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丨健足欲追千里马 古人跑得有多快?

发布时间:2024-12-23 09:58  浏览量:5

12月22日,2024琼海博鳌马拉松开跑。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不断推进,国内各大城市举行马拉松比赛也是此起彼伏、蔚然成风。奔跑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那么,中国古代有没有类似马拉松的项目呢?古人究竟能跑多快?跑多远?

古人善跑比马快?

说到奔跑,很多人可能会立刻想到“夸父逐日”的传说。夸父是上古神人,立志要追逐太阳,虽然中道崩殂,但这等气魄绝非凡人所能比拟。从字的起源上看,古代表示奔跑的有“逐”“趋”“走”“奔”等字,如《说文解字》所说:“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奔,走也。”不过要说哪个字最形象,还是非“逐”莫属。

《夸父逐日图》,选自《中国古文明大图集》。资料图

在甲骨文中,“逐”字有五种写法,其下部为代表人足的“止”字,上部则为“豕”“犬”“兔”“鹿”,总之都是被追赶的动物。一言蔽之,“逐”字描绘的其实是古代狩猎图,反映了先民们奋力追捕猎物的情形。西周金文的“走”与“奔”字也是如此,其上部是一个甩开双臂、迈步朝前奔跑的“人”字形,下部是代表脚趾的“止”字,只不过“走”字是一个“止”,而“奔”字是三个“止”,以此作为急促程度的区分。

无论狩猎还是打仗,奔跑都是最基本的素质。古代评价一个人跑得快不快,往往以马作为比较对象。如《史记》中说的,夏桀、商纣都是亡国暴君,但他们同时也是“手搏豺狼、足追四马”的强人。商纣的帮凶恶来与蜚廉也是厉害人物,“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奔马之外,也有以兔子为比较对象的。如《淮南子》中称孔子“智过于苌宏,勇服于孟贲,足蹑效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这里“足蹑效菟”的意思,翻译成现在的俏皮话就是跑得比兔子还快了。

据历史记载,孔子祖辈是武士出身,他本人也是身材高大,长得孔武有力,因而跑得快并不奇怪。孔夫子所在的周朝以“牧野之战”开国,当时周武王有“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贲”字通“奔”,而虎贲选士就两个条件:“力轻扛鼎,足轻戎马”,翻译成白话就是:力气大,跑得快。

战国时期的彩绘车马人物,图中正在马前奔跑的是两位侍从人员。资料图

西周前期曾留下一块《令鼎》,其中铭文70字,记述了国内有史以来最早的一次赛跑经过。铭文大意是,周昭王在籍田礼结束后,返城途中突然心血来潮,“令众奋先马走”。而且他还承诺,如有侍从在自己的马车抵达宫城前跑到终点的话,就给予奖赏。最终,一个叫“令”的跑赢了周王车驾,成为“问鼎”第一人。

练兵重在脚力

古希腊奥运会的项目如赛跑、赛马等,大多与战争有关。中国古代也不例外,奔跑能力的训练一向为军事上所重视。如《吕氏春秋》所载,吴王阖闾和楚国开战时,“选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阵,与荆战,五战五捷。”这里说的“利趾”,就是跑步快的人。《墨子·非攻》中对此事还有更详细的描述:“吴阖闾教七年,奉甲执兵,奔三百里而舍焉。”春秋时期的三百里大约120公里,也就是跑了3个马拉松(全程42.195公里)。而且,士兵们还得穿铠甲、拿兵器,这对人的耐力和体能无疑是个重大考验。

东汉时期的轺车画像砖,左侧是两位正在奔跑的“马前卒”。资料图

无独有偶,战国时期的名将吴起也擅长奔袭战,他的训练方法和阖闾一样,也是负重长跑。据《荀子》中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这就是说,吴起训练的士兵身穿重甲,背弓带箭,手持长戈,背着三天的干粮,在全副武装的状态下,一上午奔跑近40公里。在吴起的严格训练下,“魏武卒”成为当时的第一强军,与各国“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

秦汉以后,各将招募士兵多以脚力为参考。唐代李荃在兵书《太白阴经》中提出一个标准,“疾足之士”必须是“返三百里不及夕者”,也就是一天能跑三百里。宋朝募兵,“先度人才,次阅走跃”,把“走跃”也就是奔跑能力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苏轼也在《教战守策》中提出,王公贵族多娇生惯养,应让他们多跑多练,“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

以灭倭寇而闻名的明代军事家戚继光,也把奔跑纳入士兵的日常训练。在其《纪效新书》中,戚继光提出一个裹沙袋练跑步的办法:“凡平时各兵须学趋跑,一气跑得一里,不气喘才好。如古人足囊以沙,渐渐加之,临敌去沙,自然轻便,是练足之力。”和古代强兵相比,跑一里地而不气喘的标准实不算高,不过绑住沙袋,并随着奔跑距离的拉长而逐渐加大沙袋的重量,这种训练方法倒也十分科学。如能认真训练并假以时日,待到真正作战时,士兵必能奔跑如飞,轻松战胜倭寇。

西晋时期画像砖中的中国古代驿使形象。资料图

古代军事马拉松

话说《水浒传》中有个“神行太保”戴宗,可日行八百里。他每次出门打探消息,都会使上一种神行法:取四个甲马往腿上缚了,念念有词,吹口气在腿上,然后便可以“拽开脚步,浑如驾云的一般,飞也似去了。”这个究竟是何等高术,尚不得而知。《说岳全传》里的张保、王横,倒还接点地气。这两位长跑好手,“岳爷把马加上一鞭,只见唿喇喇一马跑去,有七八里才止。那王横、张保两个放开脚步,一口气赶上来。岳爷哈哈大笑道:‘你们两个,真是一对!这叫做马前张保、马后王横也!’”话说回来,这王横、张保虽然跑不过马,但他俩是负重在身,能一口气赶上也不容易。

小说固然当不得真,不过在宋朝时期,驿传中的“急脚递”不但真实,而且是当时最快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 当然,“日行四百里”不是一人一天跑四百里,而是采用接力传递的方式。

元朝时期,为锻炼禁卫军士兵,忽必烈搞起了类似马拉松的“贵由赤”。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贵由赤者,快行是也。每岁一试之,名曰放走,以脚力便捷者膺上赏。故监临之官齐其名数而约之以绳,使无后先参差之争,然后去绳放行。在大都,则自河西务起程。若上都,则自泥河儿起程。越三时,走一百八十里,直抵御前,俯伏呼万岁。先至者赐银一饼,余者赐段匹有差。”‌

从记载上看,“贵由赤”的比赛路线有两条,但全程都在一百八十里,三个时辰也就是6小时跑完,相当于两个马拉松。时任两淮都转运盐司使的许有壬作了一首《贵由赤》记载当时的盛况:“健步儿郎似乐云,铃衣红帕照青春。一时脚力君休惜,先到金阶定赐银。”如此看来,元朝的“贵由赤”不但接近现代马拉松,而且难度还有所超越呢。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