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诺贝尔文学奖是什么货色?
发布时间:2024-10-27 02:48 浏览量:5
自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简称诺文奖)后,这个奖就在国内引起极大关注与争议。有人把它捧上天,有人把它贬入地。那诺文奖到底是个什么货色?此文就专门谈谈这个问题。
诺贝尔是瑞典著名的化学家。1895年他逝世前留下遗嘱,用自己的巨额遗产做基金,将基金会每年运营的收入用于奖励在物理、化学、医学或生物、和平、文学五个领域取得世界性突出成就的人。这就是诺贝尔五奖的由来。该奖在1901年正式设立颁奖以来,前三个奖项属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的成就实实在在摆在那儿,世人基本口服心服。但后两个奖项属社会人文奖,掺杂着的复杂政治因素,所以几乎历年的评奖都伴随争议。我国的屠呦呦与莫言都获诺贝尔奖,对屠呦呦举国崇敬,而对莫言却褒贬不一就是例证。诺文奖虽是世界文学的最高奖项,但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第一:名为国际大奖,实为一国之奖。
诺文奖不是由国际权威组织设立和评选的,而是由瑞典一国设立、由瑞典文学院的全体18名院士投票选定的。说白了就是瑞典一国评选全世界的奖项。大体程序是经过发函提名、初步筛查、确定初选和复选名单后由瑞典文学院院士投票评定中奖作家与作品。其评选存在三大局限:
一是评选水平的局限。
该奖的评选完全由瑞典文学院的18位院士评定。而瑞典的文学水平在世界比较低,该国就没产生过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家。与盛产大文豪的俄英美法德中等国相差甚远,属世界文学洼地。这18位院士的文学造诣与成就也不敢恭维,且参差不齐,其水平并不比文学发达国家的文学专家教授高,甚至还要低。由这些人对世界各国的作家作品评头论足、投票评选,其结果可想而知。这就好比由低水平裁判员给高水平运动员打分,其裁判水平很难令人信服。
二是评选机构的局限。
瑞典文学院是瑞典一国的学术机构,不是国际性的权威学术机构。按理说对诺贝尔文学奖这种全球性的大奖要保证其世界性、公正性和公信力,应该由国际性的权威学术机构负责评选。但没办法,这个奖是用瑞典名人的金钱和姓名由瑞典设立的,怎么评选、如何评定由瑞典决定。但这种由一国评世界的机制要想做到普遍客观、公正公信显然是不可能的。
三是评选地域的局限。
瑞典是个欧洲国家,受种族、文化、地缘等影响,他的评选视野、偏好主要集中于美欧地域,忽视亚非拉国家。所以自该奖设立以来有近80%的奖给了欧美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国家。其他地域的作家获奖不多。
这些局限性,使诺文奖的评选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也就是说瑞典文学院这帮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几乎是想把诺文奖给谁就给谁。而且该给的不给,不该给的乱给。给也没商量,不给也没商量。比如俄国的托尔斯泰、日本的村上春树,想要就是不给。而法国的萨特、苏联的帕斯捷纳克明明拒绝也非给不可。在瑞典文学院那里,诺文奖成了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里的待嫁美女,只要瑞典文学院那帮人看中的男人,不管相貌、成就、品行如何就一定要塞给他。
第二:名为最高文学成就奖,实则名不符实。
该奖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暂停外,到2024年共计有120多名作家获得该奖。在这期间有很多世界著名或伟大作家,如苏联的托尔斯泰、高尔基、屠格涅夫、契诃夫,英国的康德拉、柯南道尔,法国的凡尔纳、左拉,美国的马克吐温、惠特曼,中国的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等。他们虽然没有获得该奖,但他们作为世界上的优秀或伟大作家,其作品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举世公认,具有令人敬仰的崇高地位。更别说那些在此前故去的文学巨星、巨匠。
