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忽略这些: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备考建议

发布时间:2024-11-21 18:07  浏览量:15

#寒假AI学季#

文言文在中考语文中具有一定的难度与重要性,有效的备考策略能够帮助同学们提升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能力,在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以下是一些针对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的备考建议。

一、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1. 字词积累:对常见实词、虚词进行系统梳理。实词要关注古今异义,如“交通”古为“交错相通”,今为“运输事业”;一词多义,像“绝”有“断绝”“极点”“停止”等多种意思;词类活用,例如“名词作状语”“动词使动用法”等。虚词重点掌握“之”“而”“以”“于”“其”等的不同用法,可通过制作字词卡片,一面写字词,一面写释义与例句,随时复习巩固。

• 例题:“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中的“妻子”属于古今异义词,在文中的意思是“妻子和儿女”,不能按照现代意义理解为仅指“男子的配偶”。“斗折蛇行”(《小石潭记》)里的“斗”和“蛇”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解释为“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通过这类典型例句,可以加深对实词特殊用法的记忆。

2. 句式理解:熟悉各类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者,……也”“乃”“则”表判断)、省略句(省略主语、宾语、介词等)、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借助课本中的文言文篇目,分析特殊句式的结构与翻译方法,进行针对性练习,加深理解与记忆。

• 例题:“何陋之有”(《陋室铭》)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陋”,应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是主谓倒装句,正确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即“你太不聪明了”。理解并掌握这些特殊句式的变换规则,能帮助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

二、重视课本文言文学习

1. 精读背诵:课本中的文言文是基础与重点。要做到精读,逐字逐句理解文意,分析文章结构、写作手法、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对于经典篇目,务必熟练背诵,在背诵过程中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韵律与表达习惯,积累语感。

• 例题:在学习《岳阳楼记》时,通过精读可分析出文章采用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文中描绘了岳阳楼在不同天气下的景色,如“淫雨霏霏”时的凄凉景象和“春和景明”时的明媚风光,进而引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背诵这篇文章,能让我们熟悉范仲淹的行文风格,积累如“气象万千”“心旷神怡”等经典词汇和优美语句。

2. 知识迁移:中考文言文阅读常涉及课内外知识的迁移运用。在学习课本文言文时,注重归纳总结知识点与考点,如字词用法、句式特点、文学常识等。通过练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学会将课本所学知识应用到课外文言文的理解中,举一反三。

• 例题:课本中《邹忌讽齐王纳谏》学习了邹忌以自身经历类比国家大事来讽谏齐王的手法,以及“之”字在“吾妻之美我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等不同语境的用法。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中遇到类似以小见大的劝谏文章或“之”字用法时,就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比如在阅读一篇臣子劝谏君主的文言短文时,能识别出其中的类比手法,并准确理解文中虚词“之”的含义与作用。

三、多读多练课外文言文

1. 拓展阅读量: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广泛阅读课外文言文。可以选择《世说新语》《论语》《孟子》等经典古籍中的篇章,以及一些与课本难度相当、篇幅适中的课外文言文读物。阅读时,先尝试自行理解文意,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与句子,再对照译文与注释进行分析,不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 例题:阅读《世说新语》中的“管宁割席”故事,文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在阅读时可先自行思考“捉”字在此处的意思,可能会联想到“捕捉”,但结合语境应是“拾起”的意思。通过这样的自我思考与对照学习,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用词的灵活性和对语境的依赖性。

2. 模拟练习:定期进行课外文言文模拟练习,按照中考题型与要求进行训练。完成练习后,认真分析错题,总结错误原因,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通过大量练习,熟悉中考文言文命题规律与解题思路,提高答题速度与准确率。

• 例题:一道课外文言文阅读题中问某句话的翻译,若考生翻译错误,要分析是字词理解有误,还是特殊句式处理不当。如翻译“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若错译为“这确实是危险灭亡的时候”,就是没有准确理解“秋”在此处为“时候”的意思,通过分析错题,可加强对这类古今异义词的复习。

四、培养文言文翻译技巧

1. 逐字翻译与调整语序:翻译文言文句子时,先逐字翻译,将每个字词的基本意思翻译出来,然后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调整语序。对于特殊句式,要按照相应的翻译方法进行处理,如宾语前置句要将宾语还原到正常位置,状语后置句要将状语提前翻译。

• 例题:“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逐字翻译为“恰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耽误期限。耽误期限,按照法律都要斩首”。其中没有特殊句式需要调整语序,但像“法皆斩”省略了“按照”这一介词,翻译时需补充完整,以符合现代文表达。

2. 结合语境确定词义:文言文中字词的含义往往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在翻译时,不能孤立地看待字词,要充分考虑语境因素,选择最恰当的释义。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结合语境应翻译为“驻军、驻扎”。

• 例题:“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这里的“等”字,若单独理解可能是“等待”或“等同”,但结合上下文语境“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可知此处“等”应是“同样”的意思。

五、提升文言文理解能力

1. 分析文章结构与思路:在阅读文言文时,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确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系。通过分析结构与思路,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与作者意图。

• 例题:《出师表》开篇分析了天下形势,指出“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强调当前局势危急;中间部分详细叙述了自己追随先帝的经历以及对后主的殷切期望,如举荐贤才等;结尾表达了自己“兴复汉室”的决心和对后主的忠诚。通过这样的结构分析,能深刻理解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向后主表明心迹,同时也为他出师北伐做铺垫,期望后主能在他离开后稳定朝政。

2. 关注人物形象与情感态度:对于叙事类文言文,注重分析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事件的发展过程等细节描写,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品德修养等。同时,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如对人物的赞扬、批判,对事件的感慨等,提高对文言文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

• 例题:在《曹刿论战》中,从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并能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战争取胜关键因素这一言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政治远见、深谋远虑且关心国家大事的人。而文中通过描述曹刿在战争中的指挥,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等细节,展现出他的谨慎和军事才能。作者对曹刿是持肯定和赞扬态度的,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涵与价值。

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备考需要同学们脚踏实地,从基础知识积累、课本学习、课外拓展、翻译技巧培养到理解能力提升等多方面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备考计划,并持之以恒地加以实施,相信一定能够在中考文言文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