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山水画教学实践研究丨高坡

发布时间:2024-10-03 00:24  浏览量:2

新时代高校山水画教学需要严谨的教学思路作前提,科学的教学观念作引导,完备的教学体系作支撑。教学实践中,合理规划设置课程,坚持以临摹传统绘画为根本、以自然写生为源泉、以山水画创新为动力的山水画教学理念,处理好时代、人民、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切实提高学生对山水画的认知高度和创作水平。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高校山水画教学实践的经验与教学模式,为进一步深化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书画家简介

高坡,1991年生于山东淄博高青,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书画院院聘书画家,西安中国画院院聘画家,西安市中国画学会理事。

上下滑动阅览参展、获奖、发表等详细信息

参展、获奖:

2023参加年国家艺术基金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乡村振兴主题山水画创作人才培训项目》(项目编号:2023-A-05-075-529)。

2023年作品《春分》获得新时代新征程美术作品展入会资格奖。(中国美术家协会)

2022年作品《山乡巨变》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展入会资格奖。(中国美术家协会)

2023年作品《春雨》入选第十届陕西省文化艺术节全省优秀美术作品展。(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2年作品《家园》入选长安新风陕西省青年美术作品展。(陕西省美术家协会)

2022年作品《日暮苍山远》入选陕西省纪念《讲话》发表8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

2022年作品《春信》入选陕西省第五届中国花鸟画作品展。(陕西省美术家协会)

2022年作品《春风化雨》获得第十三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二等奖。(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

2020年作品《春风化雨》入选第四届山东省青年美术作品展。(山东省美术家协会)

2019年作品《丝路丹山映雪晴》入选第六届今日丝绸之路艺术节国际美术展。(中国文化旅游部)

2019年作品《晨梦初醒》获得“高原-高原”第八届中国西部美术展优秀奖。(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论文、作品发表:

1.《新时代高校山水画教学实践研究》发表于《西北美术》,2024年第1期,西安美术学院。

2.《借古开今—浅谈山水画学习中的传统和创新》发表于《文化艺术报》2022年9月刊,陕西人民出版社。

3.《文徵明永锡难老图研究》发表于《新玉文艺》2021年第21期,新玉文艺杂志社。

4.编著《西安美术学院美术考级教材》两部,2019年9月出版,西安出版社。

5.《黄土梁地貌山水画写生创作研究》发表于《动漫先锋》第035期,辽宁北方期刊出版集团。

6.《乍启典花鸟画的笔墨意趣》发表于《艺海》(艺术类核心).2019年第3期,湖南省文化厅。

7.《论山水画创作的地域特色》发表于《包装世界》(艺术类核心).2019年3月刊,浙江省包装技术协会。

8.《从“长安画派”的形成看山水画创作的地域特色》发表于《丝路艺术》.2018年第11期,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9.《独立幽篁》《新绿》《高坡》等作品发表于《陕西美术》2017年第2期,陕西省美术家协会。

10.作品《黑龙峡写生》发表于《陕西人才》.2016年第1期,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11.作品《马灯与石榴》刊于《全国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重点美术学院系列》,人民美术出版社。

▲《大地春生》240cmx190cm

新时代高校山水画教学实践研究

文/ 高坡

二十世纪初,在新文化运动和蔡元培“美育代宗教”思想的影响下,西学东渐,中国美术教育中以西画改良中国画为时尚。新中国成立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和“双百”、“二为”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美术教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中共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美术教育则更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山水画课程作为高校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中必修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起到重要作用。高校山水画教学是培养未来山水画艺术人才的起点,是推动山水画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现当代中国画发展演进中有着特殊意义。这对于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工作者来说,又面临更大的责任与使命。如何在日常的山水画教学中传承优秀文化基因,又如何在指导学生绘画实践中弘扬新时代精神,是每一位高校美术教育工作者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新时代下山水画教学实践提出:“以传统为根本,以自然为源泉,以创新为动力”三大山水画基础教学理念。

