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累白了头,未老先衰的学究,剩下的人毫无技能,意义何在
发布时间:2025-03-12 19:41 浏览量:12
网上一组由高三老师拍的视频太令人震撼了,班级里满是一头白发的学生,这代人未老先衰的严重程度古今未有。
跟一些大学毕业已经工作多年的人聊天,问他们上学学过的东西在工作和生活中哪些有用,回答是中学及以前学到的东西95%都用不上大学学到的东西有一多半用不上。
既然学了一堆用不上的东西,那么寒窗苦读的目的又是什么。有人回答,是为了筛选人才。
想想也是,通漫长的学习和考核的过程,筛选出来的都是足够聪明又足够有毅力的人,这部分人倒可以算作人才,至少学习能力强,做事有恒心,有毅力,意志坚强,放在工作岗位上倒是比较匹配。
那被筛选下来的人又是啥样呢?懒惰?愚笨,软弱,没耐心,总之就是不成才大人。然后让这些不成才的人去从事比较低端的工作,比如保安,服务员,工人,小商小贩,和其他类似的工作。然而这些人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更少,而且更没用,生存技能等于零,还得重新学习。那这个过程就有问题了。
应该这样,初中毕业基本上就能判断出一个人未来的走向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分化了。把一部分不适合继续念书的都分化到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各种技能。另一部分适合读书的可以升到高中,然后按照文理两个大方向选读。其中有特殊偏科的人可以按照兴趣选择自己未来的专业进行集中共读某一科或某几科。单科成绩好的可以不考其他学科。这样才有助于人才的遴选。
另外,要减少知识的考核,增加能力考核。出的题目不能有知识点,只考综合能力。这样考生就完全不用花费大量时间去背诵,背诵知识一点意义都没有。
就拿语文来讲,记住某个作家的生平还不如命题作文,这一点古代科举都好很多。命题作文,陈述观点,阐释道理,作者的思考能力和学问多少,高下立判,根本不需要考别的。
现在倒好,把十八九岁的青少年都变成白发老学究,这些成长起来也是老气横秋,不是人才该有的样子。所以,赶快改弦易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