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大爱 “医”往无前——芜湖沈巷郑万全的行医印象
发布时间:2024-12-31 22:40 浏览量:5
在安徽芜湖市,知晓沈巷镇郑万全的人不在少数,见过他的人更是印象深刻。他看病之余,还会与患者探讨人生和社会问题。他扎根农村 50 年,用实际行动为乡村医疗行业开辟出一条崭新的航道。
12月5日上午8时,大雪节气将至,寒冬却未让安徽芜湖沈巷的芜湖郑万全医院门
庭冷落。身为医院创始人的郑万全院长,依旧像往常一样接诊病人。
别先给我看检查单
每当病人拿着一沓检查单过来时,郑万全总会说:“别先给我看检查单。”他认为,听取病人第一主诉至关重要。作为一名医生,必须全面剖析病人的病情,绝不能被他人的诊断和检查资料干扰了自己的判断思路。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也是诊治疾病的关键所在。
笔者曾是一名胃病患者,辗转于北京、上海的名医处,西药、中药吃了多年,病痛却依然如故。经一位同行好友介绍,结识了郑万全院长。初次看病时,他既没让笔者做胃镜,也没看那厚厚的一叠检查报告。只是让笔者平躺在检查床上,用手缓缓触摸上腹部,并时不时地问这儿疼吗?那儿疼吗?当他轻触到剑突部位时,笔者疼得差点坐了起来。依据诊断结果,郑万全马上在疼痛部位打了一针。郑万全说:“该病为剑突炎,容易与胃病混淆,一般病人打一针就好了,不过你的胃病还要继续调理。”
如今,医生开药大多是整瓶整盒地开,而郑万全医院却把整瓶整盒药拆分开,按粒数开给病人。郑万全说:“有些病用这点药就够了,开大处方、过度医疗不仅是一种浪费,也会伤害病人,更是一种罪过。”
绝学妙招除病痛
郑万全是一个传奇人物。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缺医少药,当地农民看一次病要走 5 里以上路程。生长在农村的他目睹农民饱受病痛折磨,便立志学医,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自学医学知识。为了学针灸,他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扎针,体会针感。经过数十年的不懈追求,郑万全摸索出许多巧治病痛的妙招。
据一位知情人士讲述,1992 年的一个夜晚,在他住的楼下突然听到有人高呼:“快救救我的孩子!”当时还在郑桥卫生所工作的郑万全二话没说,穿着背心、短裤,光着脚立即赶去救人。郑万全看到一个年仅 5 岁大小的孩子平卧在急救台上,鼻孔四周被血沫阻塞,初诊为支气管异物,应立即进行环甲软骨切开术,但孩子家人一口咬定孩子没有误食东西,怎么也不同意手术。郑万全也不争辩,救人要紧,他一边采取仰卧法人工呼吸,一边耳听呼吸、感受心跳,但是发现孩子生命体征全无。在咽喉部阻塞无法进行正常施救的情况下,他又凭借多年的行医经验,采取倒立小孩叩背法及压背法人工呼吸,对患儿进行抢救。反复三次,突见孩子吐出乳白色的条索状团块,这时孩子的家人才恍然大悟,孩子睡前是吃了一块牛奶糖睡下的。但当时孩子还是不能自主呼吸,于是郑万全坚持做“仰卧压胸法人工呼吸 ”,直到孩子 恢复呼吸。
肩周炎一直是困扰世界医学界的一大难题,很多病人走遍各大医院,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都无法医治。上个世纪 80年代,郑万全独创了“肩关节周围炎”“扳肩疗法”,为众多患者减轻了痛苦。《健康报》记者冯立中曾亲眼见证了郑万全的施治过程,并在《健 康报》上报道了这一事迹。
谁也想不到衣服也是郑万全的“特效药”,他经常告诫病人:“你穿得太少了。”他认为,病从寒起,很多病症都是受寒引起的。“穿好衣服,十病九愈”,保暖是增强身体抵抗力的重要措施。
在服药方式上,他也常常指导患者:吃药前一定要喝口水,使食道顺滑了,再用水带药下咽,这样就不会让药片或胶囊粘附在食道上,减少对食道的伤害和药物的反应。
是医生,却更似诗人
