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转人工” 成为一个问题 刘海明:少点智能崇拜,避免商业领域“机僚主义”惹祸

发布时间:2024-11-27 15:55  浏览量:11

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王彬 金卓帆

【编者按】

从新闻到见解,字里行间读懂社会万象。

有思想有观点,智慧碰撞把握时代脉搏。

让我们一起《读端》,一起“潮”。

本期嘉宾是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明。

(视频由AI共同创作)

从网购平台到快递公司,从银行金融到旅游出行……在AI技术井喷的当下,AI客服已全方位嵌入各行各业。然而,不少消费者发现,AI客服经常听不懂自己的诉求,回答驴唇不对马嘴,而转人工流程复杂、困难重重。折腾半天,问题依然解决不了。

随之而来的是各类消费投诉。2024年第三季度,浙江全省消保委组织共受理涉及客服相关消费投诉3480件,占所有消费投诉的12.4%。

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客户服务业,本该让行业更高效可靠,可如今AI客服却给不少消费者带来了困扰,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商家是否有义务提供人工客服服务?平台该不该设置快速联系人工客服的通道?

潮声丨AI客服“已读乱回”,“转人工”为何这么难?

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明:

AI客服“转人工”难,“机僚主义”惹的祸

官僚主义的流弊,实属社会治理的疑难杂症。古今中外的各路“医家”,开出的“药方”不计其数,“疗效”并不理想。人工“官僚主义”的病症尚未消除,商业领域“机僚主义”已经粉墨登场。

AI客服未老先衰,喜欢跟用户装聋作哑“打岔”。当用户提出“转人工”服务,AI客服开始玩“捉迷藏”游戏,这样的智能客服交流之难,是官僚主义在商业领域的延伸,是人机关系异化造成的“机僚主义”。

商业逻辑强调用户本位,用户的需求就是行动的指南。客服电话是连接商家和用户的桥梁,客服就是守护“桥梁”的卫士,负责传达用户反馈的意见。商业客服引入AI,目的在于解放客服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与用户沟通的效率。如果商家仅仅把引入AI客服当作减员增效的手段,自己降低了用工成本,隔断与用户的联系,增添了用户的烦恼。这样的“机器本位”服务理念,滋生的是商业领域的“机僚主义”。

相信体验过“机僚主义”苦头的用户,绝不限于这则新闻中的被采访对象。减少“转人工”难的“机僚主义”现象,不在于更新“听得懂人话”“能讲人话”的AI客服上岗,而是减少机器值班岗位,让更多的人工客服工作人员重返一线。

少点智能崇拜,避免商业领域的“机僚主义”惹祸,应是AI时代的商业精神。

“转载请注明出处”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