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瀛:八十高龄举行入学典礼

发布时间:2024-07-29 17:35  浏览量:32

“冯家的顶子、夏家的银子、周家的女子。”这句谚语,至今仍在重庆市酉阳自治县桃花源街道的小坝流传。原名芦藁坝的小坝,土地平旷,人文荟萃。在清乾隆中期至民国初年的百余年间,因为那里的冯氏家族走出了十余位名闻酉州的官绅士子,故有“冯家的顶子”一说。在众多“冯家的顶子”中,冯世瀛无疑是最耀眼的那一颗。

授业:酉水传经破大荒

冯世瀛(1794—1885年),字澹如,号壶川,又号雪樵,是川(渝)东南历史上著名诗人、史学家、经学家。

冯氏先祖于明嘉靖年间入酉,定居五堆(今小河镇小河村五堆)。后裔冯凤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迁居小坝,大兴土木,修建庄园。冯家院子最辉煌时,占地近6亩。历经两百余年风雨后,现存建筑占地约1000平方米,阁楼、封火墙、门楣、照壁等依然保存完好。

冯家院子(酉阳县融媒体中心曾常供图)

道光十一年(1831年),冯世瀛乡试中举,其后多次赴京会试不第。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逢大挑,他借补四川金堂县儒学训导。金堂当地正传颂着一位姓陈名大纶字非誉的先生事迹。陈先生是雍正乙卯年拔贡,自愿放弃待选教职,返乡设馆授徒,惠泽乡里。冯世瀛听闻后十分钦佩,为之作《陈非誉先生传》:“吾儒读圣贤书,明体达用,姓名著今古。得志则敷治化于朝廷,群推良吏;不遇则广教泽于乡里,共仰纯儒。显晦虽殊,声施弗异也。”对他“立教先品行而后文艺,故其生徒有成者,登贤书,贡明经,入胶庠,即未遇者亦不失为端人正士”的教育理念,冯世瀛很是推崇。(同治《续金堂县志》)

有感于此,咸丰八年(1858年),冯世瀛告病回籍,任酉阳保甲局总办。同治至光绪年间,冯世瀛在小坝开设私塾,教授学生。远近学子均以师从冯世瀛为荣。众多弟子中,黔江人陈景星就是在他的栽培下成为鹤立鸡群的佼佼者,于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1894年考取进士,先后任山东文登、兰山、日照、滋阳知县,所著《叠岫楼诗草》名扬天下。

对于冯世瀛为地方文化教育所作的贡献,学生陈景星在老师91岁祝寿诗中写道:“元亭问字多名宿,酉水传经破大荒。兰桂满庭春正水,好风香送紫霞觞……”

保境:猫山造反己未年

“正月里来是新年,猫山造反己未年。猫山造反一年半,打死几多大官员。营盘扎在玛瑙嘴,一心想要坐秀山……”这段花灯词,讲述的是咸丰年间发生在黔川边的一场战事。(曾常《带你了解小坝冯家院子的名人轶事——冯世瀛》,以下简称“曾常《冯世瀛》”)

咸丰七年(1857年)十二月,贵州灯花教与思南致和团起义,义军人人头包白巾为标志,故称“白号”。白号军先后攻下思南、印江、务川等府县,还制定了攻占秀山、酉阳的战略目标。

因担心白号军进攻酉阳,咸丰九年(1859年)冬,知州余漋廷急令各地士绅捐资修筑关卡。冯世瀛即与监生夏生云叔侄在小河板凳岩修建南北石卡两座,后由同治年间知州张秉堃题名为“奠南关”。

冯世瀛等人捐建的奠南关遗址(酉阳县融媒体中心曾常供图)

同时,为拱卫州城,冯世瀛又带头捐资修筑水井坡(今二酉山田家盖)关卡,因官员更换和战事将息,工程半途而废。

咸丰十年(1860年),知州王鳞飞再度召集冯世瀛、周德溶等捐资续建水井坡关卡,于次年正月竣工,题名为“福星关”。福星关“南北各为墙二堵,基厚一丈四尺,收顶同高二丈二尺,共长三十丈有奇,均整块巨石为之……佥谓是关之设,实创改土以来所未有”。(冯世瀛《新修水井坡福星关记》)

