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的萌芽、形成与传承(三)
发布时间:2024-12-04 17:41 浏览量:9
这一时期是中医学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一是整理已有的医学成就和临证经验,编撰了门类繁多的医学全书、类书、丛书及经典医籍的注释等;二是在医学理论和方法上出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和发明。
一、明代(1368年~1644年)
李时珍
明代医学发展的特点:官方尊崇儒学,倡导孝悌,医学被视为履行孝悌的重要手段。“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这样的环境中,科举失意的知识分子,涌入医学领域乃必然之势。大批知识分子由儒入医,改善了医生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改变了宋时攻外科者“多是庸俗不通文理之人”的状况,使医生的社会地位相应提高。
明朝医药学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创新。吴有性的《温疫论》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其中两颗璀璨的明珠。
吴有性
《瘟疫论》:吴有性,生活时期,由于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疫病连年猖獗流行。吴有性目睹当时疫病流行、死亡枕籍的惨状,世医以伤寒法治之不效,深感守古法不合今病,于1642年编著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论述急性传染病的专著——《瘟疫论》,给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以很大的影响,对传染病理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世界上首次对药用植物进行了科学分类,创新发展了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是一部药物学和博物学巨著。
人痘接种术:吴有性发展了戾气说,已接触到每种传染病有其特殊致病因子这一实质问题。对天花的认识和人痘接种术的发展,是明代医学的突出创新,人痘接种术起于何时,尚无定论。它在明代得到普遍应用,是公认的。人痘接种术是震动世界医学史的大事,它启迪琴纳而发明牛痘接种术,开辟了免疫学的新纪元。
张景岳
方剂学的成就:随着药物学的进展,明代方剂学也有巨大进展。一方面,大量方剂书,尤其是巨型方剂著作的出版,另一方面,对理、法、方、药的研究也更为重视。
1、 医方巨著《普济方》:《普济方》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也是明代最大的方书。它搜罗极广,篇幅很大,几乎收录了十五世纪以前所有保存下来的方书内容,并兼及传闻、小说、道藏、佛书内的相关内容,还收入大量的时方,可谓集十五世纪以前方书之大成。
2、推求古义的《医方考》:吴昆的《医方考》,撰于万历年间。作者15岁学医,行医后深感业医者知识贫乏,必须对医者的素质进行提高。他从历代方书中选出常用方剂700余首,编成本书,共6卷。按病症分为中风、伤寒、感冒、暑湿等72门,每门下列一证,先论病因,次列诸家治疗方法,再汇集名方。
3、张景岳对方剂学的贡献:《景岳全书》中的“八略”和“八阵”实为讲述方剂学的内容。他把治病立法比作战略战术。故称治则治法为“八略”;把立方选药比作布兵排阵,将方药主治的论述称“八阵”。八阵又分为古方八阵与新法八阵。他根据个人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议论,有不少创见。
4、追源溯沉的《祖剂》:施沛辑明代以前著名方剂800余首,成《祖剂》一书,共4卷,收主方70首。该书以《素问》、《灵枢》及伊尹汤液之方为宗,以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方为祖。选《和剂局方》及宋、元、明诸家流传方以归类叙述。
“温补派”:张景岳(1563年-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因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浙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二、清朝(公元1644-1911年)
清代政府组织编写的《医宗金鉴》《四库全书·子部》等综合性医学著作,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尤其是清·陈梦雷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对中医历代的论述举其要者,按书目罗列,条理清晰,为后世学习中医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叶天士
而清朝中叶取消太医院中的针灸科,对中医药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1、温病学
明朝吴有性的《温疫论》是温病学的重要里程,之后其他医家对温病学体系继续进行临床实践及理论探讨。清朝温病学说有更进一步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立专题。这个时期的重要人物及著作有,叶天士与《温热论》、薛雪与《湿热条辨》、吴瑭与《温病条辨》。
清·叶天士的《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理论的辨证纲领,提出了温病和时疫的防治原则及方法,形成了中医药防治瘟疫(传染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清·薛雪著《湿热病篇》,提出“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的独到见解。
清·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了三焦辨证,并发展了三焦湿热病机和临床湿温病辨证规律。
王孟英
清·王孟英著《温热经纬》等,系统地总结了明、清时期有关外感传染性热病的发病规律,突破了“温病不越伤寒”的传统观念,创立了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核心的温热病辨证论治法则,从而使温热病学在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2、人体解剖学
中医有关人体解剖学的知识,在《黄帝内经》中已有不少记载。但一直发展缓慢,部分原因归咎于中医外科手术没有受到重视。
王清任
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注重实证研究,纠正了古医籍中某些解剖知识的错误,并发展了瘀血理论及血瘀病证的治疗方法。上述医家为中医学理论特别是藏象学说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对临床各科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中药房
在19世纪,植物药治疗是中医学的基本,而在此时,中药房开始创办。当时最闻名的中药堂是同仁堂,位于首都北京,专门为皇宫供应药物。
4、大量医学书籍的编著及整理
清代初期的皇帝鼓励学术生活,并时常资助大型文献的编纂,因此当时有大量全书、类书及丛书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