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说山西———《天镇县志》
发布时间:2025-03-13 09:17 浏览量:11
天镇县位于山西省雁北地区东北端,宛如硕大桑叶,镶嵌在山西、河北、内蒙古三省(区)交汇处。
本县南北最长64公里,东西最宽52公里,总面积1636.4平方公里。东与河北省怀安县、阳原县相邻,南和阳原县毗连,西同阳高县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及怀安县相楔。地理坐标:东经113°53'30"至114°32'30";北纬40°9'8"至40°44'35"。
《天镇县志》纵贯古今,上溯不限,下限1990年。
《天镇县志》共分三十八卷,主要介绍了建置区划、自然概貌、人口、农业、工业、贸易、财政 金融、交通 邮电 城建、经济管理、政权、党派团体、政法、政事、军事、教育 科技、卫生 体育、文化、民俗、宗教 道会、方言 谣谚、人物。
建 置
天镇位于山西省雁北地区东北端,宛如硕大桑叶,镶嵌在山西、河北、内蒙古三省(区)交汇处。
春秋时,部族北狄人居住。
战国时,初期属代国延陵邑;其后,赵襄子元年(前457)属赵国代郡延陵县。
秦属代延陵县地。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为代阳原、延陵县地。
东汉,为延陵乡,属代郡。
三国时属魏。黄初元年(220)属幽州,嘉平五年(253)后为鲜卑族占有。
晋元康五年(295)人鲜卑族封地。十六国时,地先后归后赵、前秦、后燕。
北魏置琦城、和堆城、石虎城。天兴元年(398)属司州,为畿内地。北齐、北周为北恒州郡云中县地。
隋为马邑郡云内县地。大业三年(607)为突厥占据。
唐贞观五年(631)归安边郡云内县地。其后设天成车。乾元元年(758)迁来横野军,仍称天成军。
五代时期,后唐为天成军。后晋属大同府蔚州地。天福三年(938),石敬瑭赂幽、涿、蔚等十六州,遂入辽。
辽初为大同军节度使蔚州地。重熙十三年(1044)设天成县,属大同府。
金设天成县,属大同府。
元称天成县。中统二年(1261)前属宣德府,是后归兴和路。
明洪武四年(1371)改属大同府,不久废。二十六年(1393)置天成卫。
正统十四年(1449)镇虏卫迁至天成卫,二卫同治,属山西行都指挥使司。
清顺治三年(1646)并天成卫、镇虏卫,称天镇卫。雍正三年(1725)改制天镇县,属雁平道大同府。
民国元年直属山西省。民国3年(1914)属雁门道。民国16年(1927)直属山西省,为二等县。民国26年(1937)属山西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4年(1945)9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天镇县人民政府,属冀晋一专区。民国35年(1946)10月成立兴(兴和)怀(怀安)天(天镇)联合人民政府;中国国民党恢复天镇县政府,属山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民国37年(1948)元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天(天镇县)阳(阳原县)人民政府,3月改为天镇县人民政府。8月,中国国民党天镇县政府消亡。1949年元月属察哈尔省察南行政公署。
1952年复将天镇县划回山西省,属雁北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58年合入阳高县,称阳高县,属雁北地区专员公署。1961年4月,分治,恢复原建制,属晋北专署;7月属雁北专区。1968年属雁北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属雁北地区行政公署。
附:日伪时期。民国26年(1937)10月,设立伪天镇县政府,民国27年(1938)7月改称县公署,隶属晋北自治政府。民国28年(1939)9月,隶属蒙疆联合政府晋北政厅。民国32年(1943)2月,属蒙疆自治政府大同省。民国34年(1945)9月消亡。
天镇县区划变迁图
自 然 概 貌
天镇地貌复杂、地层古老,整个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微倾。最高海拔2106米,一般海拔1100米左右。三面环山,滩开西南;四河中流,山水相间。平川中有丘陵,丘陵中见山地。平川多为盐碱侵蚀,丘陵为黄土地貌。山地、丘陵、平川分别占总面积的51.2%、28.6%、20.2%。
天镇为大陆性北温带干旱区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偏长。多年平均日照2827小时,常年平均气温6.4℃,无霜期120天,年降水量405毫米。降水多集中在六、七、八月份。适宜小麦和杂粮生长。
全县各月日照时数表
天镇地下资源种类多。钛储量较大,铁、铅、锌矿品位高,大理石、磷灰石、泥炭等,均有一定的远景规模。还有硝、碱,有野生药材140余种可资利用。水资源除西洋河、南洋河外,尚有张西河白龙泉、新堡湾西泉、张家庄东泉诸泉水。地下水年可开采量5231.58立方米。
人 口
本县人口记载,已见史料中始于《辽史》,时有户五千,丁一万。历金、元、明朝700余年后,清初顺治三年(1646)有户15161户,人69281口。据《山西赋役全书》载,顺治十四年(1657)有丁4631。康熙六年(1667)有丁4631,五十年(1711)有丁1845(含免役丁12),乾隆《天镇县志》载,乾隆十八年(1753)有丁4681、户10476。乾隆《大同府志》载,乾隆四十七年(1782)有11032户,人78375口。光绪《晋政辑要》记载,光绪十三年(1887)有人72645口。光绪《天镇县志》载,光绪十六年(1890)有人69281口,户15161。民国元年(1912)人口增到87611人,嗣后,年有增加,民国18年(1929)本县亢旱成灾,并迭遭战争,人口流徙。民国29年(1940)时,比民国元年(1912)还少1123口。1949年后,社会安定,人口再生产能力渐趋旺盛。1960年由于经济困难,人口再生产能力减弱。1961年4月和阳高分治时有人口134061人,至1963年四年时间,仅比1959年增加1346人,年均339人。1964年后,生活好转,生产人口听任自然。1975年前9年年均增长3235人。斯年后,生产人口逐渐得到控制。1949年至1990年,净增68753人,年均1676人。年均比民国期间的39年平均增长人口多768人,增84.6%;比清代后期130年间平均增长人口多1605人,增23.6倍。1990年计划生育清查出隐瞒超生955人。
1990年人口分布性别构成表
农 业 工 业
