挥发分,上部煤层较高,下部煤层偏低,含量均在 30% 左右。煤的粘结性差。胶质层厚度:2#、3#、7#、9#煤层为9至10毫米,其他各煤层为零。含水系数1至2。煤中硫含量在1%以下。煤的发热量为每千克8000大卡。该矿之煤色黑光亮,质地较软,可供优质动力用煤和民用煤。

窑子湾煤矿所产之煤主要为烟煤。其具体煤质未进行分析。这些煤大都用于当地和相邻县部分村民用及农业生产。

04

交通邮电

驿站 清代驿传有铺递、驿递。铺递以铺夫走递,驿递以马递公文。

据《中国实业志》载,清光绪十年(1884),本县设有瓮城驿、大同军站、聚乐军站、大同城缘边站、聚乐缘边塘站、东三十里铺缘边塘站六个驿站。共有马126匹,马夫63名,排夫20名,厂夫 50名。

局所统二年(1910)裁驿归邮。据《中国实业志》载,民国二十一年(1932),本县创办邮电行政机构。属北平区管辖。时城内设有二等甲级邮局一所。北关外车站设立支局一处。此外,平旺村、赵石庄、周士庄、许堡、西团堡、聚乐堡等村镇均设立代办所或邮柜。全县共有邮站53个。

民国三十四年(1945)本县游击区设交通站于大王窑、黎峪一带。全站有10多人,主要通信任务是和军邮紧密结合,把地方的文件传送给军邮,把军邮的文件传送给党政机关。交通班期不固定,每次出发两人一班,绕山沟小道行走,星夜传递,且路线不定。交通员每人配备步枪一支,手榴弹若干颗,装文件的皮包一个,同时还配有红底黑字袖标,上书“邮政”二字,以便和军邮交换文件。同年9月18日,日军投降。本县人民政府设立了“大同县邮政局”。时除与军邮通信外。还在各区之间传递文件,但村民没有通信条件。此时期,去采凉山一带的交通员最艰苦,他们终年和衣而睡。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本县邮政局随党政机关迁移到西后子口村,时有交通员10多人,主要的交通线有两条。1949年5月1日大同和平解放,市、县分置,本县邮政局迁入大同城,设于钟楼西街苏家大门口之东侧,开办邮政营业(出售邮票,收寄挂号邮件和包裹,传递文件、报纸)。时有局直接邮路三条。1952年,根据上级指示进行了邮电两局合并,撤销大同县邮政局,同时组建了邮政股,归大同市邮电局管理,负责农村通信工作。1970年,大同市邮电局分出一个农话班,建成大同县电信局,设于市南关小东门干疗院内,属县人武部领导。1972年,大同县党政机关搬迁至新县址西坪,组建了“大同县邮政局”。时有局所11处,其中设在农村的10处:许堡、吉家庄、倍加造、周士庄、峰峪、杜庄、聚乐、水浴、落阵营、党留庄。1973年,据上级指示和工作需要,邮政局和电信局合为一处,组成邮电局。属山西省邮电管理局领导。1984年大同县邮电局有局所9处,其中设在农村8处:许堡、吉家庄、倍加造、峰峪、杜庄、聚乐、周士庄、水浴。

图为大同县1972年至1995年部分主要年份邮电事业发展情况表

1990年,县邮电局业务收入达51.2万元。1993年,全县邮电系统,坚持以优质服务取信于用户,全年邮电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15.1万元,其中中央国营完成93.6万元,农话收入完成21.5万元。

截至1995年底,县邮电局共下设七部(经营计划部、企业部、人事教育部、营销部、邮政生产部、电信生产部、电信技术部)三室(办公室、安保室、总务供应室)八个生产班组(邮政营业组、电信组、乡邮组、报务组、线务组、机务组、储蓄组、电力室),八个邮电所(许堡、倍加造、周士庄、吉家庄、杜庄、峰峪、水浴、湖东)。共有职工108人,全年业务总量达302万元,是1973年的7.5倍。全局固定资产达2300万元。

05

贸易

志稿载商会,光绪三十年(1904)大同成立商会,但由于交通不便,外商经销尚不显著。一般商人远贩国货到本县销售,主要有:苏杭绸缎、行唐花布、京津杂货、津沪市布、粗洋布、洋缎、少数广州杂货商店大都经营布、绸干菜、纸类。平绥铁路开通后,大同成为交通枢纽,为晋商业中心,近邻各县货物进出均经本县。民国六年(1917)改组商会,由南宫钱、布、缸、油、碾、店等14行选会董及正副会长后,各行又组成同业公会,会长改为理事长,并设有常务理事若干。

据《中国实业志》载:大同商业地位之重要于本省列为第二。20世纪30年代,全县商铺林立,大小商号1000余家。商业市场以南北大街、四牌楼两街最为繁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全县有主要商品18种,有大小私营商户235户,资本总额达106.89万元,全年营业总额为734.35万元。资本额以粮店业、杂货业、绸布业较大。粮店业17家,资本共30万元,占资本总额的28%杂货业17家,资本共25万元,占资本总额的23.39%;绸布业12家,资本10万元,占资本总额的9.35%。其他各业资本多者上七、八万,少则二、三万。各业营业额,以粮店业、杂货业、粮栈运输业、绸布业较大,营业额分别为:200万元、180万元、114万元、100万元。其他各业营业额以10万元到20万元不等。民国二十六年(1937)后,日军侵占大同,商品输出输入均被日伪统治,许多店铺关闭,整个商业市场萧条冷落,大同县私营商业仅剩400户,且资本甚少。

图为1949年至1993年部分主要年份食用类商品社会零售统计表

1949年后,大同县私营商业经历了稳步发展和逐渐减少的过程。1952年,全县私营商业达432户,从业人员1200人,资本达70万元,且货物销售品种增多,并接受市场物价管理委员会的管理。1955年,全县有私营商业摊点317户,从业人员达333人,资本额为1.7万元,1956年,有私营业117户,从业人员214人,资本达3.58万元。

1961年,全县逐渐把私营商业转变为公私合作商店。

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私营商业渐至灭迹。

1978年后,政府政策放宽,私商复兴且逐渐发展壮大。1981年,对个体工商业户进行普查登记,并建立了“经济户口”。1983年,对个体工商户加强了管理,本年,全县有个体工商业771户,从业人员2000人,资本达200万元,年营业额达80多万元。1984年,全县个体工商业达1483户,从业人员3400人,资本达422.7万元,营业额超过1000万元。1985年,全县个体工商户为1767户,从业人员近3987人,资本总额为470 万,营业额达1700 万元。

1986年6月,大同县召开了第二届个体劳动者协会,修改并通过了《大同县个体劳动者协会章程》,为今后更好地发展个体工商业铺平了道路。

1989年,全县个体工商户为669 户,从业人员856人;1992年,全县个体工商户为1396户,从业人员达2550人,1995年,全县个体工商户为1524户,从业人员达3095人。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