一、以传统为根本

中国山水画发展千余年仍永葆生机,关键在于世代传承有序,温故知新。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传移模写”列为“六法”之一,清代王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灯,便无出路,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可见古人对继承传统的重视。近百年来,随着西方美术教育体系的渐入,中国山水画传统师承关系和学习方式逐步式微,学院式山水画教学模式普及全国。美术类院校绘画基础课程大都借鉴苏联模式,将素描教学当成美术类教学的开端,成为所有绘画科目的必修基础课。素描作为西方传统油画、壁画等艺术创作的基础是有一定科学性和必要性的,但山水画的造型理念、创作形式和西方绘画大不相同,以素描课程作为高校山水画基础教学之开端,显然是不尽合理的。高校山水画的教学实践中当以继承传统为基础,而这种基础往往从对传统山水画作品的长期临摹中得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李可染、陆俨少、黎雄才等山水画家在美术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了各具特色的山水画教学课徒示范画稿,在当下的山水画教学中仍被视为范本。随着科技发展,网络高清图像资源的获取也越来越便捷,传统山水画经典临习范本质量越来越高,为教学实践和学生临习带来了便利。但在新时代高校山水画教学实践中却普遍缺少临摹技法的系统性课稿示范,造成了学生初学山水画时眼高手低,长时间难入门径的困境。部分高校山水画教学中,还存在教学思路不清晰、教学体系不完备、教学观念落后等问题。

我们首要解决的是山水画临摹教学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问题,以往高校临摹课程大都是按山水画发展的从古至今顺序,今天看来,亦有较不科学之处,唐宋山水画造诣之高,初学山水者很难习其精华。在古代山水画临习顺序问题上,黄宾虹曾说道:“我在学画时,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佳;次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入邪道;再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摹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此语颇有道理,但黄翁此法的前提是对用笔用墨非常熟悉甚至要有一定的书法基础,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大部分学生入学之前未曾系统接触过山水画,甚至未接触过毛笔,亦不知笔墨为何。这就造成了当代山水画学习者的环境基础和认知理念与古代大不相同,若按黄翁之意开始便临摹元画,恐有些难度,也不易掌握其技法和深入理解其内在画理。

笔者多年的山水画教学实践证明,总结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山水画临摹教学经验尤为重要。初学者先习树石,后由今溯古临摹历代山水画,不失为山水画教学中的有效实践方法。其中树石基础的临摹和练习是山水画学习的前提,山水画教学中树石基础的临摹一方面提高了对山水画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增强了对笔墨的理解深度。山水画树石基础课的临摹范本不必局限于《芥子园画谱》,由于《芥子园画谱》是清代木板单色印刷而成,很多笔墨细节无法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亦有诸多的山水画家画谱值得学习,如顾坤伯著《写意山水画课徒稿》、黎雄才著《黎雄才山水画谱》、陆俨少著《陆俨少教授课徒稿》等,这些山水画谱用笔用墨一目了然,学习起来更直观易懂,方便解决学生的山水画入门问题。教学实践中还应根据每位学生自身情况选择相应范本,同时可参考由吴宪生主编的《中国历代名家技法集萃山水卷》,此书内容直接裁取历代各家代表山水画作品树石局部,每组并配有文字解读,更方便学生理解历代山水画树石艺术风格。

山水画树石基础课之后,方可进行由今溯古的传统山水画整幅或局部临摹,这里所说的“今古”主要是指树石基础临习由今人引入,再由清代至唐代向上溯源式临习历代山水画,即:先临摹清代,如石涛山水画;次临明代,如沈周山水画;再临元代,如王蒙山水画;后临五代两宋,如范宽、郭熙、李唐等人山水画;最后临唐代,如李思训山水画。清代山水画家中,石涛山水画笔墨生动自然,不循规蹈矩,法无定法,变化丰富,当下看来仍不落旧格,可作沟通古今山水画之桥梁,故选作首要临摹范本。清代石涛之外,龚贤亦可学,其用笔方硬沉稳、用墨层次分明,临习较易。此外弘仁山水画长于用线,有现代构成意味。髡残山水气象苍茫,亦可作临本。清代院体派“四王”山水画甜熟有余而生辣不足,完全因袭前人,程式化严重,可仅作赏析,不宜作临摹画法之用。

