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琼州古桥今何在?

发布时间:2024-12-16 09:48  浏览量: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婷

“长桥卧波千里远,曲径通幽两岸间。”桥,打破了江河湖海的阻隔,连接了分离的地理区域,极大方便了人们出行。海南水系发达,自古就诞生了大大小小不少桥。

琼州古桥今何在?沧海桑田,如今,海南多数古桥或已难觅踪迹,漫步大街小巷、乡间山野,仅可寻到少数古桥。

斗转星移,古桥已不仅仅是一座桥、一个坐标,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历经岁月流变,现存古桥多成为文物,有的变为景点,展现出古今交融的独特魅力。

蛇桥初春至初夏时节就会露出水面。如今蛇桥还成了市民游客青睐的打卡之地。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元才 摄

古人好以木石搭桥

在海口市龙塘镇国仓村有一座美味山,山上有一座用火山岩石块垒成的石门,穿过石门,沿着一条用石块铺成的路往下走,迈过56级台阶,便看到南渡江的支流——美味河。河面宽广,几艘渔舟停在岸边,夕阳的余晖洒在江面上,温柔而宁静。

让人想不到的是,在平静的江面下藏着一条有着500多年历史的蛇桥(又名“国仓村石桥”)。

据记载,蛇桥是明代名臣丘濬带领当地乡绅民众修建的系列水利工程中的一部分,用火山石垒成,由于形状弯曲似蛇,当地人称之为“蛇桥”。该桥大约1米多宽,长约150米,古时极大方便了村民过河至对面田洋劳作。

蛇桥不仅形状似蛇,“习性”也如蛇般。每年春暖花开,经过一季“冬眠”的蛇儿出洞之时,正是蛇桥浮出水面之时。“蛇桥水涨则没,水退则显,一年只在初春至初夏时节露出水面。”海口市龙塘镇有关负责人介绍。

历经五百年冲刷浸泡,一条看似普通的桥为何依然完好?一方面,流经蛇桥的河水并不湍急,对桥的冲击并不大。更重要的秘密藏在它形似蛇的弯曲中,一道道弯儿可以最大程度分散河流对桥的冲力,因而蛇桥比普通的桥多了一层“保护力”。古人造桥的智慧可见一斑!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桥,水梁也。”“梁,水桥也。”即,在水上搭建“梁”便成了桥的建筑。

“在古代,海南人所建的桥梁,以用坚硬的木材和火山岩石为材质的最多。”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阎根齐表示,至今保存下来的蛇桥便是海南人好用火山岩石造桥的例证。宋代人李石在其《续博物志》中说:“沉香,杂木也。儋崖海道居民,桥梁皆香材。如海桂、橘柚之木沉于水,多年得之,皆为沉水香,然生采之即不香也。”沉香自古是海南岛的著名特产,儋州、崖州(今三亚市崖城镇)的居民皆以沉香搭建木桥。但因木材不易长久保存,现今已难见古代木质桥梁面貌。

悠悠古桥诉说历史

一座座古桥,不仅是有形的文物,更是凝固的历史。

海口市琼山区府城街道的洗马桥横跨美舍河。这座建成于2001年的桥梁系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护栏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无不展示着高超的现代化造桥技艺。驻足桥上,微风徐徐,流水淙淙,数百年前古人在此洗马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

万历《琼州府志》云:“洗马桥,在县西南二里,宋建。人多(在)此洗马,因名,又名驭仙。”历史上,海口府城西南近郊一带水草丰茂,古称龙潭水的美舍河自此流过。这里有充足的草和水,吸引不少牧马人将马匹带到此喂养。在美舍河上,有一座桥梁,因牧马人常到此洗马,久而久之,桥梁得名“洗马桥”。如今,后人重建的洗马桥,桥梁虽早已不见原貌,但桥梁之名被沿用了下来。而跨越这一桥梁的道路,被称为“洗马桥路”。

阎根齐介绍,明清以来的海南地方志中多单设“桥梁”一节,记录城中和城郊的桥名,这些桥名丰富多彩,有些桥梁还有诗歌宣扬,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

正德《琼台志》卷十二有《桥梁》一节记录了98座桥,其中琼山28座桥、澄迈9座桥、崖州的12座桥等。“近一百座桥,是目前为止海南最早有记录的古桥,虽然其中大部分如今已不存在,但是,它们成为我们了解海南古桥历史文化的窗口。”阎根齐说。

据介绍,以上近百座桥,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类型的名字:与周边环境有关,如海口的河口桥(与位于河口有关,元建);与河水声音有关的,如澄迈的响水桥;与建桥人的姓名有关,如海口的杜村桥(旁有石刻,宋淳熙间杜公立);与桥周边发生重大事件有关,如海口的烈楼桥、儋州的洗兵桥(均与当年的军事活动有关);与吉祥如意或太平通达有关,如临高的太平桥;与感恩有关,如儋州的迎恩桥等。

“冬藏春出”的蛇桥也蕴藏着一段美好的历史。遥想五百多年前的明代,为了方便村民过河去田洋劳作,自京城返乡的丘濬发动抱元图(现在龙塘附近) 的村民修建蛇桥(又名“国仓村石桥”“美味桥”)。他们抬高美味河水,疏通三十六曲溪的河道,把河底多年沉积的淤泥挖出来,肥沃两岸土地,又在美隆村挖深池塘,在水中立石柱、刻水位警戒线,涝时储水,旱时灌溉,把三十六曲溪流域改造成连片的万亩良田,成为当时琼北最大粮仓。

古今交融焕发生机

与古时桥梁主要起到“联通”作用不同,如今的古桥更多发展为承载历史文化底蕴的文物。个别古桥则发展为旅游打卡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来到澄迈县老城镇,探访历史古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里桥(又名“广德桥”)是不可错过的一站。穿过老城街道,一座由花岗岩青石垒砌而成的古色古香的四孔石拱桥闯入怀中。这座古桥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仍静静横卧在澄江(旧时称“内滩”或“内水帘”)之上,它仿佛一位慈祥的老者,默默诉说着过往的沧桑岁月。

里桥。澄迈县旅文局供图

关于里桥的历史,有多种记载。

正德《琼台志》记载:里桥在县南门外,元建砌,景泰年间(1450年—1457年)知县余常重修。

光绪《澄迈县志》则记载:里桥,在通潮门外塔边,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知县唐启宾创建,石砌五墩,设五梁,高丈余,长二丈余。嗣后历历补砌,依然如故。

有人认为,苏东坡北归时所赋《澄迈驿通潮阁》中“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中的“长桥”是里桥的前身,宋时为木桥。

里桥究竟建于何时?它与东坡究竟是否有过交集?虽然真相仍待考察论证,但是一段段记载、一个个传说却为里桥增加了更深厚的历史底蕴。

历经琼北大地震,里桥屹立不倒,却也在凄风苦雨中不断残败。崇祯间崩塌,清代又历经修复。现存里桥仅有桥身本体(即桥墩和桥洞),而无引桥和栏板及桥面石,故为“残桥”。

半座残桥道古今!里桥旁边的一块石碑显示,该桥已于2009年被列入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现存的国仓村石桥(“蛇桥”)亦已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初春到初夏,当该桥露出水面,便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大家既可在桥上踏青观景,亦可跨越500年的时空,追寻丘濬兴修水利“为民廉政”的过往。

从水利工程,变为景观、文物,既有自然之美,亦有历史人文之韵,呈现古今交融的独特魅力。这,就是蛇桥历经岁月流变展现的新韵味,也是海南现存古桥的共同之变……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