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金刚“闪现”校园?深圳这个“小花生”成长基地火了!
发布时间:2024-11-30 13:13 浏览量:11
“早上好,欢迎‘小花生’来到新校园……”
9月2日是开学日
也是深圳市龙华区华盛学校
启用新校园的第一天
一大早,“大黄蜂”和“擎天柱”两个机器人就带着满满的科技感“闪现”华盛学校开学仪式。别看它们体型高大、外表炫酷,但与“小花生”互动时一秒变萌。刚迈入校园,孩子们就争先恐后地和它们拍起了合照!
为什么华盛学校会邀请
这两位“特殊嘉宾”打造开学仪式感?
“小花生”们又是谁?
这所学校还藏着什么特色与惊喜?
让我们一起走进
深圳市龙华区华盛学校
从一粒花生种子的故事说起
深圳市龙华区华盛学校(以下简称“华盛学校”)位于龙华区大浪街道英爱路2号,占地面积约2.0万㎡,总投资约4.2亿元,是龙华区“十四五”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华盛学校致力打造一所“链接过去、面向未来、具有科创特色的未来学校”,基于儿童视角和课程需求打造智能与无边界学习空间,着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选择和成长锻炼平台。
● 办学理念 “创+”
● 核心表达 让孩子创造着长大
● 学校校训 守正出新,创领未来
● 育人目标 培养具有跨界思维、协作能力、创新品质的未来英才
一阵风吹来
一粒花生种子经过一路颠簸
选择在华盛学校落地
这便是“小花生”通往未来的起点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
从生根萌芽到开花结果
这颗种子将开启怎样的奇幻之旅?
01
种·“链接过去”融入成长基因
作为新学校的创办者,校长苏干浩等人在华盛学校创立之初便希望将其打造成一所以科创为鲜明特色的未来学校,“让孩子创造着长大”。在华盛学校看来,“面向未来”就必然要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链接过去”的种子。
一颗种子
泱泱大国,千年文明,中华文化自信的底气不仅来自现实的灿烂,更有赖于传统的积淀。从气势恢宏的北京故宫,到神秘的敦煌莫高窟,再到精致小巧的苏州园林……每一处宫殿、园林、宗庙、宝塔都见证着华夏文明流转千年的坚韧。古建筑多样的艺术形式背后,凝聚着精妙绝伦的中华传统文化。
种植与收获
在华盛学校的古建筑馆,丰富的古建筑构件和模型被收藏进其中,多媒体展示和互动体验能让“小花生”更直观地了解古建筑的历史、构造和文化内涵,从“链接过去”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神养分。古建筑背后凝聚的历史、美术、书法、文学等元素,也在潜移默化中为“小花生”打开眼界、对话古今开启了一扇大门。
受形状多样、组合自由的乐高积木的启发,华盛学校基于孩子的需求与兴趣点,又把古建筑与文化课程“玩出了新高度”。
学校开展“未来城市家园”项目式学习课程,让“小花生”自由发挥想象,构筑自己心中的未来城市家园。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小花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了解不同城市间的特色、建筑风格、交通工具等,通过绘画和手工等方式小组内共同规划、设计和制作出未来城市家园的模型。当“梦幻城堡”“欢乐之城”“阳光小镇”等一件件作品跃然眼前,“小花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以尽情展现。
02
育·打造有温度、有爱的成长乐园
踏过儿童友好斑马线,“小花生”们秩序井然地排队等候红灯,路旁还设有彩色人行道、迷你版“华盛”公交站、充满童趣的交通提示语……这可不是现实生活中险象环生的交通路口,而是华盛学校基于“一米高度”打造的儿童模拟街区。
提及设计初衷,校长苏干浩向我们介绍道,儿童友好空间的打造不仅是满足“小花生”对知识的好奇和向往,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打造一个温暖、有爱的成长乐园。而像这样“可看可感”的儿童友好细节,华盛学校还有许多,每一处都体现了学校管理者对儿童行为习惯的用心思考。
“低一点”“蹲下来”“一起玩”
走进华盛的教学楼,扑面而来的是大面积黄色、白色,营造的温馨氛围尽在不言中;一米多高的洗手池、书架,悄然凝聚起对儿童的友好与舒适;教学楼、班级里、成长手册……随处洒落着花生卡通元素,陪伴着“小花生”一路成长;为了增加校园环境的亲切感,华盛在很多“小花生”的“出没地”搭建起木质台阶,既能当作座位,也可以随时成为表演的舞台;发现孩子“爱钻洞”的天性,那就索性在图书馆为“小花生”建起一座座“树洞”,让他们除了在这里看书、学习,还能和小伙伴分享悄悄话……
华盛学校通过一个个“低一点”“蹲下来”“一起玩”的生动实景,实现了“小花生”与“园丁”的“双向奔赴”,这也与龙华区倡导的儿童友好理念不谋而合。作为全市唯一的广东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示范区,龙华区始终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与治理等点点滴滴,实现对儿童友好城区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升级。