而那些获得该奖的作家,除法国的萨特、罗曼罗兰,美国的海明威,印度的泰戈尔、苏联的肖霍洛夫等极少数作家与作品享誉世界、为世人所熟知外,其他绝大多数都是获奖前寂寂无名,获奖后热闹一时,但很快就如过眼云烟被世人遗忘。这充分说明评判作家和其作品的优秀或伟大与否,诺文奖并不是重要或唯一的标准,它只不过是瑞典设立的一个文学奖项而已。所以,用是否获得该奖作为评判一个作家作品优秀和伟大的标准显然非常偏颇,也是对那些没有获奖的伟大作家的不公。
该奖之所以名气很大,成为世界各国作家趋之若鹜的荣耀,主要得益于两点:
一是靠话语主导权。
欧洲各国靠工业和资产阶级革命成为世界列强之后,百年来靠船坚炮利而进行的武装侵略、经济殖民和文化渗透在世界上打造了西方文化的世界话语主导权。直到如今,欧美国家以虚伪的民主、自由、人权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文化话语权仍占世界主导地位。这在世界各国培植了一大批崇拜西方文化的洋奴作家,于是他们便用自己的文学作品投其所好,以获得西方的赏识,以挤身西方文学圈。
二是靠巨额的奖金。
2009年的诺文奖是140万美元,2012年后大约是110万美元左右。这个数额是普通作家一辈子的稿费也赚不到的。更重要的是不在于奖金本身,而在于获奖后的“名”。因此“名”而获得的利可能不知是奖金的多少倍,即名利双收。不信你可以调查一下莫言获奖前后的稿费差距、演讲出场费与各种兼职广告收入等等,获奖前后的差距绝对是天上地下。
三靠极力宣传喧染。
由于欧美的极力宣传喧染,每年的诺贝尔奖评选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关注热点。西方媒体和各国媒体不放过诺贝尔奖评选的任何细枝末叶,从上届评奖结束到下届评选开始,各种消息、谣言和猜想满天飞。如此宣传轰炸下吸引了世人的眼球,借此扩大了西方的影响,强化了西方文化的话语主导权。我们国内的媒体和有些人深受其影响,也闻之起舞,实在可悲。
以上三点相辅相成,形成了诺文奖名气与地位的虚高。
第三:名为纯文学奖,实为政治工具。
文学的本质属于意识形态,是一种政治范畴的东西。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无论写山水风光、风花雪月、谈情说爱,还是描写现实、历史及权贵英雄、市井平民等等,无非是通过赞颂与批判、褒奖与贬低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政治理念。文学与政治其实就是毛与皮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无法分割。这一点凡是爱读文学作品、稍懂文学理论的人都知道。莫言获奖后曾说“文学不是歌功颂德的政治工具”,这实在是自打耳光。因为文学被他拿来当作了抹黑贬低我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民众的工具,这不是赤裸裸的政治工具又是什么?
瑞典也一直极力否认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因素,称是纯文学性质的奖项。我国有些公知作家随声附和。这纯粹是睁着大眼说瞎话胡话!听其言不如观其行。翻翻诺文奖的黑历史可以其说政治性因素贯穿始终、根深蒂固,自打耳光那叫一个啪啪作响!这一点连西方人都看得十分清楚。最有代表性的是拒领该奖的法国著名作家萨特曾深刻尖锐批判说:“诺文奖是西方世界发给西方作家和东方败类的奖赏”!话虽难听却一语道破了诺文奖的丑陋政治本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地域性是其政治性的赤裸裸表现。
前述该奖绝大多数年度都授予了欧美作家,其他地域作家获奖很少。你既然是个全球性奖项,按理就应该面向全球,一视同仁的评选。但瑞典人做不到。同期的亚非拉国家尤其是我们中国都有许多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作品,但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就是不考虑你。这在表面看好像是个地域问题,其实这就是欧洲人刻在骨子里的白人至上和西方文化优越的歧视与偏见!