新中国建立41年来,经济建设成就斐然。工农业总产值,1949年为631.3万元,1990年增加到12442万元,增长18.7倍。其中农业总产值1949年562万元,1990年7051万元,增加11.5倍;工业总产值1949年69万元,1990年为5392万元,增长77倍。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1948年至1952年,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时期,全县实行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并扶植私营工商业、手工业发展经营生产。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1021万元,年均增长17%。1953年至1957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农业总产值达1300万元,每年平均增长5%,但工业产值下降,年均7.5%。1958年后,盲目地“大跃进”,吹浮夸风和共产风,造成物资严重浪费,并以生产小队组建公共食堂,使生产力下降。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次年恢复社员自留地、下马一批亏损企业,及时纠正失误,当年工农业总产值为1037万元。5年内年均下降4%。1963年后,工农业生产回升。1964年后分批开展“四清”运动,促进了经济。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541万元,3年平均增长14%。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占10.7%,农业占89.3%。在1966年至1975年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本县城乡均进行“文化大革命”,但由于干部、群众思想基础好,生产仍有进展。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3404万元,10年中年均增长8%。1976年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特别是1978年中共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全县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1982年,农村普遍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1984年工商企业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9948万元,5年平均增长22%,比1976年至1980年的“五五”期间增加21个百分点。此后,农村相对稳定,工商企业引深体制改革,基建规模急剧扩大,私有经济在全民和集体经济沃土中迅速生长。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12443万元,5年平均增长4.5%。其中工业产值占32.5%,农业产值占67.5%。尽管工业企业管理不畅,内亏严重,但企业具有相当规模。化肥、造纸成为支柱产业,年产磷肥6千余吨、碳铵4万余吨、机制纸6千余吨,3项产品产值分别占县工业产值的5%、31.4%和12%。交通运输勃兴。本县居大同煤区与缺煤的京津张一带之间,全县人民利用这一条件,着力从事运输业,已有载重货车320辆,大中拖拉机271部、挂车573部,年收入898万元。农业由于持续兴修水利、增施化肥、普及良种、改良土壤,生产条件改变。粮食亩产从1949年的35公斤,跃到211公斤,小麦达285公斤。水地小麦长足发展,自1985年,连续6年成为省小麦生产基地县之一。
财 政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本县财政收入逐年增加。1949年全县收入29.6万元,1990年达到755.1万元,增加22倍多。但从1953年成为财政补贴县起,迄今为止,每年仍需国家补贴444万元。人民生活得到改善,1990年职工收入年均1527元,奖金津贴等433元,全年总收入比1980年增加1237元,比1958年增加1579元。1990年农民年人均所得为425元,占有粮食632公斤;比1980年人均现金50元增7.5倍、口粮199公斤增加2.17倍;比1953年人均现金31元增加12.7倍,口粮196公斤增加2.2倍;尤为显著的是人均小麦为122公斤,世世代代的“糊糊城”变成了“馍馍县”。全县70%多的人家喜迁新居,房屋多系青砖瓦舍,个别富裕户则建成二层楼房。全县人民温饱有余,踊跃储蓄,城乡个人存款额达4603万元。城乡市场繁荣,购销两旺,购买力提高。1990年社会零售总额8287万元,比1949年135万元增加60倍,比1980年增加3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已普及城乡。电视机、录音机、吹风机、洗衣机等高档电器急剧增加。
天镇县几个年度财政收入表
天镇县几个年份财政支出项目表
教 育 科 技
1990年,全县有高中2所、初中43所、小学258所、幼儿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高中生1522人、初中生8576人、小学生22659人,教职员工达2168人。中小学入学率99.8%、普及率98.4%、毕业率97.2%、巩固率98%。当年高考大中专学生307名。
全县有各种科技学术团体15个,各类科技人员1467人。近年来,获地区以上科技成果奖10多项。
1990年中学布局情况表
文 化
天镇名胜古迹,气势恢宏,风光宜人。溜冰台山阳有“蟠龙、“卧虎”二峰拔地而起,并峙插天,前人留有“试从绝顶凭虚望,千里江山指顾间”的诗句,故有笔峰山、神头山之称。盘山古寺虽毁,遗址石窟佛雕、仙人足迹等犹存,更兼有八景的美妙传说。慈云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殿宇布局对称,建筑雄伟,誉称“关外巨刹”;寺内两个圆形钟鼓楼,为国内罕见的有较高价值的著名建筑。
天镇有许多物产,名重一方。芫荽,以味鲜茎杆宽嫩,声著张(家口)同(大同)之间;里外黄山药,外形美观,肉实且含淀粉适中,饮誉海外;三层红毡,色鲜坯润,经久耐用,为畅销三晋内蒙古之佳品;灰窑口羊肉,鲜嫩少膻;芫荽炖羊肉,肉嫩爽口,色味俱妙;高粱陈醋,味酸口绵,久贮不坏。锅盔,造型长方,绵甜酥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