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跃进通腑思想及其临床应用
发布时间:2024-10-23 09:49 浏览量:20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通过通腑调畅气机以防病治病
贾跃进通腑思想及其临床应用
□ 李珠怀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鹊景康堂中医诊所
贾跃进系山西省名中医、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其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年,学验俱丰。笔者有幸跟师学医多年,获益匪浅。贾跃进擅长用中医药和非药物疗法治疗失眠、眩晕、头痛、中风、痹病等内科杂病,以及用膏方调治各类内科疾病和亚健康状态,贾跃进临证注重“一气周流”思想,强调通腑的重要性,通过调节人体气机来升清降浊、祛邪扶正,进而实现邪去正安、气血和畅、阴阳和合、体康身健的目标。现将其通腑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整理如下。
概念解析
中医中的腑包括六腑(胃、大肠、胆、小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通腑就是通过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开窍豁痰等法来通利腑内积滞,进而恢复气机以畅通气血津液,促进脏腑协调。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通腑的思想,“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中满者泻之于内”“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等论述奠定了通腑法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自金代医家张子和明确提出“下”法以后,以“下”法为代表的狭义通腑法日趋流行,明代医家方有执在《伤寒论条辨》中说:“下,通大便也,亦谓攻里是也。”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要知攻下皆为通腑”。通腑法发展至今,理论不断完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已被广泛应用于肺系疾病、脑系疾病、肝系疾病等内科疑难杂病的治疗中。
思想总结
贾跃进倡导通腑,注重通过通腑来调畅气机以防病治病。在临床实践中,考虑到肠腑在人体生理和病理上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贾跃进更注重通肠腑,即通导大小肠,如《古今医统大全》所言:“六腑为肠胃最要,肠胃结滞,则气不流通,气不流通则逆上。”通肠腑既对应了现代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又具有易操作性和易接受性,相比其他腑器优势明显。
第一,肠腑有着独特的生理结构,易发生壅塞瘀堵。肠腑包括大小肠,由于大小肠的结构特性,相比其他脏腑而言容易发生瘀积壅堵等异常,从而出现便秘、腹泻、息肉、肠炎等各种常见病、易发病。一旦肠道有病,还会引起消化吸收障碍等系列相关症状。通过畅通腑气,可达到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泻下逐水等目的。
第二,肠腑有着完善的生态系统,紊乱时会百病丛生。张仲景很早就认识到肠腑与其他病症有密切的相关性,并通过调畅肠腑来治疗相关疾病,《伤寒杂病论》载有“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等论述。现代医学证实,肠道参与着食物的消化、营养的吸收和免疫系统的调节,被誉为“人体的第二大脑”。可以说,肠道是身体健康的主要防线,通肠腑可发挥肠道在维持身体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三,肠腑与胃生理上相连接,是脾升胃降功能的延伸。生理上,大小肠与胃相连接,《灵枢·本输》曰:“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功能上,中医认为“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小肠主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类经·藏象类》云:“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大肠主传导糟粕,是传导之官,《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肠腑承胃下降之性而推陈出新,导食浊瘀滞下行,并使邪有出路,从而胃纳脾健,水谷得以运化,气血得以调和。