由于咸丰年间酉阳周边战乱不断,冯世瀛极力维护地方安宁,甚至鼓励子侄投笔从戎,建功立业。其长子冯文愿,字石渔,咸丰二年(1852年)入屯带兵,在几次战役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军功由廪膳生保举教谕、知县、同知,赏戴蓝翎,后授花翎。冯世瀛也因此敕封修职郞、加五品衔。

修志:刊谬纠讹拭目望

早在酉阳课读应试期间,冯世瀛便和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搜辑酉州遗闻,意在增修《酉阳州志》。金堂任职期间,他又参阅大量史料,着手注旧志,撰新篇。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酉阳廪生冉崇文(字右之)借赴成都参加乡试之机,去金堂拜望姑丈冯世瀛。冯世瀛对这个晚辈青睐有加,邀其在书房彻夜长谈。冯世瀛出示了自己撰写的酉秀黔彭历代州县志正误、考异、补遗等手稿。冉崇文也把自己写的《酉述》拿给冯世瀛看。两人“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征得冯世瀛同意,冉崇文将文稿抄录了一份带回酉阳,最终撰成《酉述》三十六卷。咸丰八年(1858年),冯世瀛辞官还乡后,撰成《二酉纪闻》二十六卷,与冉崇文所撰之《酉述》各有千秋。

咸丰十年(1860年),彭水知县王鳞飞擢任酉阳知州。下车伊始,王鳞飞便向属吏询问州志之事,得知仅有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知州邵陆手创《酉阳州志》一卷,仅47页;而嘉庆年间知州章凯续修的《酉阳州志》二卷,亦语焉不详,不禁大失所望。一天,冯世瀛偕同冉崇文前往州衙拜访,王鳞飞与之谈及修志之事,冯、冉二人都表露出修志意愿,并各自说出已有的成果。王鳞飞便有了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的想法。

《酉阳直隶州总志》(酉阳县融媒体中心曾常供图)

次年八月,太平军攻陷黔江,进逼两河口(今黔江区阿蓬江镇,时属酉阳),州城告急。修志之事,就此搁浅。半年后,战事终于结束。冯世瀛、冉崇文重提修志之事,王鳞飞遂令筹集资金,召集酉阳名贤,以冯世瀛、冉崇文为总纂,酉阳进士陈继薰、蔡世佑等为监纂,设局于城北文昌宫。

同治二年(1863年)冬,《酉阳直隶州总志》修订告竣,全书共二十四卷,体例完备,记载翔实,内容丰富。冯世瀛赋诗以庆:“只恐书成急就章,搜罗典册欠周详。讥弹异日凭英俊,刊谬纠讹拭目望。”

1957年1月,民族学家潘光旦先生到酉阳考察,阅读《酉阳直隶州总志》后说:“这部州志编得很好,内容充实,又有编者自己独到的见解,可见编者下了功夫。不像别的州县,修志不动脑筋,只是照抄书……”(曾常《冯世瀛》)

著述:白首注经兼注史

清代学宫前,都建有一个半月形水池,名泮水。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年满八十的冯世瀛在时任四川乡试副考官张之洞与酉秀黔彭一州三县士子官绅见证下,举行“入学典礼”——重游泮水。这是清代科举制度中一种庆贺仪式,童生考入州、县学,谓之入学或入泮、游泮。自此时起至期满六十年时,需再行入学典礼,以作为曾考中生员(秀才)而享高寿的庆典,也称之“重宴鹿鸣”“重宴琼林”。张之洞感慨良多,写下“仙传首推周柱史;经师犹见鲁灵光”这副寿联送给冯世瀛。

作为学生,陈景星也即兴作《颂壶川夫子重游泮水四首》,诗云:“五溪文运仗公开,潞国精神老杜才。名世当今堪首屈,替人此后是谁来……”

冯世瀛的经学造诣,在酉州首屈一指,于儒林久负盛名。酉阳进士陈继薰为冯世瀛所著《畊余琐录》序云:“一日(冯世瀛先生)以《畊余琐录》数卷相示,薰伏案敬读,始而疑,继而骇,终则心悦诚服,曰有是哉。先生之学,何其博也,集诸儒之说,上下古今采其是、订其非,非胸罗万卷,讵能道其只字乎?”