二是世界观、价值观是其政治性的虚伪表现。
瑞典是典型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其尊崇宣扬的是资本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敌视反对一切与其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瑞典文学院的院士自然深受其影响。表面看瑞典文学院是独立评选,但说他能完全拋开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完全摆脱政治的影响从纯文学的角度客观公正地评选谁信?信者不白痴就是装傻!我们还是用事实说话。
二十世纪初,俄国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享誉欧洲,是一部无人企及的伟大作品,授予诺文奖呼声最高。然而历经数届评选,始终榜上无名。瑞典文学院在历年公布评选结果时除了表示遗憾,给不出任何理由。其实局外人看得很明白,这就是瑞典和俄国历史上进行过多次战争,最终以瑞典战败割让芬兰而结束。《战争与和平》表现了俄罗斯民族在战争中的爱国与英雄主义。如果把诺文奖授给托尔斯泰,那就等于奖励敌人,污辱自己,所以不能给托翁。还有苏联的高尔基,就因为其作品歌颂苏维埃和俄罗斯民族的优良品质,所以即便他是世界公认的伟大作家,对不起,这个奖我不能给你!这难道不是典型的政治因素作祟?
到了东西方冷战时期,苏联成为整个西方的宿敌,瑞典文学院却开始偏爱起苏联的叛逆作家来了。先后授予普宁、帕斯捷达纳克、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和布洛茨基五位诺文奖。这些获奖者除肖洛霍夫外,其他四位的作品都是诋毁十月革命、抹黑苏联的叛逆作家。而肖洛霍夫中奖极富有政治戏剧性。这个苏联著名作家写了一部反映顿河哥萨克人在苏联十月革命后保卫苏维埃政权的优秀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而帕斯捷达纳克所作的《日戈瓦医生》被苏联政府列为反苏反共的禁书。美英情报机构为颠覆苏联政权,将此书盗版印刷,通过秘密渠道大量偷运苏联,导致此书在苏联和欧洲广为流传,给苏联造成了很坏影响。瑞典文学院为配合反苏宣传,打破常规地将此书授予诺文奖,引起了苏联的强烈抗议和世界进步作家的批评,致使苏瑞关系恶化。瑞典为了补救恶化的瑞苏关系,也为了摘掉自己戴在自己头上的政治帽子,无奈之下于1965年将得到苏联官方认可的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授予诺文奖。这才平息了因授予《日瓦戈医生》诺文奖而引起的政治外交风波。这不是十分明显的政治操作又是什么?
大家可以看看2012年授予莫言诺文奖的颁奖词。在这个颁奖词里赞扬莫言的作品抨击嘲讽了中国革命的“作伪与剥夺”,赞赏莫言将我党的抗日根据地高密形容成“猪圈”。高密民众是一群生活在猪圈里的鲁莽荒诞的人。中国“是一个被驴吼猪叫声音淹没的国度”。这种对中国革命和民众的丑化贬低是任何一个正直爱国的中国人都不能容忍的!但莫言却凭此获得诺文奖,这不是赤裸裸的政治工具又是什么?
还有一个叫高行健的。此人是个不入流的华裔法国作家,几乎无人知晓。但瑞典文学院却在2000年出人意外地授予他的《灵山》诺文奖。是莫言之前获得该奖的唯一中国人,连他自己都深感意外。而他获奖理由是:“他严厉批评了严格的儒家正统观念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及它们各自对服从和统一的要求”。看明白了吗?给这个高发奖不是因为他写得好,而是因为他的作品反华反共,能起到搞乱国人思想、颠覆中国的政治作用。对如此完全出于政治目的获奖,高行健却在颁奖大会上大言不惭地说:“文学本来与政治无关。……文学一旦弄成国家的歌颂,民族的旗帜,政党的喉舌,文学就散失其本性,不成为文学”。此言与莫言获奖后在香港的一次演讲异口同声!这二人这种大庭广众之下睁眼胡说的本事真是令人叹服!
