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连载:我研究科学气功和反伪气功的那些故事(四)
发布时间:2024-11-21 05:38 浏览量:12
昨天,我详细介绍了气功名称概念定义发展变化的历史。用我认真考证的无可辩驳的确凿史实证明了气功概念定义曾经如何人为出现了重大历史失误,指出绝不可以数典忘祖,气功概念必须正本清源回归到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本源早已确定的位置上。
简言之,在中医最早最重要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早已完全清楚确定了气功的本质特征是调神入静,而不是练八百丈杆子碰不到的什么内气元气真气。换句话说,气功与中医至今说不清道不明虚无缥缈玄而又玄的气没有任何直接关系。那种气功是练气的肤浅认识是不懂气功概念失误历史的数典忘祖行为。
对气功究竟是什么的概念问题,黄帝内经在理论上根本不像介绍经络是什么那样含含糊糊,而是介绍的清清楚楚,不仅理论清楚没有模糊的空间,就是练功实践中的具体操作也体现的清清楚楚毫不含糊。
例如,众所周知的唐代著名中医大家、被古今中医界誉为“药王”的孙思邈,在其重要著作《千金要方》中,有一段很具体细致形象、没有任何特殊调身和调息要求的练功过程记载:
“闭目存思,想见空中太和元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毛际,渐渐入顶,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汩汩然,意专思存,不得外援,斯须,则自达于涌泉(脚心)”。
从这段白纸黑字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功法规定的调神入静选择的意守内容是“如紫云成盖的太和元气”,当然,这只是想象出来的而非客观存在的。功法让人想象这种云气从头一点一点渗透运行到脚的全过程以及身体会出现的一些反应。
懂得心理学的人从这段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非常具体的练功操作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围绕着自我暗示核心,聚精会神地自我想象、自我注意、自我感知的自我心理调节进入自我催眠状态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想见”的“太和元气”及其从头到脚的运行途径,也完全是以自我想象的内容进行自我暗示的结果。通过这种想象,摒除杂念,忘却烦恼,将自己带入一个令自己“意专思存,不得外援”的心旷神怡的意境中,形成一种美好的心理情绪状态,亦即气功入静状态(所谓“一念代万念)。
这段没有任何调身和调息要求的功法介绍,进一步从最具体的功法操作实践方面证实了气功的本质属性是调神入静而非练气和调息调身。而历代主要中医著作记载的气功功法实践内容,与孙思邈介绍的大同小异,反映的均以调神入静为本质特征。(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