冯世瀛一生著述颇丰,梓行的经学书籍有《雪樵经解》《石经考辩》《畊余琐录》《五经集解》《周易集解》《古经考辩》等。影响最大的是《雪樵经解》。该书于同治八年刊印,盛行海内,光绪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六年多次再版仍供不应求。

味无味斋原本《雪樵经解》书影(酉阳县融媒体中心曾常供图)

“北斗星不仰,东都石不刊。驰书公一笑,翻板遍长安。”当年,《雪樵经解》问世即风靡全国,陈景星用诗把洛阳纸贵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相传《雪樵经解》曾被张之洞奏呈光绪皇帝御览,皇帝钦赐“怡经堂”匾额。二十世纪20年代,《雪樵经解》被罗振玉等录入《四库未收书分类目录》,今载于《四库未收书辑刊》,是酉阳历史上唯一一部被收入“四库”字号的著作。(曾常《冯世瀛》)

刊诗:二酉英华誉三巴

“古近体皆沉博绝丽,瑰玮奇特,直欲蹙踏,鲍谢规模,唐贤殆必传之作。”酉阳知州董贻清读冯诗后,如此评价。

同治十年(1871年),《候虫吟草》刊印,共八本十六卷,收录了冯世瀛1821年至1868年的诗作2042首。记述了他由少及老山川游历,交朋结友,境遇顺逆,悲欢离合等人生经历,可视之为年谱。是目前所知酉阳历史上内容最丰富、信息量最大的一部诗集。四川威远县邹光第《候虫吟草序》云:“第就其诗观之,定当垂诸不朽已。壶川其速付梓人,无使珠光剑气,久郁而不彰也。”

藏于四川大学图书馆的诗集《候虫吟草》(酉阳县融媒体中心曾常供图)

冯世瀛另著有《蜀诗所见》《候虫吟草续集》等诗文集。《国朝全蜀诗抄》收录其诗60首,《万首清人绝句》收有其作7首。

同治十一年(1872年),年近耄耋的冯世瀛着手编辑《二酉英华》。“二酉”之名源于酉州城郊大酉洞和二酉洞,相传秦朝焚书坑儒,有儒生自咸阳负书来此地收藏,至汉代初年复现天下,举世震惊,故有“二酉藏书”之说。冯世瀛汇集明至清同治间酉秀黔彭四地乡贤及流寓文人59家,诗作2972首,编成《二酉英华》二十四卷,1876年刊印行世。

《二酉英华》书影(酉阳县融媒体中心曾常供图)

作为酉州一流诗人,冯世瀛并未把自己的诗录入《二酉英华》。长子冯文愿英年早逝,冯世瀛在收拾他的遗物时,于行箧中得残稿一卷,遂选取冯文愿诗172首编入其中,于卷首注曰:“不忍其与身俱湮,为录其可存者如干篇,附诸君子后,并籍以就正高明。舐犊之愚,因有所不避,阅者谅诸。”

2014年11月,《二酉英华》重刊,副主编、酉阳学者黎洪以诗为序:“华篇幸得壶川辑,二酉英华誉三巴。八十高龄挑灯苦,味无味斋赏琵琶……”

《二酉英华》是川东南民族地区第一部诗歌总集,问世即誉满巴渝。在酉阳文化和教育史上,冯世瀛无疑是一座令人景仰无法逾越的高峰。

光绪十一年(1885年),92岁的冯世瀛病逝,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闻讯为他撰写了一副墓联:“白首注经兼注史;青山埋骨不埋名。”

晚清酉阳文坛领袖冯世瀛,就此盖棺论定。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