第四,肠腑是气机升降的要道。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而肠腑作为气机升降的要道,是脾胃升降功能正常的前提和基础。当大肠失于传导、糟粕壅滞于肠道时,会导致胃气无法通降,脾气无法升清,气机出现停滞紊乱。通腑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这是因为现代人普遍过食肥甘厚味,缺乏锻炼,易表现为脾虚湿盛,腑气不通。通肠腑可及时排除人体废物,使“风、火、痰、瘀”等病理产物随大便祛除。通腑可促进肠胃的蠕动,加快新陈代谢,有助于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进而促进全身气机的升降流动,实现胃中浊气的下降,脾之清气的上升。正如隋代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所言:“以其胃虚,故气得上也;以其肠虚,故气得下也。气得上下,神气宣通,长生久视。”
第五,肠腑与其他脏腑相关联,共同影响人体健康。从表里关系上看,肺与大肠、心与小肠通过经脉互为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脏腑之间经脉相连、气血相通,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灵枢·本输》云:“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大肠腑气通畅,有利于肺气的肃降,当腑气不通、大便秘结时,可能会导致肺气失于宣降、传导受阻,出现胸闷、咳喘、呼吸不利等症状。小肠功能正常,泌别清浊,清者经脾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以养心脉,当小肠有热时,可循经上熏于心,使心火亢盛,出现心烦、口舌生疮等症状。现代医学发现,肺与大肠在组织来源、黏膜免疫和微生态菌群变化上都具有相关性。肺和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均来自胚胎时期的内胚层,两者通过淋巴系统发生联系,共同构成人体黏膜免疫系统,且在病理状态下,肺部菌群和肠道菌群相互影响,其数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同步性。从脏腑别通关系上,肝与大肠、脾与小肠相别通。明代李梴在《医学入门》中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内容:“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指出肝与大肠、脾与小肠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关联。清代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进一步指出:“肝与大肠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大肠传导,全赖肝疏泻之力。以理论,则为金木交合。以形论,为血能润肠,肠能导滞之故。”“脾与小肠通,脾病宜泄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为主……脾病多是小肠之火,蒸动湿气,发肿胀,作泻满,小便浑浊,故当泻小肠。”
药物运用
贾跃进通腑时,会根据病情选用通泻大便的药物,如枳实、莱菔子、大黄、芒硝、郁李仁、火麻仁等。同时,注重降中兼宣,配合使用桔梗、杏仁、紫苏等。对于虚实夹杂之证,常配伍益气健脾的党参、生白术等。临床中,贾跃进最常用枳实、炒莱菔子配伍来通腑。枳实常用10~18g,炒莱菔子常用15~20g,枳实作用于肠偏上,炒莱菔子作用于肠偏下,两者配合可调气化痰、降浊升清,共同促进肠胃排泄,对于痰、湿、食积等都有很好的疗效,相对大黄、芒硝药性平和,久用而不伤正气。
枳实,味苦、辛、酸,微寒,归脾、胃、大肠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是也。”枳实味苦,故能泄至高之气。枳实以破气消积、化痰散痞为主,既善于破气消积除胀满,又长于行气消痰通痞塞,是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痹的要药。《本草纲目》载:“枳实泻痰,能冲墙倒壁,滑窍破气之药也。”但贾跃进强调,枳实还能益气升清。《神农本草经》提到枳实能“益气轻身”,叶天士《本草经解》详述:“益气者。枳实泄滞气。而正气受益也。轻身者。邪去积消。则正气流通而身轻也。”枳实通过下气化痰,使浊气降而助脾气升清阳。
