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说山西———《浑源县志》
发布时间:2025-03-13 09:19 浏览量:10
浑源,北岳恒山的所在地。恒峰耸峙,浑河环绕,山河雄峻,地形险要。向北,紧靠煤都大同,伸达河套、贺兰山下;向南,毗连五台佛山,威镇太行之首;向东,臂揽燕山,翅护京津;向西,襟联雁门,屏蔽三晋。
浑源,山青、地肥、水丰。她既是一处古今史上的军事要塞,又是一块蕴藏丰富的风水宝地。
本志纵贯古今,详今略远。上限自本县有史料记载,下限至1995年底。
《浑源县志》共二十七卷,主要介绍了建置区划、自然地貌、人口、城建环保、农业、水利水保、林业、畜牧、工业、交通邮电、商贸、财税金融、工商物价计量、政党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军事、政务、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北岳名胜、医药卫生、恒山黄芪、民俗、宗教道会、方言、人物。
01
建置区划
浑源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浑源故地即有人居住,繁衍生息。战国始置崞县属赵国。秦属雁门郡。西汉属恒山郡。北魏改为石城县,为京畿内地,后改为恒州,属繁峙郡。东魏改为廓州。北齐改为北显州。隋改为平寇县,后又改为崞县。唐始名浑源县,一直延续至今。县故治在横山东侧毕村附近的“古城准”,因历史上屡遭水患,于后唐时迁筑今城。现辖22个乡、6个镇、358个行政村、9个居民委员会。1995年底人口为33万余人。汉民族居多,蒙、满、回、苗等4个民族人数甚少,仅占到总人口的万分之七点六。县委、县政府机关驻地城关镇,乃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县治今城,东20公里至乱岭关与广灵分界,又40公里至广灵县城;西25公里与应县罗庄村接壤,又20公里至应县城;南55公里至境内太安岭与繁峙县毗连,又50公里至繁峙县城;东南85公里至灵丘县城;东北75公里至阳高县城;北25公里与大同西浮头村相接;又35公里至大同市区;西北65公里至怀仁县城;距省城太原350公里。距首都北京360公里。
02
自然地貌
浑源县地貌复杂,蕴藏丰富。县境山河交错,沟壑纵横,地貌特征为“南山北坡中盆地”。南部石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0%,千山万岭,群峰叠翠,森林郁密,草芪茂盛;中部平川区占全县总面的14%,土壤肥洪,浇灌便利,是主要农作物产区;北部黄土丘陵区占全县总面积的16%,山坡低缓,黄土深厚,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境内山峰均属恒山山脉,除恒山主峰天峰岭(海拔2017米)外,主要还有翠屏峰、龙山、柏山、穆桂英山、孙膑山、马鬃崖、抢风岭等数十座山峰。最高海拔卧羊场山2333米,最低海拔浑河西部河床1050米。浑河、唐河为县内两大水系,大小支流21条。
浑源位于东径113°23′—113°58′,北纬39°22′—39°52′,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凉爽短暂,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6.2℃,一月最冷,平均—12℃;七月最热,平均21.6℃。年平均降水量424.6毫米,6—8月为集中降水期,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4%。年平均日照2696.9小时,年均约112.4天,日照率平均在52%以上。无霜期在100—144天之间,风速平均2.6米/秒,春、冬风大。粮食作物夏粮宜种莜麦、小麦、蚕豆,秋粮宜种玉米、谷子、马铃薯(当地称山药)、黍子、高梁、莜麦(山区)、豆类等。经济作物胡麻、黄芥、葵花(向日葵)、西瓜 香瓜,白麻也适宜生长,且是雁同地区夏、秋蔬菜的主产区。
浑源县各月历年平均降水量(mm)表
灾害较多。干旱、冰雹、霜冻、水涝和地震为本县的主要自然灾害。干旱几乎每年程度不同地发生,以春旱为常见,俗称“十年九旱”。冰雹年均出现2—3次,常发生在5—9月,尤以7月为多。霜冻现象频繁,每年两次,以秋季早霜为害最烈。水涝时有发生,或夏或秋不规律。地震,本县地处山西地震带北端,新构造运动比较强烈,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中、强级地震。
03
农业