上溯明代,山水画范本以吴门四家作品为首选,沈周用笔力透纸背,可以从其小品画临起,后可以原尺寸临摹其大幅作品,如《庐山高图》。吴门画家文徵明山水画以细密繁复见长,其小青绿山水画文雅清新,唐寅山水画秀逸清俊,仇英山水画精工艳丽,亦都可作专题性研究临摹。明代山水画整体因袭前朝,创新不多,初学不宜作较长期功课,以防陷入其程式之中,而元代朝政虽短,山水画家可学者甚多。王蒙山水画临习是元代山水画学习中不可忽略的,其独具特色的牛毛皴法细致入微,代表作品《青卞隐居图》、《秋山草堂图》等皆可做深入细致临摹研究。元四家其他三位倪瓒、黄公望、吴镇山水画作品亦可作范本,上追赵孟頫,皆值得投入大量时间临摹学习。元人山水画重笔墨、尚意趣,大量的临摹学习可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山水画内涵,更能增强笔墨表现能力、提升审美高度。宋代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高峰,也是山水画基础教学临摹课程的重中之重。教学实践中,可先以宋人小品画入手,后可临习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作品,进而通临范宽《溪山行旅图》、李成《晴峦萧寺图》和郭熙《早春图》。最后可进行唐代山水画的临习,如李思训、李昭道的青绿山水画及王维的水墨山水画,可使学生深入体会唐代山水画的高古意境。从清代到唐代整个山水画临摹教学过程中,需先逐幅详细讲解示范其局部山石皴法和树法,再让学生作局部临摹练习,后可使之整体临摹。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以学生为核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每一位学生从临摹课程中打牢笔墨基础,才能对山水画的学习有新的认识和收获。

中国山水画教学实践中,临摹传统绘画、师法古人是山水画创作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传统山水画不同于其他新兴绘画科目,对山水画理法的认知和笔墨技法的成熟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必须是在长期临摹中通过师古人之迹而达到师古人之心,逐渐深入其理的过程。新时代山水画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传统为根本的教学理念,这里所谈的传统并非单指绘画技法层面,亦包含了传统画论、画理和画史,以及传统文化的综合修养。对山水画基础理论和画史的教学应是和临摹课程同步穿插进行的,让学生在临摹山水画的同时,学习相应朝代画理、画论,有利于山水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深刻解读传统山水画作品,从而掌握相应绘画思想。中国山水画体系完备复杂,传承有序,教学实践过程中,从画理、画论的讲解到临摹范本的选择,再到传统技法的示范和指导,皆需耐心严谨、脚踏实地、正本清源,坚持弘美厚德,才能借古开今,以达“成教化、助人伦”之功。

二、以自然为源泉

传统山水画集儒、释、道思想和画家审美观念之大成,往往取材于真山真水,以造可游可居之境。长安画派开创者赵望云先生曾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主张,实际教学中的山水画写生实践就是“伸向生活”的一种体现,也是印证传统技法的直接方式。山水画的自然写生是积累创作素材的有效途径,更是形成及创新绘画风格面貌的重要一环。五代时期,山水画家荆浩主张对真山真水“携笔复就写之”,并提出“图真论”。传统山水画自然写生观讲究目识心记,澄怀味象,而非西方绘画中的对景写生方式,往往是“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模写记之。”中国传统的写生观崇尚“天人合一”,期望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并将自然观照与心灵感应互融,最终追求东晋顾恺之所谓“与山川神遇而迹化”之境界。

画家刘文西先生曾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最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他一生扎根陕北,画陕北人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时为了熟悉人物,和他们交朋友,经常为下乡写生不惜顶风冒雪,日夜兼程几十里。由于经常深入陕北的自然生活,使他对那里的人民更加了解,更有感情,他所创作的《祖孙四代》,一经问世便引起震撼,成为经典。画家张光宇先生在设计动画片《大闹天宫》时,住在上海的锦江饭店,他从高层楼窗处向下四处张望,云雾缭绕,犹如漂浮在天空,深得仙山楼阁之意境,可见自然生活对他的艺术创作启发何等之大!山水画家贾又福先生坚守太行写生几十年,提出“以石观化”的思想主张,创作出《太行丰碑》系列作品,以其传达出的形式美感和精神力量引起画坛关注,这不仅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更是对太行山自然生活深入骨髓的心境表达。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楼房建筑、水泥马路、汽车、飞机等这些现代物像在古代传统山水绘画中从未出现过,随处可见的城市建筑群组成了独特的时代风景。近代以来,为使山水画有一个生机鲜活的局面,也有不少山水画家勇敢尝试,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给予我们的狭窄局限。