莱菔子,味辛、甘,性平,归脾、胃、肺经,能消食化积,其味辛行散,尤善行气消胀,炒后能增强降气化痰的功效,减少对胃的刺激,且质润多脂,降气开郁而不伤阴。《本草纲目》言:“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临床实践发现,炒莱菔子降气除胀之力类似枳实、厚朴,而降气通便之力则优于枳实、厚朴。
验案举隅
便秘案
田某,女,37岁,2023年12月18日初诊。主诉:间断便秘10余年。刻下:大便干、不畅、黏腻,2~3日1行。面色萎黄,晨起口苦,眠差,脱发,手脚凉,纳可,小便正常,月经量少。额头起痘,3~5天发一次。舌胖、有齿痕,脉细。
诊断:便秘(气血不足,湿阻气滞)。
处方:当归18g,白芍15g,生白术45g,茯神20g,枳实18g,厚朴18g,火麻仁30g,炒莱菔子20g,炒薏苡仁30g,川牛膝12g,炒苦杏仁10g,桃仁10g。7剂,水煎服,日1剂。
2024年1月4日二诊:药后大便明显好转,由2~3日1行变为每日1行,已不干,成形且通畅,黏腻亦好转。药后未起痘。手脚凉好转。纳可,眠可,自觉腰以下冷。舌胖、有齿痕,脉细。守上方加肉苁蓉20g。7剂,煎服法同上。
按 便秘是应用通腑法最常见的病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不更衣”“不大便”“大便难”“大便硬”“脾约”“燥屎”“阴结”“阳结”等说法,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传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味承气汤、桃核承气汤等承气类汤剂,养阴润下的麻子仁丸,理气通下的厚朴三物汤,及外用导下的蜜煎导、土瓜根、猪胆汁等治法。《圣济总录》提到:“子欲长生,腹中当清,长生不死,肠中无滓。”肠腑转输水谷及糟粕,需按时排空,不宜久留,若满而不通则生食积、痞满、便秘、咳喘等实证病变。该患者多年间断性便秘,腑气不通,已经影响到了睡眠、面色、头发,再加其经常熬夜,亏耗气血,贾跃进用当归、白芍以滋阴养血,重用生白术以健脾益气,且生白术也有润肠通便作用。再合润肠的火麻仁、杏仁、桃仁、莱菔子,润而不伐。枳实、炒莱菔子是贾跃进通腑的常用药,配合降气燥湿消积的厚朴,共同增强了通腑的功效。二诊时患者自诉效果明显,考虑其有精血亏虚、肾阳不足的情况,加补肾阳、益精血且能润肠通便的肉苁蓉,进一步扶正祛邪、补养气血、畅通腑气。
中风案
黄某,男,61岁,2022年8月1日初诊。2022年5月患者突发急性脑梗死,在某医院接受溶栓治疗,后在另一家医院接受康复治疗。主诉:中风后四肢无力2月余。刻下:四肢无力,疲乏,食欲差,睡眠可。血脂、血糖、肝肾功能正常,血压服施慧达(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后控制正常,便秘需开塞露辅助。舌胖、有裂纹,脉沉弦。近期康复锻炼后,自觉颈部发僵、头晕。目前口服阿托伐他汀、银杏酮酯滴丸等药。
诊断:中风(气虚血瘀,肝气郁滞)。
处方:黄芪45g,炒白术20g,茯苓20g,赤芍12g,天麻15g,炒桃仁10g,炒川楝子10g,桑枝30g,牛膝30g,火麻仁30g,炒枳实15g,炒莱菔子20g。7剂,水煎服,日1剂。
8月8日二诊:四肢无力改善不明显,食欲差,咽干,时鼻塞。大便2日1行,需开塞露辅助。康复训练动作用力时感觉头晕,这周血压最高达136/80mmHg。舌胖、有裂纹,脉沉弦。守上方去炒白术,加生白术60g、葛根30g。7剂,煎服法同上。
8月15日三诊:腿、手腕感觉比以前有力,但饭后和大便后感觉疲乏,能自行走300~600米,精神时好时坏,头晕减轻,鼻塞好转,咽干。血压最高达140/80mmHg。大便1~2日1行,需开塞露辅助。舌胖、有裂纹,脉沉弦。守上方加厚朴15g、石决明(先煎)30g。14剂,煎服法同上。
8月29日四诊:四肢无力明显好转,血压正常,药后每日大便,偶需开塞露辅助,时鼻塞、咽干。舌胖、有裂纹,脉沉弦。守上方加郁李仁8g。7剂,煎服法同上。
按 该患者属中风恢复期。中风属本虚标实,多发于40岁以上患者,尤以50~70岁最多。对于中风的病因,清代沈金鳌在总结历代医家经验的基础上,在《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中指出:“向来惟东垣主虚,而河间则主火,丹溪则主痰,似乎各异,不知惟虚也……亦可知曰火曰痰,总由于虚,虚固为中风之根也。”正气亏虚、气虚血瘀、痰瘀互结是中风共同的病理机制。后世医家逐渐发现肠腑与中风也有密切关系,腑气不通,会阻碍脾胃气机的升降,脾不升清,津液失于输布则凝滞为痰,胃不降浊,浊郁日久则郁而化热,进一步灼伤阴液,炼液为痰,煎血成块,致病情加重。清代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一例治疗脑充血头疼案例时提到:“盖大便不通,是以胃气不下降,而肝火之上升,冲气之上冲,又多因胃气不降而增剧。是治此证者,当以通其大便为要务,迨服药至大便自然通顺时,则病愈过半矣。”现代医家也发现脑与肠的关系密不可分,胃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有着相互联系的神经-内分泌网络,提出了“脑-肠轴”学说,应用通腑法治疗中风取得了一定疗效。贾跃进治疗中风,在固护正气的基础上,注重通腑气,重用黄芪补气升阳,以白术燥湿健脾,赤芍、桃仁、牛膝活血化瘀,枳实、炒莱菔子、火麻仁润肠通腑。二诊时,患者自述大便改善不明显,于是将生白术换为炒白术,以增强益气通肠的作用。三诊时,加厚朴强化苦降下气之力。四诊时,再加郁李仁增强润肠通便之力。服药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自诉原来手抓不住拖把,但目前已能拖完180平方米的地板,和其夫人尝试掰手腕,力量也相当。
