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
发布时间:2024-12-11 21:19 浏览量:5
泗县曲艺大赛、萧县伏羊美食节、砀山梨花节……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从宿州市博物馆、隋唐大运河遗址公园到萧县皇藏峪到灵璧奇石文化园、砀山百万亩连片酥梨果园、泗县石龙湖湿地公园,来到宿州,游客不仅可以品尝符离集烧鸡、栏杆牛肉、sa汤等美食,更可以在移步换景中触摸历史的留存与脉动,感悟苏轼笔下“此去淮南第一州”的宿州深情歌咏。
近年来,地处皖北的宿州积极整合文旅资源,围绕历史文化、运河遗迹、民俗体验、湿地休闲等,着力构建“一带一廊三圈”总体发展格局,立足全域旅游导向,挖潜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让市民和游客在此可赏“非遗之美”、品“非遗之味”、享“非遗之乐”,绘就出一幅幅文化强市的“新画卷”。
多彩非遗 尽显宿州魅力
一座城有一座城的独特气质。宿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大泽乡涉故台留下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到隋唐大运河孕育了丰富灿烂的运河文化,再到如今的“世界梨都”“中国云都”,宿州不断在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刷新城市“新名片”。近日,在隋唐大运河泗县段,运河水面碧波荡漾,两岸杨柳风姿挺拔,三三两两的居民悠闲拍照散步,一片盎然模样,千年大运河正成为古今辉映的人文画廊、蓝绿交织的生态画廊。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全长28公里,其中5.8公里是唯一一段“活态遗址”,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今年是申遗成功十周年。在这条象征着中国农业文明鼎盛时期的“运河带”上,也衍生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县药物布鞋制作技艺便是其中一种。在泗县旅游景区、公园、博物馆等地,处处可见宣传药物布鞋制作技艺的雕塑模型,在旅游景点、各大商场还设置专门柜台,展示和销售泗县药物布鞋。泗县药物布鞋是在传统纳底布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集穿鞋与治病(足疗)于一体,其作用原理是一种足部疗法。“就是在鞋内施放中药,人们通过穿鞋,把药敷在脚上,通过行走、运动、劳作等活动,脚底得到适当按摩,药的气味、性能经皮肤毛孔和穴位吸收,经络的疏导,对人体的内部和外部必然产生一定的疗效,从而达到有病治病、无病预防的效果。”泗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泗县药物布鞋年产量最多时达120万双,热销于北京、江苏、浙江等20余个省、市及法国、比利时、俄罗斯等国家。2010年,泗县药物布鞋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推动泗县药物布鞋制作技艺传承发展上,泗县人民政府出台《泗县支持药物布鞋产业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泗县天和鞋服有限公司借助“非遗+扶贫”的东风,在泗县农村地区,将纳底工序外包,前后共培训了1000多名学徒,让药物布鞋制作技艺得以继承发展。除了泗县草药布鞋,沿着大运河,还有泗县泗州戏、萧县梆子戏、灵璧皮影戏、砀山唢呐等一批“非遗之声”,以及符离集烧鸡、砀山梨膏糖、灵璧奇石等一批可赏、可玩、可尝的“非遗之作”。宿州市砀山酥梨栽培历史已有2500多年,熬制梨膏糖的历史由来已久。砀山梨膏是用新鲜砀山梨经清洗、去皮、去核、软化等处理后榨汁,将梨汁与多种祛痰中药经加热浓缩而成,具有润肺止咳、生津利咽、营养丰富的保健作用。如今,砀山梨膏糖技艺传承人不仅创立了梨膏品牌,并成功为梨膏制作工艺申请了发明专利。悠悠运河情,千年非遗美。在宿州市各方保护和发展下,丰富多彩的宿州非遗在传承与保护中历久弥新,在发扬中绽放劳动人民的智慧之光。这些带有宿州风味的非遗产品被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熟知,其非遗产品中的“烟火气”也让宿州这个城市持续“圈粉”。点亮非遗 唱响“皖美声音”
运河文明间,多彩的戏曲文化包容相生。泗州戏、灵璧磬石琴、灵璧波林喇叭、砀山四平调、梆子戏、皮影戏、坠子戏、花鼓戏等声声入耳,传唱千年。可以说“安徽有戏,皖北更甚”。山川灵秀,有石如璧。宿州市灵璧县,以山石之奇,名贯古今内外,所产灵璧石,名列四大观赏石之一。而其中的灵璧磬石,更脱胎出自然的神奇音律。编磬是一种古老而优雅的打击乐器。随着时间的流逝,编磬受限于庞大的体积,不易移动,多用于大型庆典活动,难以流行开来。灵璧的手工匠人们,以编磬为原型,精心雕琢,循音律高低放置磬石,创造出磬石琴。“这些石质的音符脱胎于礼乐,又深得其精华。”据磬石琴演奏技艺的传承人杨慧敏介绍,磬石琴在演奏者的敲击下,交织成富有层次与节奏的旋律,如山间清泉,清澈玲珑,使听者感受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在皖北大地上,久久回荡着灵璧菠林喇叭传唱百年的盛名。周本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灵璧菠林喇叭国家级传承人,周本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灵璧菠林喇叭省级传承人,兄弟二人系灵璧县尹集镇菠林村人,自幼随父学艺,是“周家班”第五代传承人,也是“周家班国际巡演团”主奏乐师、灵璧菠林喇叭标志性人物。多年来,兄弟二人齐心带领“周家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用一脉风骨传承守护着中国传统民间吹打艺术,先后获得“中国传承系先锋音乐人”“中华国乐文化传承杰出贡献人物”“宿州好人”等荣誉。