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乡建实践

发布时间:2024-11-26 22:14  浏览量:8

“千万工程”将三农发展纳入现代化建设的轨道,推动了乡村的蝶变。在浙江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艺术设计领域正以全新的姿态和多元化的方式,积极投入到乡村的建设中。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师生通过实地调研、田野考察深入浙江乡村社区,参与乡土环境整治、民宿礼堂空间、乡村文创产品、乡村数字IP形象及媒体传播等方面的设计,不仅为乡村带来了视觉上的美感,更在深层次上激活了乡村的文化活力,让优秀的在地非遗文化以创新形态得以坚守与传承。

“诗画江南、活力浙江”展现的是浙江文化内涵和特色实践。学院以专业群为核心开展设计教学及实践,完成系列乡村项目,展现了“乡土+非遗+研学+文创+康养”等糅合共生的设计实践。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非遗新空间、拓展乡土文化,锻造更多融汇古今、具有乡村辨识度的场景,在深度融合中孕育新空间、新体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案例一:循序渐进的改造路径使古宅植入新功能,活化利用闲置空间。

“乡村的朋友”是一处浙江兰溪黄店镇乡村运营中心,设计将黄店非遗文化“都心布龙”与农副产品元素进行融合,提炼农产品色系融入到篾扎纸糊以抽象形态展示的飞龙艺术装置中,建成集动态、共享、多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展示中心及乡村生活体验中心,打造黄点镇特色名片。

“乡村的朋友”设计图稿

案例二:传承宋韵美学,展现纸类非遗魅力,建红色研学基地。

“一纸千年”是位于金华市浦江县隐逸村的基于宋代美学的纸文化非遗体验馆设计项目。旨在建造一处非遗传承展示和红色教育基地双重功能的文化遗产的空间,展示中国传统剪纸文化及红色文化内容,弘扬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推动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设计核心聚焦于村落独特的“八卦形”布局与鲜明的“中国红”色彩元素,于展厅入口特设体验式手作中心,巧妙运用红色亚克力材质构建连结式廊架,与传统木质结构和谐共生。空间规划上不仅全面展示纸类非遗技艺,通过多样化手段让参观者深入体验非遗魅力,更设有非遗文化藏经阁,承担传承与教育功能,为研究者、学者及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同时,特色文创售卖馆结合非遗元素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促进非遗商业化传播。

“一纸千年”乡村实践

案例三:与古为新多专业融合设计,以多种艺术创新形态激活乡村在地文化。

“东衡·与古为新”系列设计是学院与天尚乡村、村尚村宿共同助力杭州德清东衡村的街区空间改建、乡村文创研发、农产品包装营销等。经过田野调研、实地空间测绘、村内钢琴产业、树皮产品考察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组群的师生联合进行了设计产出,完成了非遗馆的室内空间营造、东衡木皮文创产品和桑叶茶包装等不同类别的项目。三个专业在设计中环环相扣,通过创新性的“文化+产业”模式,将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文创产业的深度融合,注重社区参与共建,提升当地公众对德清非遗的认知与保护意识,促进技艺传承,为游客和村民创造了深入了解与学习非遗文化的条件。在激活经济、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增强村民文化认同,形成传承氛围,提升村民技能与生活水平;推动文化创新,运用现代科技展示非遗,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提升德清文化形象,积极产生示范效应。

东衡村非遗文化体验馆室内空间营造以“木阁之间·古今乡融”为主题,将缂丝、花灯、德清窑、蓝染及书法等德清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现代室内空间,打造一处集“展、销、传、学”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体验空间。以“融合古今”为核心设计理念,通过一幢三层街面特色建筑的改建推广本土非遗文化。建筑分为三层,每一层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主题与体验功能。一楼“锦上添花馆”聚焦缂丝艺术,不仅展示其精湛技艺,还通过文创产品的展售与休闲区的设置,让访客在购物与休憩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二楼“步步生花馆”则引领访客踏上一段探索叶球花灯与德清窑的旅程,璀璨的花灯与古朴的窑器交相辉映,寓意着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希望,同时设置的多个体验区让非遗文化触手可及。三楼“妙笔生花馆”则聚焦于书法与蓝染的创造力展现,通过沙龙、体验、讲堂及全息投影互动区的设置,为访客打造了一个集学习、交流、创作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激发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思考与创新。

“木阁之间·古今乡融”非遗体验馆设计稿

“蓝染”非遗系列设计产品

“衡生”系列文创产品以宜居的环境和当地代表性保护动物为灵感来源,结合东衡村现有木皮产业和新文创的规划思路。设计除了保留了木皮的天然纹理和色彩,同时加入拆卸组装的体验,制作成可动玩偶手工材料包,让非遗年轻化、“潮”起来,弘扬当代价值。游客们在互动体验的过程中,深入感知非遗文化的魅力。在非遗技艺体验与研学活动的空间中,为游客和村民打造了深入了解与学习非遗文化创造条件,达到非遗活化的目的。

“衡生”木皮系列文创设计产品

东衡村农产品包装系列以桑叶茶产业为基点,展现东衡村“书法村”的文化特色。通过插画的形式把宋韵融入茶文化,体现古人斗茶品茗的种种生活情趣,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打造专属于东衡村的新中式包装美学。

“东衡有礼”桑叶茶包装设计

案例四:走进非遗工匠名师,记录技艺传承故事。

学院的数字媒体专业完成了浙江省内非遗检索系列纪录片。项目团队围绕浙江省内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制作了一系列专题纪录片,旨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性检索和记录。通过实地调研和影像记录,团队深入了解和展示了龙泉青瓷、杭绣、元木木雕、斫琴等非遗项目,揭示其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这些纪录片不仅记录了民间手工艺、传统技艺、地方节庆等非遗项目的独特风貌,还展示了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与精神,使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这一系列纪录片为浙江省的非遗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影像资料,同时也为非遗的社会传播与活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浙江省内非遗系列纪录片截图

“绒花”非遗产品设计

案例五:前童古狮憨态可掬,掀起狮文化IP新热潮。

结合宁海前童古城独特的“狮文化”,数字媒体专业师生完成宁海前童古镇“狮文化”IP活化设计实践。通过数字技术创新设计成功将这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IP化,设计了一系列视觉形象和多媒体作品、数字绘画、文创设计、传统玩具设计等,为古镇的文化推广提供了新的手段。通过IP活化,前童古镇的“狮文化”不仅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和游客的关注,也增强了地方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了地方文旅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和传承提供了创新的模式。

“绒花”非遗系列设计产品

乡土内里,新韵迭出。艺术设计学院的师生推动着浙江村落新的乡土空间记忆和非遗技艺展现。学院通过构建高职艺术专业专项乡建设计体系,树立对乡土保护观念和生态发展思维,善用数智技术来打开乡土非遗,紧密链接环艺设计、产品设计、视觉设计、媒体设计等专业,使其交融共促,让艺术设计在乡村大地上展现新的生活方式、延续文脉传承。

作者:韦珏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