在高校山水画教学实践过程中,自然写生教学是通往山水画创作教学的有效途径,不容轻视。新世纪以来的高等院校山水画写生教学实践中,受西方风景写生观念的影响,还普遍存在照景描绘、看山画山的西式写生方式,画出的作品景真意乏,这是在山水画写生教学中应反思的问题。把西方焦点透视的观察方式引入中国传统观看方式中,这不仅是透视观念的转变,更影响着中国传统写生山水画图式的变化,这种观念影响下的画面更注重体现物象的真实性和客观存在性,而重意境的传统文人画特征被逐步消弱。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法则不同于西方的焦点透视,它增加了创作者极大的想象空间,既可置身于山川之间,又能凌驾于烟云之上,视点随时随心移动,正是北宋郭熙所谓的“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山水画写生实践中的自由度。在新时代审美观念的影响下,画面更注重视觉传达效果,忽略情感的婉约表达。新图像时代视觉关注点的变化,影响了山水画写生教学的进程,实际教学实践中,把山水真景表现得越真实,越是弱化“以形媚道”的观念,脱离文化隐喻直面自然的生命体验,也逐渐疏离神、逸、妙、能的传统审美观。南齐谢赫的“六法论”将“气韵生动”列为首条,这也提醒我们在山水画自然写生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山水之气韵,而不要只停留在山石树木外在形体的塑造上。选择写生过程中最着迷的某一自然地域,反复揣摩,勇于探索适合表现这一地域的山水画技法,慢慢深入,可有所获。此外,积极构建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山水画写生教学的关键,要到自然中去探索笔墨语言,到生活中体验,总结创作素材。这提醒我们在山水画写生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多感受生活中的动人之处,避熟就生,反映新时代下的新生活面貌,这就是石涛所说的“笔墨当随时代”。

自然是艺术的土壤,对自然体验和理解的深度直接关系到山水画创作的高度。山水画写生教学阶段的目的虽然不是要求学生创作出高标准的艺术作品,但在教学过程中养成学生善于观察自然、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对以后的山水画艺术创作是大有益处的。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坚持深入自然生活,要善于敏锐发现、细心观察、认真研究。若教学实践中不能把先前临摹所得经验与自然之山水相对照,就容易落入泥古而不化的境地,这时行万里路,直面大自然中的真山真水,通过细微观察和艺术提炼,体会自然造化之大美,再将心中所感流露于笔端,这便是艺术风格形成的前提。自然山水是博大繁杂的,要在博观中积累经验,教学实践中提醒学生注意捕捉整体感受,防止受拘于一草一木,把身心投入自然观照,体悟自然山水之气韵,努力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三、以创新为动力

传统山水画临摹课程使学生灵活掌握用笔用墨技法,是山水画教学的初级阶段;自然写生课程使学生体悟自然山川之精神,是山水画教学的必要环节;山水画创作课程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和水平的过程,更是高校山水画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山水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而山水画创作的开端,必以对传统笔墨技法的熟练掌握为前提,即一般先从仿某家笔法、拟某家法度展开创作。再把写生积累素材通过所学笔墨技法表现出来,从教学实践角度来看,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任何一门艺术学科要永葆生机活力,就必须在传承中创新,这种创新对于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但又是山水画创作中必要面临的。如何处理好山水画的临摹、写生与创作及创新之间的关系,是教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山水画教学实践中强调传统笔墨重要性的同时,又要立足新时代,勇于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

古人云:“情动力举,发为文章”。鼓励创新精神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深厚情感,创作实践时才能有感而发,避免无病呻吟。在创作实践课程中积极发挥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笔墨造型为主导,代替现实物像的外在形式,这样才会可能产生新的风格语言,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推敲,反复思考,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山水画面貌。山水画创作中,构思立意是创作的前提,也是表达思想与感情的方式,立意的高度决定了山水画作品的高度和深度。经营位置随立意而定,才能产生相适应的章法构图以辅助山水画作品精神的传达。

