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寿之谜与长生之梦看李约瑟“长寿之道的对比研究” | 科学外史
发布时间:2025-01-28 21:01 浏览量:21
1965年3月,李约瑟在剑桥。
长生是人类一个古老梦想,这在中国和西方都不例外。古人曾相信永生是可能的,如永生不可得,则退而求其次,追求长寿。寄托古代中国人这方面梦想的传说人物是彭祖,相传他活了八百余岁。后世中国人常有取名“寿彭”者,即取意于此。
古代中外长寿记载之谜
在东西方古代文明中,有一种令人惊奇的相同现象,即在早期文献中,酋长或国王经常有着惊人的长寿。
在古代中国的早期记载中,比如《史记·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中的一些帝王,皆有长寿传说:
黄帝111岁、颛顼98岁、帝喾105岁、帝尧116-118岁、帝舜100岁、禹100岁、汤100岁。这些数据都见于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这三种《史记》注释本,三家注的引用来源都是三国时人皇甫谧,其人著述甚丰,且有方士色彩。
再看西方,在《圣经·创世纪》中,依次记载了闪、亚法撒、沙拉、希伯、法勒、拉吴、西鹿、拿鹤、他拉(译名皆据和合本),《申命纪》中记载了摩西,这些人的寿命皆达到了100-600岁,而且都是“生儿养女”“眼目没有昏花,精神没有衰败”。
有趣的是,《圣经》中的诸人寿命呈明显的递减状态:闪最长寿,600岁,到他拉就只有100岁了。为何会如此,《圣经》没有解释。
怀疑与解释
对于上述这些记载,古人就曾表示过怀疑,比如《史记·周本纪》张守节《正义》引《毛诗疏》云:“命之短长,古今一也,而使十五世君在位皆八十许载,子必将老始生,不近人情之甚。以理而推,实难据信也。”
然而也有相信古人确曾长寿的,比如《黄帝内经·素问》卷一“上古天真论”,假黄帝之口问道:“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回答他的是被尊为“天师”的歧伯,答案是上古之人生活有节制,所以长寿;今人贪图享受,寿数就短了。
这个解释在今天得不到事实的支持——现代人之贪图享受,远甚于《黄帝内经》成书时代,但仗着物质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寿命却比那时明显延长了。
至于如司马贞《索隐》引《大戴礼》:“宰我问孔子曰: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何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至三百年乎?对曰:生而人得其利百年,死而人畏其神百年,亡而人用其教百年。”这就等于已经承认黄帝在生理上并无三百岁了。
以今天的常识来看,这些记载确实有难以理解之处。按现代考古学和医学的知识,数千年前人类的平均寿命应该是很短的,为何这些王或酋长们却普遍长寿?而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平均寿命逐步提高,后世王或酋长们的生活条件理应得到大幅改善,为何他们的寿命却(在记载中)反而逐渐缩短了?