群众文化活动,素称繁荣。解放后各县相继建起人民文化馆,80年代不少乡镇成立了文化中心,1985 年成立了晋城市群众艺术馆。1986年,舞蹈《江河水》参加了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大奖赛,受到盛赞,还赴日本和西欧演出。传统的民间广场艺术九莲灯曾参加全国文艺会演,其余十不闲、五鬼盘叉、花鼓、龙灯、扛桩、竹马、旱船、高跷等都成为节日街头文娱的主要形式。
浑源县农业人口多,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是县域经济的特征,但其开发、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曲折阶段。东汉末年,战火烽起,地处塞北的浑源土地荒芜,人口流失。“百里无人畜,千日失炊烟”。晋朝虽一统乱局,但无暇顾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之鲜卑拓跋氏掘起塞北,战争叠起。北魏定国,塞北一带从西北部迁来十万人口充实这一区域(见《魏书》18卷),其中一部分移民定居浑源。这些移民改变了过去的游牧生活,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北魏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法令,诸如“均田制”等,促使浑源的农业得到很大的开发。北辽兴起后,浑源处于北宋与辽的交接处,屡遭战乱。但辽朝此时积极效法汉民族,启用汉族大豆,重视发展农业。明朝起,雁门关外虽然一统归属中原,但由于战火时起时伏,县境内烽堡林立,农业萧条。清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社会趋于安定,战火尽息,农业又一次发展。这种时动时静的农业发展局面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生产组织形式在经历了单干、互助组、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全县人民齐心协力大办农业,持续不断地进行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先后修建了恒山水库、浑河水库、神溪水库和东、西干渠、蔡村高灌站等大型水利工程,水浇地面积由建国初的 3万亩增到现在的21万亩,增长7倍。水利事业的发展,农田土地的改良,大大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加之各种增产科技的广泛运用,浑源的农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几个年度农村总收入经济成分比较
04
工业
浑源的工业历史悠久,以手工业为著。隋唐时,浑源的白瓷已相当著名,被世人誉为“北白”,与全国的“南青”齐名。现今本县的青磁窑乡古磁窑村和界庄村一带仍有“古磁窑”遗址。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了维护边境的安靖,发展生产,先后从内地洪洞迁来不少移民到浑源定居。居民除勤垦务农劳作外,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从事一些手工生产劳动,于是出现了铸铁、烧制砂陶、柳编、造纸、制砖、烧白灰、打铜器、制作银首饰、酿酒等。特别是当时浑源酿造的“老白干”酒,誉满神州大地,当时就有“想吸水烟下兰州,想喝烧酒浑源州”的民谣。清顺治十七年(1660),知州张崇德下令让民众在州城西门外的沙河一带筑舍定居,开办作坊,手工业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清末民初,浑源的手工业已是“七十二行”,样样俱全。陶瓷、白酒、铜器、砂器、柳编、笼箩、麻纸、花炮、皮革、制鞋、砖瓦、石灰及磨粉业、榨油业、制毡业、漂染业、皮麻业等发展到一定的规模,许多产品在华北很有名气,被誉为“南有晋城,北有浑源”的美称。
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年底,全县有工业企业71个(其中私营企业69个),工业产值仅为729万元。到1995年底,全县工业企业达到500多个,工业产品达到220多种,工业产值达到46496万元。部分企业还创出了名优产品。“金凤牌”镀锌铅丝连续多年获省优产品;“恒芪康”饮料以其独特的性能获全国保健食品“延龄杯”金奖;北岳甘泉酿造的“特制老白干”酒,清香纯正,久负盛名,连续多次获省优、部优,1993年荣获第四十届巴黎国际博览会金奖;恒山黄芪、恒山粉丝、恒山砂器、恒山工艺陶瓷,以及传统的手绱布鞋、各种图案的毛毯、地毯、壁毯等,品种纯正,质地考究,倍受消费者的信赖,畅销国内外市场。