张世彦先生在《边-位-场-势-美—绘画章法解析》一书中把章法定义为:“在‘边’的圈围中,确定个体或群体图形的‘位’,以开合和骨架布‘势’,营造不同空间的‘场’,传导出或愉悦或紧张的‘美’。”他还指出了当下绘画教学体系中对章法课目的偏隅,导致不少绘画作品在章法方面苍白空洞。明代赵左在《论画》中写道:“画山水大幅,务以得势为主。山得势,虽萦纡高下,气脉仍是贯串。林木得势,虽参着向背不同,而各自通畅。水得势,虽奇怪而不失理,即平常亦不为庸。山坡得势,虽交错而不繁乱。”可见山水画构图首要取势,所谓“势”是一种动态的自然规律,这种“势”要通过恰当的经营关系体现出来。山水画创作教学实践中,关于疏密虚实关系的处理,一般以树木为密处,山石为疏处,树石是实处,云水是虚处,山石、建筑物、树木等宜画重,而云、水、烟等宜画淡,但有时根据实际画面需要,也可作灵活变动。山水画创作中考虑这些方面的同时,又要注意画面的大布局,也就是说第一视觉感受要舒适。画面着笔处要有意安排,不着笔处更要用心经营,所谓“计白当黑”,即是这个道理。

山水画创作教学应该在科学的课程规划下有序展开,可有计划地划分专题性课程,如创作构图课、创作技法课、创作理论课、创新实践课等。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让学生尽量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最打动人的题材,选择自己最有感触、最具特色的某一方面。山水画创作教学实践的初期阶段,不宜面面俱到、贪大贪全,应集中精力将创作主题和方向明确,尽可能缩小范围,落实到点。当有一定创作基础后,便可尝试稍大幅创作,在笔墨语言和精神境界的契合中创造个人面貌,同时注意作品的格调和品味。教学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作品创作思想方面要向上、向前,创作理念保持与国家意志相一致。山水画创作教学更要求任课教师创作水平过硬、学识宽博、境界远大。在山水画创作教学实践中,诸如以上问题的解决是山水画创作的基础。山水画创作教学的宗旨是在有限的、短期的创作课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在临摹和写生中的所学基础和经验,为山水画创作服务,同时又要特别注重每位学生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山水画创作积极性。

画家唐秀玲在《中国画创作与构图研究》一书中指出:“创作是有规律可循而没有公式可依的,艺术创作的前提条件是有的,但标准答案却没有。”这就要求我们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总结山水画创作规律和实践经验。同时,教学中还应有意识地增设美学素养课程及讲座,提高学生感知美、认识美的能力。新时代多学科交融的形势下,高校山水画教学中还应吸取其他相关绘画科目中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努力探寻山水画创新的突破口,大胆尝试新图式、新技法、新观念。以创新为动力,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山水画创作实践中,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拘一格,因材施教,顺势利导,才能教学相长。

结语

纵观全国高校山水画教学实践的发展历程,前辈美术教育家们已为现代的山水画教学积累了大量文献研究成果和画谱技法资料,这些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我们新时代山水画教学实践中的宝贵资源。在世界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新时代美术教育工作者在高校山水画教学实践中也面临着新的思考与挑战,美术类高校作为培养学生艺术创作的殿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如何激发学生创作活力和个性创新,是每一位山水画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探索创新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应全身心投入科学务实的教学实践,立足新时代,培养学生将观察、思辨能力与绘画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本文发表于《西北美术》2024年第1期

作品欣赏

▲《青狮大阿罗汉图》98x40cm

▲《春风》195x165cm

▲《麻黄梁》180x98cm

▲《丝路丹山映雪晴》125x200cm

▲《终南雪霁图》93x34cm

▲《云涌图》34x34cm

▲《三阳开泰图》34x34cm

▲《秋韵图》93x35cm

▲《王维诗意图》135x65cm

▲《丹山卿云图》135x65cm

▲《和风图》97x45cm

▲《终南山居》96x45cm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