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才是最大的社会公平
发布时间:2025-02-07 07:31 浏览量:23
校尉出品,必属精品!
本号为公众号《校尉讲武堂》在头条的主账号,此外别无分号。
三十多年前的1987年秋天,当校尉离开农村老家,进入位于县城的醴陵四中住校求学的时候,有过一段时间的不适应。
当年的中学大门,左边小门里面是理发室和传达室,右边是两家小卖部
后来的新大门,不过并非老门的位置
早年的盛芳园中心花园,经常有同学在这里晨读
现在的盛芳园
除了懵懂少年因为欠缺生活经验带来的诸多问题,比如刚交完钱就丢了收据导致领不到餐票,比如食堂打饭排队挤不过高年级学生甚至被挤哭,比如饮用满是漂白粉味道的自来水导致手上长了许多水泡,在学习上,当时最感到挫折的,就是英语被彻底碾压。
农村小学出来的孩子,都没有接触过英语,更不知音标是啥玩意,只能用汉语标记当时看起来发音毫无规律的英语单词,县城小学出来的孩子,却开始不无炫耀地跟老师讨论为什么不早点学音标。
这种差异,其实就是素质教育的发轫。
幸运的是,当时的英语课,统一只在初中开始,英语课本也是从26个字母的发音开始教。更没有千奇百怪的实验班、课外培训班,大家都是用一样的课本接受一样的课程。
随着课程的进展,因城乡教育资源不同带来的差异很快被抹平。
这就好比跑马拉松,城市孩子也许多练了一会,但同样的班型设置、课程设置,又让大家回到了相同的起跑线。
不管中考还是高考,同学们比拼的,还是自己的学习能力。
尽管六年的中学煎熬让校尉有点厌学情绪,上大学时有点不求上进,但经历过更多的生活磨砺后,校尉却不得不承认,中、小学阶段,才是人生最为公平的岁月。
大学的入学选专业、毕业分配工作、工作后的职级提升,都掺杂了太多的人情因素,也缺乏统一的标准,但在中、小学时期,成绩就是唯一的标准。
尤其是素质教育还没形成气候的八十年代。
那会很穷、学校条件很差、社会治安也乱,但教育相对公平,因为只有分数这个唯一的指挥棒。
因此,尽管现在有很多人,只要提及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就总是恨声不绝甚至骂不绝口。但校尉始终相信,对于校尉这样出身偏远农村的平民子弟来说,应试教育才是最大的社会公平。
客观评价,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孩子们很累、家长也很累,甚至全社会都付出了巨大的隐性成本。
但不管是纵览历史还是横观全球,在古今中外的教育模式中,我们都找不到更好的替代品。
有段时间,媒体曾经热炒西方的素质教育、快乐教育。
快乐教育不用多说,这个美丽的肥皂泡已经被美国人自己戳破——最先发明、推广快乐教育的美国,已经用事实证明,对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来说,快乐教育纯粹就是奶头乐,不会诲人不倦、只会毁人不倦。
关于如何教育子女,老祖宗早就做出了简单而深刻的总结:惯子如杀子。
适当让孩子释放天性没错,但将其打造为普遍性的教育方针、作为国家行为来推广,却违背了最基本的常识。
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约束、规范人类成长的过程。
这种约束与规范,确实会制约、埋没个别天才,但却可以保证绝大多数人顺利成长,让他们获得足够的谋生技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此外,多数天才,即便是在应试教育机制下,同样能够脱颖而出。
既然教育是约束、规范人性的过程,快乐自然就不能变成教育的主基调。
要追求快乐,让孩子们抱着电子产品就是,又何必去学校受罪?
在教育的过程中,是要设法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但这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再说素质教育。
对于少数天才来说,素质教育才是最好的方式,但绝对不能扩大化。
因为素质教育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很容易异化为特长教育,存在很大的暗箱操作空间,进而演变成特权阶层的特殊通道。
这也是素质教育生命力顽强的根本原因。
因为只有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才能充分发挥财富、人脉优势,借用航模、马术、音乐、美术、冰雪运动等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甚至根本接触不到的方式,名正言顺地排挤掉竞争对手。
从全面培养人才的角度讲,素质教育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校尉一直认为,过分强调素质教育,其实就是人为拉大地区差异、贫富差距,制造新的社会不公。
要搞素质教育,偏远农村、小城市的孩子,怎么能跟一线大城市比?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的底层家庭孩子,又怎么能跟富裕家庭比?
从这个角度理解,所谓素质教育,就是用财富划分阶层的精英教育。
以冬奥会大放光彩的谷爱凌为例,她就是家长不惜代价利用中美优势教育资源培养出来的素质教育、精英教育典型事例,只是谷爱凌的成长过程,又有多少家庭能够复制?