系列恒山白酒及恒山黄芪产品
05
北岳名胜
浑源,古迹荟萃,名胜云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古老而独特。遐迩闻名的北岳恒山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44处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古称“绝寒名山”。恒山,亦称“大恒山”,又名“元岳”、“紫岳”,汉代改称“常山”。据史书记载,4000多年前舜帝北巡,见恒山奇峰耸立,山势巍峨,遂封为北岳,它与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齐名天下。
北岳恒山为万山之宗主,它东跨河北,南屏三晋,西接雁门,北临燕云,108峰,延绵数百里,奔腾起伏,横亘塞上。主峰座落在浑源县城南4公里处,海拔2017米,叠嶂拔峙,气势雄伟,号称“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山上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庙宇楼榭星罗棋布,引得游客频频驻足,流连忘返。历代诸多帝王、骚客前来观景抒怀,题刻咏诗。舜帝、秦始皇、汉武帝、康熙帝等都曾亲睹过恒山的风采。康熙帝还为之亲题“化垂悠久”木匾。
康熙帝亲题“化垂悠久”
凌空摩崖建筑的悬空寺是北魏时期建造的,它是国内现存唯一建于悬崖上的木构建筑,也是唯一保留下来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结构惊险,楼阁悬空,为我国罕见的一座高空古建筑。远远望去,只见神楼仙阁,凌空危挂,丹廊朱户,傍崖飞栖,仿佛是玲珑的雕刻镶嵌在万仞峭壁间。古代诗人形象地赞叹:“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封”,“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明代的徐霞客观后连连叹为“天下巨观”。
整个建筑充分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虚实相生。登游时,一会儿钻天窗,一会儿穿石窟,一会儿跨飞栈,一会步长廊,忽上忽下,如飘飘置仙境。每逢暴雨时节,注雨从寺顶突出的岩石上飞流直下,给云雾中的仙楼琼阁挂上了晶莹的水帘,分外壮观。
悬空寺
县境内还有圆觉寺、永安寺、栗毓美墓、千佛寺、白龙王堂、李峪彩陶文化、青铜器遗址、麻庄汉墓群、革命烈士纪念塔等30多处景点,引人入胜,令人神往。
06
民俗
旧志记载:“浑源人,专务稼禾,不知织纺;终岁家居,懒出商贾。土瘠而多断善,俭啬有古唐人风。平居招与。辄对面相名。士大夫见,彼此称字。少者拜,长者不答。婚姻论门第,不论富势。饮食宴会,率竟以侈,甚至博弈纵饮,武断轻生。境里游惰之民,有多贞节之妇。国门严肃,翁妇避嫌,男不纳赘,女不招婿,妇不闲游,宅肆不相通,男女不交往,此斯所可尚者。但习沿尚鬼,未改殷俗,犹有古风。”
即今而论,浑源县民情民性可概括为:
人民勤劳而善良,生活简朴易满足,既能吃苦,又爱整洁。一般民众,安于职守,不善商贸,但与人交际,讲信义,不欺骗,诚实而不客套。有客来,以诚相待,不善寒暄应酬。对外来作官、谋生者,以平等相待,从不排挤欺凌。对外来侵扰或压力,视人性而论,一般表现为容忍,但若超过限度,易发生过激行为,不畏强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人民粮充钱多,生活水准提高,但仍不奢华。家家积蓄万币用于筑房建舍,新宅力求宽大结实,木料力求粗壮宏观,可有“不比吃喝比居室”之说。与古时比较,不善商贾之风渐变,博弈纵饮之习尚存。
就县境城里人和乡下人而言,城里人精明,善于创造财富而崇尚奢华,待客热情、大方,但有时不实在,乡下人老实、厚道,不善创造财富而善勤俭持家,待客诚恳、周到。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县人继承了优良传统,摒弃着封建糟粕,加之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大有改变,城乡政治、文化、经济来往频繁,“城里人”与“乡下人”的民情民性渐次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