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高丨誉为“中医正骨圣手”,曾献出102个祖传秘方
发布时间:2024-12-23 08:11 浏览量:3
导读: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中医的传承,靠的是一辈一辈人的不断接力,才能绵延至今。在中医几千年的传承中,出现过很多的医家,虽然他们的名字不是很响亮,也许你也从未听过他。但小编想通过这个小专栏,让大家尽可能了解那些中医的前辈们。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前辈是我们的阶梯,我们是后辈的阶梯,如此一代一代,薪火相传。(编辑/居业)
林如高
生前曾任福建省政协第四、五届委员,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和福建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福建中医学院骨伤顾问,福州市中医学会和福州市林如高正骨医院名誉会长、院长。
林如高(1888~1986),福建省福州市盘屿乡人,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生前曾任中华中医学会福建分会常务理事、福州中医学会名誉会长、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科顾问、福州市林如高正骨医院名誉院长等职。
盘屿位于闽水江畔,高盖山麓。清代高盖山上建有妙峰寺、鹤巢寺,由擅长武术的少林高僧主持,迄今妙峰寺内尚保留有几座酷似河南嵩山少林寺的高僧塔墓。清代道光年间,盘屿出了个英俊少年,身材魁伟,天资聪颖,拜少林高僧铁珠为师,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尤其以“金狮拳”闻名遐迩,冠魁闽中,他就是林如高的祖父——林达年。
在习武同时,寺僧还传授正骨治伤秘法,林达年潜心学习,并通读历代骨伤经典著作,打下牢固的医学基础。林达年青年时代结识一位游方老郎中,因老郎中无子嗣,见林达年为人忠厚老实,遂传授其丰富的伤科医疗经验,并馈赠其平生所藏的医书,使林达年的医术更加成熟、精湛。
1884年中法海战在福州马尾港爆发,林达年出自爱国义愤,立即乘船奔赴前线,奋勇抢救我军受伤官兵。1902年,福建总督在福州跑马场从马背上跌下,致左大腿骨骨折,特请林达年就医,经整复固定后,疼痛顿消,总督大悦,特备宴招待大夫,须臾林达年起身告辞曰:“天色已迟,城门将关,容吾出城。”总督说:“不必挂虑,宴罢送你回府。”即令解除宵禁,城门敞开。此事在福州城迅速传开,一时成为佳话,名医林达年也家喻户晓。
林达年生有五子,均学正骨疗伤之术,悬壶济世,亦颇有名声。五子林邦勋为人诚实厚道,医术精良,受乡里爱戴。
1888年6月6日林如高出生于福州市郊盘屿乡大头村,他自幼聪明好学,祖父林达年视其为掌上明珠。林如高15岁时私垫结业,遂跟随祖父林达年学习正骨技术,林如高热爱中医学,老祖父又耳提面命,悉心传教,经过几载刻苦努力,林如高深得家学真传,医道与日俱增,继承了一整套独特的正骨技术与祖传秘、验方,成为小有名气的青年大夫。
1913年祖父林达年病逝,临终时拉着小孙子的手嘱咐说:“医道万千,唯德最重,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并将珍藏的秘方、验方交给林如高。
林达年病逝后,林如高继续随父亲林邦勋行医,但没过几年,林邦勋积劳成疾,于1918年亦逝世了。从此林如高继承先祖的遗志,挑起医疗工作与家庭生活的重担。
林如高不仅有高尚的医德,而且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从不满足,他说,对祖传的医术,不仅要继承,更重要的在于发展,要有自己的特点,这样才能有所作为。所以他对自己常常是严格要求,从不满足,为了准确了解人体骨架结构,他常常一个人关在屋里,对着祖父留给他的骨架图结合自己的体会反复修改、补充,一笔一划地勾勒着骨骼图像。
高盖山上,丛冢累累。每年清明、重阳,正是当地收骨移葬的黄道吉日,此时,林如高总是蹲在墓坑旁,看着拾骨的土工如何把一块块骨头拾起来装进陶瓮。墓穴深处不时散发出难闻的腐臭,林如高却看得入迷,还不时掏出他的图像作品,一一矫正其中不精确的地方,久而久之,土工也渐渐理解这个青年的举动,迁墓时常常带上这个义务工。
有时,林如高下墓坑,动手拾骨,把一根根骨头从头到脚按顺序排好,再装进陶瓮,如果碰上患有骨折的骸骨,林如高更是像考古学者一样,仔细观察、琢磨,不时还掏出尺子比量。林如高也正是在高盖山坟场——最为人嫌恶的角落里不知观察、摩挲过多少具尸骨,才画出一张张只有他自己才能看懂的人体图像,修完复杂精深的人体解剖学。
林如高思想解放,性格开朗,他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并不保守,常常与同道们交流,他认为知识应该互通,不能固步自封,只有相互交流,技术才能长进。他除了专研骨伤科以外,还向有经验的外科、内科医师学习,以提高和丰富自己的知识。
附近村里有一个医生,功夫不深,自以为了不起,有一次,这位医师到某村给一个脱颏病人治疗,结果整复了好几次都无法复进去,他对病人说:我有一种药忘了带来,待回家去取。无奈,他只好求助于如高,林如高见他为难的样子,安慰他不要急,以后要虚心学习就是。说完就附在他耳朵旁教了他复位的方法,结果这位医生用了林如高教他的方法,很顺利地为病人复了位。原来林如高教他在病人口里灌点米醋,这样复位就容易了。后来这个医生就拜林如高为师,再也不自以为是了。
林如高对穷苦人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对远道来的病人,也都尽量安顿在自己小小的诊所里,望着那么多的病人无钱住进城里医院,心想要是能办个医院让这些人都住进来治疗,那该多好啊!可又哪里有钱来盖房子呢?
