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解释:为什么人工智能可以作诗?
发布时间:2025-02-05 10:18 浏览量:13
很多人都惊讶于为什么人工智能可以作诗?不论新诗旧诗、古体诗韵律诗。其实关键是人工智能掌握了各类知识、形成数据库,以哲学、文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自然科学、计算科学以及脑科学等理论学科基础,综合自身运算能力把上述领域(以至相关领域)互相渗透融合,是基础科学底层技术的互动。基本原因是因为有超高速度的超级运算力量和功能。速度,算力,算法。深度求索能够作诗作词,是因为古今中外不同语言的诗词、差不多过去所有的创作,都已经储存到它的数据库里。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将强有力地带动人力资源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壮大发展,它已经深刻地改变了科学家认知和研究世界的方式,颠覆了劳动者改造客观世界的生产行为模式。
早在大约25年前,笔者在香港大学的同窗余师兄在互联网的最初阶段已经有想法要把四库全书全部输入到他创设的网站上去,方便读者们取得相关的中华文化历史知识。余师兄真是高瞻远瞩,可惜做得太早。现时的搜寻器(最突出的是谷歌和百度等)能够即时提供资讯,就是快速搜寻功能的应用。当年余师兄的想法太超前,但技术能力还未达到人工智能在大数据处理和自我学习方面的地步,因此最终他花费了大量心血,投入了大量金钱,结果基本上一无所获。
人工智能取得的重大突破,是在短短25年间,依托计算机语言、文字和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底层技术的革新突破,超越了互联网初期的瓶颈,现时到达的Web 3.0阶段,已经实现了劳动力、设备、资金以及大数据等新旧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直接带动人工智能芯片、大模型、各种软件应用等产业规模壮大,相关企业可以互相配合。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在发展初期就已经展现出知识密集、技术进步贡献大、效率高、效能大,以指数级增长(exponential growth)的态势推进。用中国的语言来表达,这正是鲜明的新质生产力特征。
究竟为什么人工智能能够在极快的时间内就能够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因为过去两三年间,人类已经实现了很多方面的科技突破。其中和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重大科学发现(注意:不是发明,因为这些东西早已散在各领域,只不过科学家们迄今为止还未发现并组合起来,因此还不知道而已),是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应用。现时人工智能的应用是全方位的,生命科学、新型能源、考古、深空探测、气候变化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是最新趋势。正是由于有大数据大规模高速运算处理的能力,因此能够融合各方面的科学突破,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笔者留意到在国内的理论周刊,责任编辑莫先生对此有相当系统的分析。人工智能如今正从全方位和多角度,以长周期赋能中国的新质生产力,已经超越一般所理解的有关资金、人力和土地的传统生产要素范畴;最重要的就是在人力资源方面,人工智能已大幅度提升了人力资源的素质,从而创造出"动能"(momentum)这样一种新质生产力,笔者早前已经慎重提出,但还需要深度思考求索。
13个月前(2023年12月)的《科学》杂志,提出了有关超级快速运算的重大突破。去年(2024)诺贝尔化学奖得奖人就是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蛋白质设计和结构预测,是全新的人工物质创造;物理学奖得奖人利用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进行机器学习,又是另一方面的突破。因此人工智能已经是人力资源的超级版,创造了全新的生产工具,衍生了与传统的自然物质生产资料并驾齐驱的新型人造生产资料,所以有所谓新能源、新材料和新物质的说法,形成了若干不同于过去以实体要素为主的、全新的"劳动实施对象"(通俗地说:就是人力资源怎样在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工作)。
现时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意识到,在人工智能已经到来的时代,海量数据可以作为被存储、改造、编辑和应用的全新的劳动资料,可以成为最宝贵的战略资源,能够让我们用足、用好。数据是新型生产要素,算力已成为最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乃至新型生产工具,为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设施保障。
在公共算力开放创新方面,笔者认为最终一定要以开源(open source)的方式,欢迎全世界所有的科学家在人工智能方面添砖加瓦。闭环闭源、制裁封锁,可以杜绝或压制竞争于一时,不可以长久。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的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最终一定灭亡,无需多说,但不会是明天或后天。笔者今后如有时间,愿意从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角度,研究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关系在新时代的新诠释,抛砖引玉,供学者专家们参考,公开讨论。
- 上一篇:我们为什么登山
- 下一篇:当今北美最火的还得是侃爷和妻子比安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