四、名为公开公正,实为暗箱双标。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瑞典与西方一直极力宣称其评奖的公开公正性。但实际上的暗箱操作与无耻双标将其脸面打得红肿。
先说暗箱操作。
该奖从提名、初选到选定,完全由瑞典文学院独家关起门来评选。怎么评的、评选争议、投票情况外界一无所知。而瑞典对此的文字记录却要保密五十年。若非心中有鬼何故如此?连评选一个文学奖都如此藏着掖着,这对一贯宣称公开公正的西方世界真是莫大的讽刺。大家都懂,凡是独家暗箱操作的事大多都有猫腻。这种评选的操作方式很难做到客观公正。这也是很多年度的诺文奖评定受到人们的强烈质疑,但瑞典文学院除了表示遗憾外给不出任何理由。甚至在2017年还爆出了诺文奖史上最大的丑闻,即瑞典文学院终身院士卡塔琳娜的丈夫阿尔松将评选机密泄露给博彩公司并利用其特殊身份性骚扰18名女性,导致次年的颁奖暂停。
再说双标。
如果真诚尊崇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对所有作家一视同仁,也算值得尊敬。但他不是这样,而是双标到极致。只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马克吐温与海明威。
这两人都是有世界影响的美国伟大作家,都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美国媒体曾搞了个“影响美国的百位名人榜”。马克吐温名列第16位,仅排在美国总统罗斯福之后。而海明威排在第85位。可见马克吐温影响远高于海明威。但海明威获奖了,而马克吐温没有。原因就在于马克吐温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总是辛辣深刻、毫不留情地批判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的各种黑暗与弊端,引起西方世界的不满。给他发奖就等于给骂自己的人发奖,所以不能发。而海明威的作品以歌颂美国和美利坚民族为主,给他发奖符合西方的价值观。
——年年落选的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是日本深受读者喜爱且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他在十年间年年都是诺文奖的热门人选,但却年年落选。2016年他呼声最高,结果获奖者却是美国的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让人瞠目结舌。好吧,下一年总该轮到他了吧?可2017年公布的获奖者却是他的同胞、名不见经传的黑石一雄。从此,对诺文奖极度失望的村上春树连提名都不屑了,从此与诺文奖无缘。
为什么会这样?这里面的政治因素,具体说是讨好美国的因素相当明显。这个鲍勃迪伦是美国著名的摇滾歌手,同时还是个作家、画家和政治活动家,深受美国民众喜欢。授予他和他的摇滾歌曲诺文奖可以增加美国和美国民众对诺文奖的好感与认可。出于政治因素连一个摇滾歌手都能授其诺文奖,可见这个诺文奖有多么不靠谱!
这个黑石一雄是个日裔英国人。他的获奖作品是《群山淡景》。该书描写了日人对原子弹轰炸的集体记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灵创伤。主题是劝解人们要忘掉原子弹轰炸的痛苦记忆,忘记对美国的仇恨,美日要好好团结共同对付邪恶的苏联和中国。该书文学水平及发行阅读量都很低,但深受美国政府、政客的赞赏。于是这个黑石一雄便轻而易举的战胜了他所崇拜的文学大师村上春树,成为诺文奖的黑马。
村上春树之所以不能获奖,完全是因为他与其作品的政治倾向。他的作品抨击、暴露了日本社会的种种黑暗,内容涉及阪神大地震、奥姆真理教等。他本人严厉批评日本的侵略罪行及拒绝为此真诚反省道歉。村上春树还很同情热爱中国。就因为他的父亲曾是一名侵华老兵,所以他二十多年拒绝与其父见面,从不吃中国的饭菜。因为他觉得没脸。所以村上春树很不受日本政府和右翼势力待见。从某种意义说村上春树就是日本的“莫言”。怎么可能把诺文奖授予这样一个叛逆?但诺文奖把西方的叛逆逐个打入冷宫,却把东方的叛逆捧上高台,这种露骨的政治双标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吗?所以,人们对此幽默嘲讽道:“村上春树,你改唱摇滾得了”!“村上春树,你赶快移民到英国去吧”!
