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台北籍教授来芜湖打卡,芜湖小恒强烈推荐芜湖!
发布时间:2025-02-07 14:04 浏览量:26
前几天,台湾台北籍教授曾泰元教授
来芜湖啦~并且打卡了芜湖多个景点
曾教授简介
曾泰元,台湾台北人,曾任台湾东吴大学英文系副教授,曾两度担任台湾东吴大学英文系主任。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语言学硕士、博士,学术专长为词典学、英语词汇研究、中英词汇翻译。曾任台湾翻译学学会执行长、台北林语堂故居执行长。现任上海杉达学院英语系教授兼外语学院院长、语料应用与研究中心学科带头人、国家语委汉语辞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商务印书馆《英语世界》杂志编委。
作为本地媒体,芜湖小恒也在积极安利芜湖!
下面我们跟着曾教授的微博
一起看看都去了芜湖哪里首先来到芜湖,曾教授就去了 耿福兴
吃了虾籽面,小笼汤包!
耿福兴是芜湖的中华老字号,创建于清光绪年间,历经沧桑、百年不衰,从而誉满江城。耿福兴虾籽面选用56月份虾籽最饱满的虾,经过晒籽晾干腌制,只需一小勺就能让整碗面升华。正确食用方式一定是搅拌开来,然后吃面喝汤,直至一滴不剩!小笼汤包也是耿福兴进店必点。一提,二咬,三吸,吃汤包的三步曲~
接下来 曾教授去了芜湖的 中江塔和老海关
芜湖中江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续建落成。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屹立不倒,见证了芜湖的变迁。它被评为芜湖十景之一,以其独特的“双江塔影”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中江塔不仅是芜湖滨江公园的起点,更是镜湖区乃至整个芜湖市的标志性建筑,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老芜湖海关旧址大楼始建于民国五年(1916年),历时三年,于民国八年(1919年)7月14日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老芜湖海关旧址整体建筑风格是源于欧洲新古典主义的外廊式建筑,大楼坐东朝西,面向长江,由两层主楼与五层塔楼组合而成,整体为砖木混凝土混合结构,清水红砖墙,设计风格在沿用欧洲古典建筑基础上进行简化,更加注重线条的装饰效果和建筑的实用功能。历经百年风雨洗礼,芜湖老海关关廨大楼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即将续写新的时代篇章。在完成整体修缮、安全防护以及空间展示利用等一系列项目后,芜湖老海关旧址“复活”归来,以全新的面貌向游客开放。
这一站我们跟随曾教授来到 芜湖雨耕山
芜湖雨耕山位于芜湖市镜湖区长江中路吉和广场对面,自1887年起,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国家在此兴建了大量西洋建筑,特别是英国驻芜湖领事官邸在雨耕山顶修建,自此,雨耕山进入了芜湖人的视野。雨耕山的英式建筑,红窗灰墙,安静地坐在芜湖城市中央,看城市的飞速。这种沧桑,这份岁月沉淀的痕迹,愈发让人心生眷恋。这一站我们来到 芜湖天主堂
芜湖天主堂,位于芜湖市镜湖区吉和街28号鹤儿山,由大教堂、神父楼、主教公署旧址、圣母院旧址、修士楼旧址5幢建筑构成,总面积为14830平方米。
芜湖天主堂从设计到施工,技艺考究,是近代西洋宗教建筑在芜湖的成功范例。该教堂延续了建筑文化之脉络,在设计中采用了中西建筑文化共存手法,讲使用了“砖木混合”方式,是古今建筑过渡时期之产物。
这一站我们来到 英驻芜领事署旧址
英驻芜领事署旧址,位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华兴街育红小学(新校区)东侧约70米,占地面积466平方米,建筑面积1190平方米。由英驻芜领事署旧址、总税务司公所旧址、洋员帮办楼旧址和英驻芜领事官邸旧址四个单体构成。
清光绪三年(1877年),英国政府在地势高敞的范罗山建造了领事署办公楼。由英国建筑师设计,券廊式建筑。两层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东西对称。东、西、南三向设有外廊,青石砌筑露明基座,是芜湖最早的西洋建筑,也是安徽省最早的外国领署建筑,是芜湖步入近代化的重要见证,是回顾芜湖近代历史的实物史料!
这一站曾教授乘坐轮渡芜湖去往二坝
这一站 欢迎来到 芜湖古城
千年古邑·芜湖古城 芜湖古城主要由太平大路、花街、南正街、薪市街、儒林街和萧家巷等历史街区构成,有着众多的明清建筑和西洋建筑。
芜湖古城有八座城门,最繁华的要数“南门”,又被称为长虹门,正对青弋江,似长虹横卧,景象壮丽,因此得名。
漫步在芜湖古城,仿佛穿越回古代,那份古朴与宁静让人沉醉。古城内,每一砖一瓦都透露着历史的沧桑与韵味,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是散步、拍照的绝佳时机。
“当然芜湖可不止这些景点,
宝藏芜湖等你来发现,
欢迎各界的朋友来芜湖,
让我们一起相约在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