发息拜年,不送莫言。真送古今,去假健全。”这是郑万全于 2023 年创作的一首拜年诗。若不仔细品味,仅从字面上来看,很难领会诗人的意图。然而,每当夜深人静细细研读时,便会深有感触,诗中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郑万全对友人的无尽牵挂和对世间的深深忧虑。
笔者常常看到他在看病时,因病人的一句话而突发灵感,诗意盎然。这时,他会马上在空白处方纸上奋笔疾书,把灵魂深处那一闪而过的灵感火花记录下来,他许多的诗词手稿便是由此诞生。
此刻的郑医生,更像是一位能够洞悉世事、心怀天下、才华横溢的诗人。1998 年,郑万全的诗集《悟诗》由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并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书名“悟诗”二字为他亲手所 写 ,《 悟 诗 》已被收录进中国现代文学库。笔者有幸也收藏了一本,在品读过程中,虽无法完全洞悉作者的全部深意,但却被他的诗词所震撼。字里行间流淌着郑万全的心血,凝聚着他的精神与灵魂,
这是他用生命书写而成的。诗词中时而流露出喜悦之情,时而充满愤慨之意,时而刻骨铭心,时而快意恩仇。在《悟诗》里,笔者看到了一个全然不同的郑万全,一个完完全全肩负着责任与使命的诗人。
笔者与郑万全畅谈时,他会突然吟唱起诗来,声音凄美动人,只是他用方言吟唱,字句不太清晰,但从他的表情能看出是在对一段历史进行回顾与反思。
“祝福词字,价值连城。人的感情,连着生命。兄弟矢志,正义一心。天下共舞,能不太平?”这是郑万全在与笔者交流时写下的一首诗,至今读来,仍令人内心久久难以平静。
紫薇寄情传承文化
郑万全认为 :“爱能治病 ,美能生情。”多年来,在郑万全的精心培育下,千余棵紫薇花,已然形成一片紫薇花海,在郑万全医院的院内院外绚烂盛开。每年的六、七月份,郑万全都会向社会各界发出赏花拍照、撰写美文的邀请。
那奇观真如仙女散花一般,亭亭玉立在路旁,散发着医家的风范,含笑等候着人们的到来,让人心醉神迷。真是壮美、神奇啊。这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为舒适的就医环境,也给周围的人们带来了心旷神怡的感觉,对病人健康十分有利。”这便是郑万全对医院内紫薇花海的真实描绘。
郑万全高中毕业回乡,本可以供职于民办教师,但他却义无反顾地说:“我就干赤脚医生。”当年,他凭借“一根针,一把草”为乡亲们治病。在小有名气之后,从门诊部起步,经过多年的发展,终于创建起一家医院,为更多的农民带来了福音。
芜湖郑万全医院的前身是郑桥医院,它是为农民在农村自建的医院,名字是农民取的,字也是农民题写的,医生也是农民出身,至今仍保留着这些特色。
行医多年,郑万全被当地人誉为“小神医”之称,他曾受多国邀请参加世界医术交流,也曾被多家媒体报道。
他在第三届紫薇花摄影大赛的邀请函中写道:“诗可以高于生活,但更要源于生活,这才是自然规律的属性。大赛希望你用更多的视角去验证天下之事,洞悉古今,因为每个平凡生活中的人都可以是历史的记录者、创造者、收获者。”
如今,这片紫薇花海,撰写美文、拍摄美图的活动已成为每位朋友最美好的记忆,也为郑万全医院和郑万全本人记录下了美好的瞬间。
【相关链接】
郑万全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沈巷镇,从赤脚医生到个体诊所负责人,再到乡村民营医院院长,他积累了丰富的农村医疗经验,自创“郑氏独创法”,并在国家级医学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他首次提出了用血浆修补视网膜脱离的新方法,这一创新方法为眼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他医德高尚,坚持“少花钱,看好病”的行医准则,造福了众多百姓,深受社会各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