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材扫码付费阅读:从“书非借不能读”到“书非买亦不能读”

发布时间:2024-10-18 12:10  浏览量:1

10月14日,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童之伟在朋友圈发文质疑,高校法学教材《宪法学》内印有不少二维码,扫码后需要付钱才能获取相关信息。

不知何故,看到这消息,忽然想到两句话:

“书非借不能读也!”

“书非买亦不能读也!”

两句话之间何干?细想,还真相关——都是说的读书人怎么样才能进入全神贯注只争朝夕的读书状态。

“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句话出自清代文学家袁枚的散文‌《黄生借书说》。该文是中学教材,曾让我们顿悟,奋发,也让我们感慨,惭愧。

古代由于印刷技术不发达,书籍稀缺,向别人借书是常有的事。借来的书因为有时间限制,读者会感到紧迫,从而更加珍惜阅读的机会。

不是吗?试问自己当年买下的书,肃立书架数十年从没完读过的还少吗?

前几天逛夜市,挑了两本书:《毛泽东诗词鉴赏》(增订本,臧克家主编)、《遥远的救世主》(影片《天道》原著),小心翼翼问:

“老板,按定价卖吗?”

“论斤卖。”

过完秤付款总计42元,是定价的6折。回头看看一眼望不到边的书摊,古今中外,文理农医,什么书都有,印刷装帧精美,琳琅满目,目不暇接。

于是顿生感慨:如今还需要借书吗?既然无由借书,按袁枚先生说法,岂不皆是“不能读也”啦?一笑。

据了解,童之伟教授所说的教材为《宪法学(第二版)》,出版社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该教材中共有“46个收费点,每个收费3元,总共138元”。

10月16日,童之伟接受采访时表示,该教材是官方指定教材。童教授认为,商业性的书籍可以设置二维码收费;但指定的大学生教材,在已经付钱购买书籍的情况下,不应该再没二维码收费。

深为老教授主持公道,爱护学生的古道热肠所感动。可看了高教社的回应,又觉得人家把第二次用书(即使用别人用过的旧书,没花钱买书),想看书中拓展资源时,要扫码付费。这也无可厚非,确切说应是名正言顺。

10月16日,高教社发文回应称,第一次使用该书时,关联的拓展性资源也可以凭书后所付防伪密码扫码解锁,免费使用该资源。若第二次使用,密码失效,扫二维码使用拓展资源时需付费。

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人家是把另一本书(拓展内容)甚至可能是好多本书的精华部分,拆分、组装与原教材搭配,你不用另外去买,不用费心匹配相关内容,扫码付费后,读就是了。

更关键的是,这种方式能促使你意识到知识的价值,有利于调整到最佳阅读状态。一方面“要把本钱读回来!这可是真金白银换的呐。”于是,可能读起来就会专心些。另一方面,知识这么值钱,这不就是爷爷辈常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吗?于是,可能读起来就更专心些。这里应该再“一笑”——胸怀大志者岂能如此庸俗?

总之,从“书非借不能读也”到“书非买亦不能读也”,是200多年间社会的变迁,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