解放后,林如高的愿望得到了实现,1950年,党和政府把他安排在家乡的保健院工作,从此他成了一位国家医务工作者。虽然当时条件还比较差,但毕竟有了简陋的病床,远道来的农民患者也可以住上医院了。同时也有了较好的医疗环境,从此他认识到只有大量搜集临床资料,才能总结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随着年龄的增长,实践经验的丰富,他的医术与日俱增,才华和智慧日渐显露,治愈了一些被认为已无法冶疗的疑难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骨伤患者。
医术的提高,患者的增加,医院原来的规模已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要求,1966年有关部门拨款新盖了卫生院,增加了骨科床位,各方面的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为了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提高复位成功率,他设法买了一架30毫安的X光机,学看X光片,并给病入透视复位。他说以前没有条件,靠手摸心会,而“心会”靠自己的经验,难免会有失误。X线的应用,使林如高的医术出现了新的飞跃,无论骨折、脱位、关节错缝、软组织损伤,还是风湿痹症等疾患的治疗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对骨病的诊疗也有了可喜的突破。
林如高临床实践丰富,几十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足迹遍及福州及附近几个县,热心为伤病员服务,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治疗的病人成千上万,最小的是刚出生不久的产伤婴儿,最大的是年近百岁的老人。
1975年,罗瑞卿将军来福州请林如高治疗腿伤,罗将军简略地向林如高介绍他备受迫害的经历,以及腿部残肢疼痛的症状后说:“我这次来福建治疗,是总理批的假。我请您来给我冶疗,只要求双腿不酸痛,拄着拐杖能走一二百米就行了,我还要为革命工作啊!”林如高当即为罗将军做检查,他伸出手,刚要触及罗将军的病体时,又赶忙缩了回来,他将双手放在自己胸口,用自己的体温暖热后才开始检查,然后进行按摩、推拿。
此后,林如高每个星期来一次。并配合药物熏洗,内服中草药物治疗。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林如高总是风雨无阻。罗瑞卿将军的治疗小组考虑到林老年岁已大,医疗方案定下后,就由他的儿子林子顺医师代行,但林老出自对罗将军的敬仰之情和对首长高度负责的精神,总是千方百计抽出时间前往治疗。
有一次约定复诊,突然大楼停电,电梯无法使用,为了照顾林如高老中医行走不便,首长通知工作人员叫林老不要来,林老怕耽误给首长治疗,仍按时前往。电梯不能用,他徒步登上九楼,打蜡的地板一步一滑,林如高索性脱下鞋子,赤脚一步一步去登楼梯,当额头沁着细密的汗珠、两颊通红、微微喘息的林如高突然出现在罗瑞卿将军面前时,这位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都没有掉过眼泪的硬汉,也感动得眼眶湿润了。
经过林如高的精心治疗,罗瑞卿将军的腿伤有了明显的好转,拄着拐杖能走一二百米了。罗将军十分高兴和满意,对林如高的医疗技术作风十分赞赏,临别时,他握着林如高的手说:“老先生,我没什么送您,这把拐杖留给您作个纪念,老人家多保重!”
遵照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关于要总结整理林如高老中医医疗经验的指示,1975年起,福建省卫生厅先后派张安桢、王和鸣、葛懋昌、陈新民医师与林子顺医师一起整理林如高的正骨经验,1977年出版了《林如高正骨经验》一书,以后又相继整理出版了《林如高骨伤验方歌诀方解》《保健练功三十六法》《林如高骨伤敷药法》《骨伤资料选编》以及学术论文三十多篇。在编写这些论著的过程中,林如高毫无保留地贡献了祖传秘、验方一百多个。
这些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国内外报刊、电台、电视台纷纷撰文、录像介绍。这些作品均先后获全国、省科学大会优秀科研成果奖。各地询病索药的信件达一万余封,慕名求医者纷杳而至。
1978年林如高被选为省政协委员、福州中医学会名誉会长、福建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1981年出版作品获福建省科普作品一等奖。
林如高老中医思想解放,重视培养骨伤科后继人才,他晚年致力于中医骨伤科教育事业,十分关心福建中医学院骨伤专业的教学情况,认为这是加快骨伤科队伍建设和培养高水平的骨伤科人才的重要措施。他还十分重视基层骨伤科队伍的建设,不仅培养自己子孙后代从事医务工作者20余人,还先后举办四期福建省中医正骨进修班,为本院及海内外培养了120多名中高级骨伤科医生。
为使林如高的丰富经验能更好地继承下来,福建中医学院与省计算中心还将林如高医术思想分为骨折、脱位、筋伤、内伤及手法等部分输入计算机,研制《林如高骨伤计算机诊疗系统》,经国内专家鉴定,此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林如高计算机软件的研制成功,使林如高的医疗经验以“活”的形式保存下来。
为了继承和发扬林如高的医术,表彰他对中医骨伤科事业的建树,1985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审批,福州市建立了以林如高名字命名的正骨医院。
林如高正骨经验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学术界也享有很高声望。当人们问他学术渊源与将来打算时,他谦逊地说:“我的经验来自人民,应当献给人民。”
1986年3月18日凌晨,这位为中医骨伤科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一代巨匠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虽然他离了开了人间,但留下的经验和著作已成为中医学的一笔宝贵财富,他的学术思想与医疗品德如同医林中的不老松,仍然那样青翠、挺拔。
- 上一篇:何以济宁
- 下一篇:有哪一个瞬间,对老婆彻底失望心寒?网友 多看她一眼我都想扣眼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