咳嗽案
周某,女,16岁,2023年4月17日初诊。主诉:间断咳嗽半年。刻下:时咳,咽中有异物感,注意力不集中。纳可,乏力,眠可,时熬夜,时胸憋闷,手心热,面有红疹。大便干,2~3日1行,小便正常。月经量、周期正常,血块多,经期头痛。舌胖,苔黄,脉细。
诊断:咳嗽(肝郁痰热,气血不足)。
处方:柴胡10g,黄芩12g,礞石(先煎)10g,党参15g,炒枳壳10g,浙贝母10g,瓜蒌20g,川牛膝12g,川楝子10g,金银花20g,枳实15g,炒莱菔子20g。7剂,水煎服,日1剂。
5月8日二诊:偶咳,咽中有异物感,注意力不集中,纳可,偶胸胀,眠多梦。舌胖,脉细。守上方加合欢皮20g、桔梗10g。7剂,煎服法同上。
5月18日三诊:咳止,咽中异物感明显减轻,注意力不集中,口干,纳可,眠可,二便正常。舌边红,脉弦。守上方加连翘20g。7剂,煎服法同上。
按 该患者间断咳嗽达半年之久,依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发布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咳嗽时间持续8周以上,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症状,可判定为慢性咳嗽。咳嗽的病机复杂,贾跃进诊断为肝郁痰热,气血不足,但腑气不畅也是其致咳因素之一。《黄帝内经》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大肠为肺之府而主大便,邪痹于大肠,故上则为中气喘争”。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传化糟粕是胃气降浊的体现,大肠的通导有利于顺降肺胃之气。若大肠气机失于通降,进而影响肺胃气机运行,进而气郁失降而上逆为咳。治疗咳嗽时应注重通腑,肠腑通畅,肺气宣肃得调,咳嗽自然而止。正如《圣济总录》言:“若使上下升降,肺胃和平,则阴阳调顺。”贾跃进采用疏肝理气、清热化痰、排浊通腑法治疗,该患者约1个月后咳嗽得止。
哮喘案
郭某,男,53岁,2023年9月14日初诊。主诉:发作性咳嗽、哮喘20天。2023年7月底患者因突发呼吸困难入住医院,诊断为冠心病,治疗好转出院后出现哮喘,被省人民医院诊断为哮喘,吸入沙丁胺醇治疗效欠佳。刻下:不定时呼吸喘促,自行用布地奈德缓解。咳嗽有白痰,遇冷多发,胸憋闷,纳差,吞咽不利,咽干,喜热饮,有痔疮。二便调。否认高血压。舌胖、有齿痕,脉弦。
诊断:哮喘(寒饮袭肺)。
处方:炙麻黄6g,桂枝10g,白芍10g,细辛3g,清半夏9g,陈皮10g,茯苓30g,干姜10g,五味子10g,桔梗10g,炒枳壳10g,炒莱菔子12g。7剂,水煎服,日1剂。
9月21日二诊:服药后停用布地奈德1周未出现胸憋闷,近日又出现胸憋闷,晨起喉中有白痰,纳差,眠可,二便调,便后痔疮出血。守上方加槐花10g。5剂,煎服法同上。
10月26日三诊:药后哮喘明显减轻,基本不哮喘,偶感咽中有气不畅,需咳嗽才顺气,左小腹稍憋胀,胀甚时排气多,排气后小腹则舒。纳可,二便调,便后出血1次。未用布地奈德。舌胖、有齿痕,脉细弦。守上方加太子参15g。14剂,煎服法同上。
11月9日四诊:近未哮喘,药后少腹已不胀,纳可,眠可。二便正常,便后未出血。舌胖,脉细。守上方减槐花。7剂,煎服法同上。
按 哮喘是一种常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多因痰气交阻、气道闭塞、肺失肃降而引起。属中医“喘病”“哮病”“痰饮”范畴,哮喘病位在肺,与脾肾关系密切,为本虚标实之证,标实为水饮痰浊,本虚为肺脾肾虚,发作时以痰饮邪实为主。内因外因皆可致病,当肺气痹阻,肃降不利,气还肺间,肺气胀满,久则咳喘。《丹溪心法·喘》云:“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又或调摄失宜,为风寒暑湿邪气相干,则肺气胀满,发而为喘。”该患者咳嗽有白痰,遇冷多发,喜热饮,贾跃进诊断为寒饮袭肺,用小青龙汤来温肺化饮、解表散寒。同时,肺与大肠相表里,肠腑瘀阻不利,必然会致肺脏宣肃失宜。该患者虽自述大小便正常,但据其痔疮可知,其肠腑也有一定的瘀阻,所以贾跃进用了炒枳壳、炒莱菔子来协助通腑气,诸药并举,哮喘得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