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虞美人.故乡》(4)超前的创作理念,见而不识,识而不义

发布时间:2024-09-17 23:33  浏览量:21

今天继续来说一说刀郎先生《虞美人.故乡》这首歌。相信很多人都注意到先生演唱会前的那段开场白了吧,这段开场白一定是花了心思的,内容庞杂深奥,我本人也是听得云里雾里不甚了了的,这里就结合《虞美人.故乡》来说说我能理解的部分,说说先生非常超前的创作理念和他最后的天际。

刀郎先生说他希望自己的创作是一个“见而不识,识而不义”的探索未知的过程,它不会因熟悉或陌生而对此过程产生障碍。

什么是“见而不识”呢,按我个人的理解,就是见到却不了解。比如这首《虞美人.故乡》,我们听到了,知道了有这么一首歌,但是我们有些人可能并不知道它是谁的作品,对歌曲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一无所知,也不知道刀郎不知道李翌不知道虞美人,更不知道屈原不知道楚词,这就是见而不识。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首歌的欣赏,我们还是能从这首歌里看到岁月的沧桑,看到满身鞭痕的年华,看到那个悲悔的自己,看到我们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人生。我们还是会因为这首歌,而探知到我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自己的内心和精神世界,而这一过程并没有因为不识和陌生而受到阻碍。

又比如我们都觉得先生的《虞美人.故乡》很好听,听得如痴如醉,但是为什么好听,怎么个好听法,我们大多数人并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因为我们没有音乐知识,不知道调式,不知道唱法,不知道风格,甚至连乐器也不认识,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陶醉其中,我们内心的喜怒哀乐还是会被歌曲唤醒,还是会产生共鸣,见而不识却不会产生障碍。

什么是“识而不义”呢,就是原本知道、了解却又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样子。还是用先生的《虞美人.故乡》来举例,因为我们了解先生,知道他的过往和经历,也知道李翌知道项羽知道屈原,所以我们不但能从歌里看到我们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的人生,也能看到先生的故事,先生的人生和南塘后主的故事,屈夫子的人生。

你以为《虞美人.故乡》写的是乡愁,其实它还写了生活的艰辛,你以为它写的是岁月的沧桑,其实它还写了众生的悲苦,你以为它是对天下苍生的悲悯,其实它还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陷落的古城,不归的河,最后的天际,忧戚的母亲,裹着殓衣归来,光阴的遗骸,满身鞭痕的年华,这不仅是个人梦想远去的悲哀,也是一个辉煌的凋零,一段历史的屈辱,一群人的悲壮。

懂音乐的人说起音乐来也许可以侃侃而谈如数家珍,而先生的音乐没有枷锁,不拘泥形式,中西古今,现代民族信手拈来随性而为,有传承也有创新,自成一派,打破了我们以往对音乐的认识,让我们看到原来音乐也可以有诗歌的优美,有文学的深邃,有哲学的思辨,有儒释道的通透,就像这首《虞美人.故乡》,这就是识而不义。

见而不识,识而不义,不会因熟悉或陌生而产生障碍,这就需要作品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要包罗万象又要雅俗共赏,《虞美人.故乡》无疑就是这样的典型。

正如先生所说,这样的作品不是传递某种特定的思想观念和美学理想的载体,这样的作品是无法定义的,是不受作者掌控的,当面对听众时,这些作品会自己给自己阐释。我想这样的理念也解释了为什么先生的作品这么受欢迎。一首歌之所以会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是因为这首歌本身就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长变化,就像《西海情歌》《爱是你我》《牧羊人》。

一个音乐作品作者发布了,并不代表这个作品就完成了,当它与听众接触之后,通过与听众的沟通交流,最终形成定义,这个作品才算最终完成。从这个角度来说,作品应该是由作者和听众共同完成的,我想这就是先生不太注重自己的版权的原因之一吧,因为他觉得自己的作品是他和听众共同拥有的,你可以传唱,可以传播,但如果有人想据为己有,那对不起,就算是前后开庭40多次我也要拿回来,这就是先生的格局。

见而不识,识而不义,作品由作者与 听众共同创作共同拥有,如果抛开金钱名利,这样的理念无疑是最正确最合理的。让作品回归作品而不是变成商品,让艺术回归艺术而不是敛财的工具,这在将来或许会是一个趋势,但在目前来说,的确很超前。本来还想说一说先生“最后的天际”的,没想到东拉西扯已经说了这么久,只有下期再说了。今天是中秋,这期视频就算是送给刀郎先生和我的亲人朋友们,还有所有先生的大大小小们的祝福和礼物了,祝大家中秋快乐!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