有足够经济支撑的家庭,可以尝试谷爱凌路径,就算失败,也不影响后代的生活。没有足够经济支撑的家庭,却只能去拼应试教育。
因此,校尉不反对具备条件的家庭去追求素质教育,但请不要把素质教育当成普世价值,更不要将素质教育大规模引入我们的应试教育体系、义务教育体系。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政治体制,都无法保证绝对的公平,只要能够给占据人口大多数的普通人保留上升通道,就已经是最为优秀的国家治理模式。
我们中的很多人,总是追求绝对公平。
校尉不否认绝对公平的高尚,但绝对公平绝对不具备现实操作性。
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追求绝对公平的过程中实现相对公平,尽量保护绝大多数普通人的利益。
应试教育,就是这么一种看似残酷实则充满人性温馨的机制。
相反,所谓的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看似人性实则残忍,因为它们变相剥夺了平民子弟公平竞争的机会。
有人说过,人类社会最大的不公,乃是信息差异。
不管是官场、商场、股市亦或是日常生活,一条内幕消息,就可以造就天堂与地狱的差别。
但很多人都忽视了,人类社会最大、最基本的信息差异,其实是教育模式带来的。
因为造成人类个体差异的,正是被称为基础知识的信息。
比如中国古代的精英士大夫教育模式,将知识传承固化在少数士族之中,因而也就固化了社会阶层。
如果不能掌握语言文字、人文历史、天文地理等最基本的知识,再聪明的平民子弟,也只能在社会底层重复父辈浑浑噩噩的生命过程。
反之,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应试教育、义务制教育、公办教育,才是国家赋予每一位公民最大的公平,尽量让所有人都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最近十来年,美国的社会矛盾为何逐渐加剧?
除了过度移民引发的民族矛盾、去工业化导致的贫富差距,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分层导致阶层固化进而形成的阶层矛盾。
曾经的美国,不仅拥有世界领先的高等教育,还有世界一流的基础教育。
但随着去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美国无法继续为毕业生提供足够的中档就业岗位。立足于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的应试教育,也就失去了最根本的牵引动力。
一方面,高质量的应试教育要求投入大量的经费、优秀的师资。
另一方面,越是高素质劳动力,其心理预期值越高,如果不能实现,必将引发深层次的社会矛盾。
这个时候,快乐教育应运而生,美国的基础教育,也就彻底实现了分层:上层是以私立学校为代表的严格的精英教育,权贵富豪才能承担;底层是以公立学校为代表的宽松的平民教育,廉价而快乐,没有任何门槛。
特朗普家族,就是精英教育的典型范例
义务教育开始分层,高等教育也好不到哪儿去。
对美国的平民子弟来说,即便千辛万苦从快乐教育的泥坑中杀出来,到了大学阶段,依然面临巨大的经济门槛——学费。
截止目前,美国大学平均学费高达4、5万美元每年,累计未偿还学生贷款总额1.77万亿美元,涉及4360万人,占成年人口的17%,人均负债4万美元,相当于30万人民币。
注:网上查到的统计数据不太一致,仅供参考。
同时,学生贷款年利率高达5.50%至8.05%,私人学生贷款利息最高甚至达到17%,比中国的网贷还狠。
相比之下,中国公立大学的年均学费不过几千元人民币,贫困学生可以免除学费,还可以申请低息助学贷款。
此外,美国大学以私立居多,占比超过三分之二。美国排名前100的大学,私立大学占了61所。大家耳熟能详的八所藤校,无一例外都是私立大学。
也就是说,美国最好的大学,几乎都是私立,收费极为昂贵,年均学费都在6万美元以上。
正因如此,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奥巴马,毕业十几年后,才还清了助学贷款。
相反,中国的大学几乎都是公立学校,不仅学费低廉,同时还有完善的助学保障体系。
清华大学每年学费5千人民币,对比美国的6万美元,这才是真正的良心教育
清华大学校园没封闭前,校尉还经常去蹭食堂
除了学费,在大学生活开销上,中国也做到了极致,当然,是物美价廉的极致,并且越是好大学越是如此。
上面是清华大学食堂的菜品价格,简直就是便宜到了极点。
不客气地说,在教育制度上,中美已经走向两个极端。
美国是用分层教育、高昂学费、高息贷款等制度工具系统性地合法剔除平民子弟,用精英教育保证权贵阶层代代相传,用快乐教育麻木底层民众,让他们接受分层教育的恶果。
中国是用应试教育、廉价学费、低息贷款等制度工具确保最大的社会公平,尽可能打通阶层跃升通道。
校尉不否认,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教育领域依然存在诸多腐败行为,比如毒教材、毒跑道、借食堂谋利的中学校长、拿学生当情妇的大学教授,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在教育制度层面,我们已经确保了最大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平。
校尉以及无数与校尉类似的平民子弟、农家子弟能够走出来,正是得益于这种制度设计,因而校尉始终感恩这种制度设计。
我们现在要高度警惕的,不是应试教育,而是打着素质教育旗号变相比拼家长财力的各种教育培训、特长招生、小范围内部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