最符合主流科学立场的解释,是认为古代早期王年的记载普遍被夸大了,这就从根本上消解了那些记载的真实性。至于为何夸大王年,可以这样解释:在早期文明中,功业盛大的王室祖先经常被尊为神,既为神,则对于该神在人间统治的年代就很有可能被夸大,而且这种夸大不会面临质疑,因为对于神是不能以常人标准来衡量的。更何况这类记载或传说通常都年代久远,准确的年份本来就难以稽考。
另一种解释是同意古人平均寿命很短,但认为仍有极少数长寿的个体。开国之君,通常体能和智力两方面都非常优秀,才可能在残酷的王权争夺战中胜出;而胜出之王或酋长必能享受极其优厚的生活待遇,自然也就容易享寿较长。
如果不受现代科学理论的束缚,则可以设想,古代的王或酋长们曾经掌握过一种获得长寿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后世已经失传,或因人道、伦理等方面的原因而不再使用了。秦皇汉武疯狂地追寻长生之道,表明他们很可能在方士的蛊惑之下,相信古代曾经有过长生不老的可行之道。
此外还可以设想,古代早期的某些王或酋长并非地球上的人类,而是某种外星人或外星人与地球人的混血,他们具有超能力,比如远比当时的地球人长寿。但随着他们与地球人一代代通婚,他们的后代逐渐失去了这些超能力。
李约瑟晚年的研究及梦想
长寿之谜与长生之梦,对于现代学者仍有巨大的吸引力。最初以生化学家名世、后来又献身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李约瑟博士,就是一个生动的个案。
1979年,李约瑟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举办的第二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上,作了一系列演讲,这些演讲后来集结成《中国古代科学》一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其中第三章正是“长寿之道的对比研究”。
这一章先谈古代炼金术和炼丹术,接下来讲了《太平广记》中波斯胡商求宝、病人服奇药后投胎转世等四个故事,然后转入关于“长生不老药”和人能不能够“享寿千年”的讨论。李约瑟在该书导论中已经明确谈过这个问题:
服用灵丹妙药希求长生不老的想法起源于中国,而且中国是唯一发源地,这一想法首先传入阿拉伯,而后传入拜占庭,最终在罗杰·培根时代才流入西欧或拉丁语国家,由此奠定了化学医药学运动的基础。伟大的帕拉塞尔斯·霍亨海姆……他在那时就已成为李少君和葛洪的直系拥戴者,因为在他们看来,死亡乃是病至极处,但还是可以药到病除的。
李少君是汉武帝宫廷中的方士,葛洪是东晋时的著名道士。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李约瑟是相信道教中长生不老之类的学说的。在第三章结束时,他回顾了1300年至1950年间“人类寿命的实际涨幅”:公元1300年时,男性平均24岁,女性平均33岁;1950年则分别增加为65岁和72岁。李约瑟进而展望未来:“然而千百年后人类社会将发生难以想象的巨变,人类就能掌握长生之道,愿我们如愿以偿!”
李约瑟曾说自己“沉迷于道教和长寿术的研究”,这毫不夸张。他热心收集房中术书籍,为在北京琉璃厂“一位出名女老板”那里买到了叶德辉编的《双槑景闇丛书》而欣喜不已,他称此书为“伟大的中国性学著作”。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中关于房中术的章节,主要就是在叶德辉此书所提供的古代文献和高罗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成。李约瑟在其中讨论了“采阴补阳”“还精补脑”“中气真术”等房中学说。他对这些学说持相当欣赏的态度,认为它们“具有很大的生理学意义”。在谈到《素女经》《玄女经》《玉房秘诀》《洞玄子》《玉房指要》等古籍以及其中的各种告诫时,李约瑟说:
在成都有一位深研道教的人给我的回答使我难以忘怀;当我问他有多少人照此教诫行事时,他说:“四川的士绅淑女或许有半数以上是这样做的。”……深信获得健康和长寿需要两性的合作,慎重地赞赏女性的某些心理特征,把性的肉体表现纳入神圣的群体进化——这一切既摆脱了禁欲主义,也摆脱了阶级区分:所有这些向我们再一次显示了道家的某些方面是儒家和通常的佛教所无法比拟的。
此后李约瑟继续对这方面保持着浓厚兴趣,当华裔瑞典人张仲澜《阴阳之道——古代中国人寻求激情的方法》(风云时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一书出版时,李约瑟对之大加赞赏,为之作序,热情向读者推荐。而张氏的书主要是根据古代房中术文献,结合现代社会情形讨论性技巧的,其中还包括许多他对自己性生活经历的现身说法。
中国古代房中术,不仅帮助人们享受性爱,更重要的是一种健身、养生之术,甚至是一种长生之术。道教的其它许多方术,如导引、行气、服食、辟谷等等,都有类似的主旨,以享受人生、长生可致为号召。对于这一点,李约瑟在很大程度上居然是相信的,他在张氏书序中说:“中国炼丹术最重要的内丹部分和性技巧密切相关,就像我们所相信的,它能使人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
江晓原
责编 刘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