这几年,“周家班”收获的肯定越来越多,特别是去国外演出时,很多观众对他们的音乐表示喜爱和赞扬,这也坚定了周本祥、周本鸣要把菠林喇叭推向世界的决心。“世界需要聆听中国音乐,需要听到我们灵魂深处最真实的声音。我们将继续坚持初心与梦想,倾注尽可能多的精力与心血,致力做好菠林喇叭的传承发展,让这一古老艺术旋律响彻大千世界。”周本祥、周本鸣说。下料、取中、钻孔、开膛……在宿城东关的埇桥唢呐非遗传承基地里,省级非遗传承人胡纪红手拿一块黑檀木,一丝不苟地进行着唢呐制作工序。在他身旁,省级非遗传承人姬新民正在打磨一把唢呐杆。一起制作优质唢呐,早已成为师徒俩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传唱千年非遗曲,讲好宿州非遗故事。近年来,为了让更多人民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宿州非遗文化,宿州市文旅局在宿州市广播电视台录制《点亮非遗》专题栏目;在数字电视开辟文旅专区上线非遗专题视频12个;整理出版《宿州非遗集萃》《宿州文旅大观》等非遗读物。同时组织非遗“五进”等活动22场,累计观众约5万人次,初步形成泗县曲艺大赛、萧县伏羊美食节、砀山梨花节等10个亮点宣传品牌。并成功承办2021年、2023年两届中国(宿州)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展,2024年安徽省非遗表演类项目展演等国家级、省级非遗主题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延续传承的生动见证。做好非遗保护及传承工作,在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宿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守望非遗 绘就强市“画卷”
一道美食,就能代表一座城。不久前,在2024年安徽(宿州)食品产业链供需对接会上,宿州市符离集刘老二烧鸡有限公司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宿州分公司签约了数字化车间建设项目,用于对烧鸡产业的扩大。
“符离集烧鸡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鸡’之一,因产自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而得名。”据该企业负责人介绍,符离集烧鸡至今已有2000余年制作工艺传承。从朝中贡品到省级非遗,从入选“中国名菜谱”到斩获“中国驰名商标”,再到被授予“中国烧鸡之乡”称号,符离集烧鸡以其卓越的品质、独特的口感,焕发着依然如故的魅力,成为国内外认识宿州的一个特殊符号。近年来,宿州市抓住非遗“鸡”遇,做大做强烧鸡产业,擦亮“符离集烧鸡”金字招牌,让“一只烧鸡”育出20亿元产业链。如今,走在埇桥符离镇的大街上,随处可见一家家烧鸡店铺,像“刘老二”“徽香源”等一批符离集烧鸡名优商标不断涌现,徽香源食品有限公司、符离集刘老二烧鸡有限公司也被推荐获评“省级非遗工坊”。戏曲、音乐、美术、手工艺……宿州市非遗资源丰富,种类多样。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现高质量传承与发展,宿州市加强非遗传承基地建设,获批省级非遗传习基地2处(宿州市演艺集团、砀山县演艺有限公司);认定市级非遗传习基地6处、县区级10余处,为非遗宣传展示、培训交流、传承技艺等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建成市级非遗场馆2处(大运河民间艺术馆、宿州市非遗馆),通过实物、图片、视频、影像等形式,全方位展示宿州非遗种类、重点项目、保护成果。近年来,宿州市文旅局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自2005年至今,已开展了两次非遗田野调查工作,并整理出版了《宿州印记》田野调查系列丛书。同时运用数字化技术对代表性非遗项目的内容与表现形式等进行全面、系统采录。目前,已实现对130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图文信息全覆盖。近年来,争取国家级非遗项目补助资金2000多万元,获拨省级资金600多万元、市级配套资金约500万元,广泛用于非遗资料采集及数据库建设、非遗场馆展陈提升、传承人技艺传承培训、非遗进校园进景区等活动,推动该市非遗保护工作持续推进、全面开花。目前,宿州市已建立覆盖国家、省、市、县(区)四级非遗名录体系,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9项、省级30项、市级91项、县区级500多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7人、省级64人,认定市级非遗传承人170人、县区级约600人,各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均居全省前列。设计的“寻味宿州”非遗之旅入选2022年“安徽非遗主题旅游十大精品线路”;结合白居易、闵子骞、钟馗等非遗人物形象,开发了宿州文旅手提袋、明信片、U盘等众多非遗主题文创产品,其中,宿州文旅有声明信片累计收听量近200万人次;培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南翔云集文化街区获评“省级旅游商品特色街区”“省十佳夜游街区”,宿马园区衢坊民俗街、砀山古城、萧县龙河艺术空间等非遗旅游体验街区,形成“吃、喝、赏、玩”四大特色非遗旅游系列。非遗传承与保护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下一步,宿州市将持续坚持创新赋能,打造一批以宿州非遗为底色,辨识度高、标识性强的宿州非遗文化与艺术品牌,让非遗产品更好地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赵雪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