——卡夫卡的遗憾。
卡夫卡是二十世纪初德国著名作家。西方文学史称他是可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人。又称他与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乔伊斯为西方现代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但就是这样一个在西方文学界有重要影响和地位的伟大作家始终与诺文奖无缘。瑞典文学院在人们纷纷质疑卡夫卡和他伟大的《变形记》为什么不能获得诺文奖时,瑞典文学院也只是反复表示遗憾,却给不出理由。
其实,理由就在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里。该小说讲述了小说主人公突然变成甲虫的故事。通过一家人如何对待这只甲虫的态度,反映了世人的唯利是图、崇拜金钱和人性冷漠,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该书真实反映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普通人生活与人性的丑恶。这种描写资本主义制度将人变成鬼的作品是对西方政治制度和价值观的鞭挞否定,是不可能给他诺文奖的!所以,卡夫卡也只能望奖兴叹、遗憾终生。
此类的例子很多,不必一一列举。可以说授予的每一个诺文奖都或多或少的掺杂着政治因素。如果我们仔细逐一分析,几乎找不到一个不含政治因素的诺文奖。不信者可以自己去认真研究一下。
第五、名为获奖理由,实为痴人呓语。
笔者对历年诺文奖的颁奖理由作了逐一阅读品味,发现其中主要是政治性表述外,对作品的文学成就、世人评价及文学地位与影响涉及不多,毫无说服力。而且空洞玄虚、晦涩难懂,连我这个大学中文本科毕业的人读了都觉云山雾罩、不知所云。篇幅所限,仅择几例奇文共赏:
1、埃温特的颁奖理由:
“以自由为目的,而致力于历史的、现代的广阔观点之叙述艺术”。
这是1974年给瑞典作家埃温特·约翰逊《乌洛夫的故事》的颁奖理由。这也太玄虚、太不着边际了吧?
2、高行健的颁奖理由:
“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是2000年给高行健的颁奖理由。一个在中国几乎无人知晓的法国作家,他是如何为中国的小说和戏剧开辟新道路的?这扯得也太不离谱了!
3、特兰斯特勒默的颁奖理由:
“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
此人是2011年以《诗十七首》获奖的瑞典诗人。属给自己人颁奖。但这种颁奖理由给人的感觉是,只要你是个作家就都有资格获奖。
4、黑石一雄的颁奖理由:
“他是一位伟大正直的作家,凭借充满强烈情感的小说揭示了我们幻觉之下的深渊”。
这是2017年给黑石一雄的颁奖理由。这哪像是对黑石一雄作品的评价?倒更像是不知所云的呓语。
5、希姆勃尔斯卡的颁奖理由:
“由于其在诗歌艺术中警辟精妙的反讽,挖掘出了人类一点一滴的现实生活背后历史更迭与生物演化的深意”。
这是1996年给这个波兰作家的颁奖理由。真是比经书还晦涩难懂,除了写的人,读的人大多会一头雾水。
6、格丽克的颁奖理由:
“她充满诗意的声音,朴素的美使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对这个2020年度获奖的美国女诗人的颁奖理由,这是夸她的声音好听呢,还是夸她的美貌?反正我搞不明白。
7、彭托皮丹的颁奖理由:
“由于他对当前丹麦生活的忠实描绘”。
此人是1917年获奖的丹麦作家。以他这个颁奖理由,我感觉一个会写作文的高中生也能得奖。
有兴趣的网友可以查阅一百多个颁奖理由。您要能找出几份有说服力的咱们可以一起欣赏,反正我是没找到。一个世界性的大奖,其颁奖理由却写成了经书或天书,我想原因只有两个:一是获奖者根本不配获奖,只好硬找不是理由的理由。二是理由年年写,有点江郎才尽、理屈词穷了,只好不着边际地胡诌。
相信此文能帮助大家正确评价诺文奖。笔者无意把此奖贬得一无是处。不管怎样,它是世界文学的最高奖项,对世界文学的发展起了一定推动作用。但不能盲目崇拜,既要看到它的荣耀,也要看到它的丑陋。这才是看待诺文奖及获奖者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