用心耕耘、耐心浇灌、真心守护
一个适宜孩子成长的儿童友好环境,也离不开“园丁们”对1700个左右“小花生”的用心耕耘、耐心浇灌和真心守护。
“零零后”葛凯旋是华盛学校一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有一天班上成绩优异的班长突然跟她提出“想辞职”。原来,小班长是觉得管理班上同学“很累”,当班长也会分散自己在学习上的注意力。了解清楚缘由后,葛凯旋给班长写了一封信,在信中鼓励她“你很优秀”“要继续加油”。葛凯旋还用手机将孩子收到信的一刻记录了下来,刚睡醒的她虽然表情“懵懵的”,但是在老师的鼓励下,她眼里的光又回来了,下定决心继续做班长。小小的鼓励,却能为“小花生”注入勇气与信心,葛凯旋觉得这样的育人过程很幸福。
而像这样的鼓励,也同样在葛凯旋的身上发生过。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葛凯旋在入职之初曾遇到一些专业成长方面的困难和挑战。而在华盛的教师大家庭中,遇到问题向严芬等“老教师”及时请教,有心事和同龄的年轻同事诉说,也帮助葛凯旋很快走出教师的“新手适应期”,实现了教学本领的迅速成长,受到班上孩子们的喜爱。学校氛围“非常正能量”,孩子们也会经常塞给我小纸条,他们“特别可爱”,葛凯旋笑着说。七年级英语教师兼年级长黄婷婷也有着和葛凯旋类似的感受,身为“95后”的她入职华盛学校已有3年时间,提及自身成长,黄婷婷提到了“不浮躁”“不敷衍”“不功利”几个关键词,希望自己在育人之路上坚定前行、“不止步”。
03
繁·“创+”唤醒创造多巴胺
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面对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发展生态,真正的高质量教育从何而来?华盛学校对此有着更加清醒的思考。
校长苏干浩认为,从“知识核心时代”到“核心素养时代”转变,要让孩子面向未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重中之重。那么,怎样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又该如何在“链接过去”与“面向未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华盛学校给出的答案是“创+”教育理念,“让孩子创造着长大”。
让孩子创造着长大!
如何“让孩子创造着长大”?华盛学校以“创+”教育理念为引领,用科技赋能教育,用创造点燃教育,从空间、课程、课堂、管理与评价等五个方面展开探索。
走进华盛学校的人工智能学习中心,就像进入了一个智能“空间舱”,智慧黑板和AI创新教育教具也让“创+”含量持续提升。在这里,孩子们学习了一节以《慧眼识物:送餐机器人创作与编程探索》为主题的人工智能课,亲身参与到送餐机器人的创作与编程中。课上,“小花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机器人移动路径,调试点餐送餐代码等,实现了送餐机器人的精准定位与智能导航,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与快乐。而这样的一堂课,只是华盛学校“创+”课程体系其中的一个缩影。
从“创+”教育理念延伸,华盛学校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构建包括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探究课程在内的“创+”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孩子的跨界思维、协作能力和创新品质。如此一来,“小花生”们便不是长大了再创造,而是创造着长大。
在“创+”课程体系下,“基础课程”为“小花生”筑牢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根基;“拓展课程”结合孩子学习需求开发“奥数编程”“3D打印”“智慧农业”等多元化课程扬个性所长,致力于满足“小花生”动手实践和游戏兴趣;进一步越阶的“探究课程”则指向“小花生”解决问题、合作探究、创作实践等更高级的核心能力。
创造多巴胺遍布校园
课堂之外,华盛学校更着力打破传统教育的空间界限,将校园精心打造成一个让学习能够随时随地发生的“无边界”教育空间,为每个“小花生”提供广阔的成长平台。
学校通过AI科技长廊,围绕师生的发展需求,将人工智能中心、艺术教育中心、传统建筑博览中心等N个中心串联融合,构建“1廊+N中心”的智慧型教育生态,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小花生”收获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让创造的多巴胺在这片成长的沃土上遍地开花、枝繁叶茂。
润物有意,滋养无声。在华盛这片充满创造的沃土上,经过一番耕种、培育与成长,“小花生”已经不再是最初那粒花生种子,而是成为具有“跨界思维、协作能力、创新品质”的未来少年。如何“让孩子创造着长大”?华盛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所学校也将带着此问,在“创+”育人之路上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