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豆豆三部曲的联动,为什么见路不走才是最终的天下归心

发布时间:2024-09-30 09:27  浏览量:2

豆豆的三部曲精神内核相通,境界层层递进,本质上是对人、社会关系和文化属性之间的深度探讨,以及在寻求解决之道的努力。

在《背叛》中,宋一坤有句评价别人的名言“入佛门六根不净,进商界狼性不足”。他自己追求物质自由,却以商业手段,牺牲弱者自由为代价,最终剧中所有人都选择了背叛。

《天道》中,丁元英和芮小丹的境界比宋一坤有了显著的提升,他们超越了物质欲望的无限追求,转而寻求精神层面的满足。

和宋一坤不同,丁元英下手的对象是强者,采取商业手段、狼性策略,上演了一场“杀富济贫”。希望通过一只狼消灭另一只狼来保护羊群,结果不但那只狼在强大压力下悲惨地死去,而且其中一只叫刘冰的羊,因无法忍受扒上井沿又掉下去的结局,最终也选择了跳楼自尽。

无论是杀富济贫还是开仓放粮,似乎都没有最终解决问题,所以《天道》认为世上没有什么救世主,人要靠自己。

但是《背叛》和《天道》没有深挖的一个命题是:“个体与集体责任的边界”。即探讨个人如何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还能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与和谐。也就是说,它们或许较少关注个体行为对于构建更加公平、正义社会的影响,以及个体如何在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正面的变化。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豆豆三部曲的伟大就在于此,在不断的推陈出新的故事中,依次拔高,让人往更高层面上思考。

《天幕红尘》里,叶子农直接去拷问天幕,审视红尘,得出的答案是“见路不走”。

“见路不走”是《天幕红尘》里的灵魂思想,叶子农的解释是:见路不走是“见路非路,即见因果”的意思,跟“见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一个道理。

这是引用的《金刚经》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通俗而又简单的讲,就是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现象,非相才是本质。非相是指一切事物形成的条件,而这些条件肉眼是看不到的,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且什么条件产生什么结果,又被称为因果规律。

在五台山论道中,智玄大师对丁元英在肯定的同时,表达了对丁元英修行不能精进的惋惜之情:

以施主之文笔言辞断不是佛门中人,施主参意不拘经文,自悟能达到这种境界已属难能可贵。以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

丁元英曾经这样评价自己:

“承蒙大师开示,惭愧!惭愧!佛门讲一个‘缘’字,我与佛的缘站到门槛就算缘尽了,不进不出,亦邪亦正。与基督而言我进不得窄门,与佛而言我不可得道。我是几等的货色大师已从那首词里看得明白,装了斯文,露了痞性,满纸一个‘嗔’字。

相对于丁元英,叶子农显然已经在这方面高出了不少。已经将佛学和哲学做到了统一,而且书中叶子农将“见路不走”等同于实事求是,并且用教员的实事求是做了注解。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两个一对比,发现还真是那么回事。

叶子农已经不再像丁元英一样,对传统文化只是采取批判的态度。而是将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和中外哲学,特别是马克思哲学结合起来,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扬弃”。

网传豆豆写三部曲的时候是有高人指点的。这个人就是李彪。

李彪网络上以他的投资理论和哲学思考而闻名,传闻称他在三年内将1.9万元人民币变成了近2000万元人民币。并通过网络论坛分享了大量的市场分析和技术指导,吸引了大量追随者。

李彪的代表作是《缠中说禅》,其中曾提到孔子关于学者的论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进一步阐释说,无论古今,真正的学问与学人,都不离“内圣外王”“为己为人”的一体之学。《缠中说禅》认为,儒家所倡导的学问,应当是内在道德修养即(内圣),与对外施行王者之道即(外王)相结合的学问。

对比丁元英和叶子农,明显丁元英更偏重于“内圣”,而叶子农则更注重“内圣”和“外王”相结合。

叶子农有一个细节很有启发性:他的家很乱,但车很干净。用他的话说就是出门了就得讲公共规则。家是自己的隐私领地,他完全自由。门外是公共之所,他遵守规则,以免自己的自由干扰别人的自由。

这应该就是李彪所倡导的君子之风,他在《缠中说禅》对君子的评价是:“君子”,能游刃于利益之网中,更被各种现实结构所对应的道德、法度等规范所开导,知其时、依其时、行其时而转其时,不相其相,转毒药而醍醐、大地而黄金,“人不知”而“人不愠”,这才是真君子之所行。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觉自己多年的书真的都读傻了。

所以三部曲将叶子农摆到了最后,我的理解,这是李彪个人的心路历程从觉醒到觉悟的过程。

“见路不走”的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应该是非常大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国庆长假马上就要到来,旅游成了很多人的选择。但是许多地方打着所谓的传统文化搭台,旅游经济唱戏的幌子,兴建的仿古城古镇,却几乎是千篇一律:风格相近的仿古建筑,从义乌批发的廉价商品,全国风味相同的小吃。一趟下来,不但毫无特色,而且无聊兼无趣。

为什么不真正的挖掘出本地的特色,只是堆积木般应付了事?我认为这多半都是懒政的结果,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是典型的见路同走,有错同推。

如果相关的决策者和管理者,能够看一下《天道》和《天幕红尘》,琢磨一下“见路不走”,甚至读一下李彪的《缠中说禅》,那么这一切无疑会有所改观,同时也会更加美好。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