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才俊孙其峰大师

发布时间:2024-09-02 20:13  浏览量:13

校友才俊孙其峰大师

作者:孙桂廷

(孙其峰1920——2023)

招远一中百年校史中,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学长,他是中国著名画家和书法家,更是名不虚传的美术教育界泰斗级人物,他就是孙其峰先生。

开始听说孙其峰先生的名字,是三十多年前,孙墨龙先生到访时名为烟台师范学院的鲁东大学。听说他不仅是孙其峰招远老家堂弟,还是孙其峰的入室弟子,我的良师益友于文书教授从孙墨龙介绍到孙其峰,当时我颇为招远老家孙姓能够有这样的大家而自豪。多少年后他告诉我,他已经拜师在孙其峰门下成为其入室弟子。再后来,孙其峰的另一个弟子于学新先生同我有了联系,这样我对孙其峰先生就有更多一些的了解了。

(于文书教授师承孙其峰老先生)

负笈求学的笃行致远

今年招远一中迎来百年华诞,我从三十年代的校友名册中赫然发现有孙其峰的名字,原来这位大师还是我母校中学的老学长呢!

孙其峰1920年1月诞生于招远石对头村。这个村位于招远城以北七公里,东面是蕴藏黄金量极其丰富的罗山国家森林公园,西有报知先春的张画山,毗邻老界河,往北则是有十几公里之遥的渤海。这里有超千户人家,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发祥之地,是名声远扬的书画之乡。

百年来,石对头这块风水宝地诞出如齐鲁美术界的名家孙墨龙,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孙智谱,天津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孙长康,中国军事博物馆书画研究院美术部主任孙季康,山东画院画师孙茜,北京清华民族画院副院长孙鲁一、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烟台于氏文化研究会书画院院长于学新以及家乡书画院院长王学义等,石对头村才俊叠出的现实存在,孙其峰则是其领军人物。

孙其峰先生又名琪峰、奇峰,14岁考入山东省招远中学第11级,他的求知若渴,他的持重老成,给学友们留下深刻印象。老师说他是品学兼优的好苗子,同学们则赞许他卓尔不群,特别是他在读中学时就显示出有美术的特长与天赋。

1944年,24岁的孙其峰奔赴四川,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当时的这个学校校址因日寇入侵由北京辗转南迁,孙其峰读书时,校址已经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回迁北平。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在抗战时期坚持办学时,有很多著名爱国艺术家云集入此。孙其峰如鱼得水,勤勉有加,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师从徐悲鸿、黄宾虹、李苦禅等国画大师学习山水花鸟画,在书法篆刻领域则跟随罗复戡、寿石工、金禹民等书法名家学习,使他的艺术学养出凡入胜。

德艺双馨的孙其峰,在徐悲鸿为校长的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完成三年学业后,步入天津美术学院任教,从此开启了他献身美术教育的青春韶华。

杏坛燃烧的红烛

我没有见过孙其峰先生本人,却见习过这位大师的教学录像。有一节课是孙先生教学子们如何画鸳鸯。他那标准的“招远普通话”和诲人不倦的杏坛深耕细作,依然记忆尤深,越发令我这个同乡人倍感亲切。

孙其峰先生是天津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人,随着他美术教育研究的深耕,他的艺术教育理论在深入浅出的演化中,使学子们先机占领了求索的制高点,而其画作及书法教学演示越来越令人神往。

据孙其峰先生的一位学子回忆说,“我上的第一节课,先生不是教我如何画画,而是教我如何做人。他对我们讲,画如其人。人品好了,画品才会好,别人才会看重你的画”。

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他坚持“刻苦治艺,老实为人”,在教学中创立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中“转益多师,择善而从”的理论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国画和书法人才。

(孙其峰以行书书写陈毅元帅的诗《过微山湖中堂》)

《孙其峰书画选》《孙其峰画集》等十余部专著的问世,彰显着这位大师为新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增添出浓墨重彩的一页。

他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自不待言,先后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中国造型和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天津美术学院教育终身成就奖和中国美术终身成就奖。

孙其峰先生是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院部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等,曾经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天津中国画研究会会长,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他的崇高威望,同他的画作与书法一样,绝无什么泡沫乱象之虞。

梅花香自苦寒来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孙其峰先生,不妨先从他的画作与书法深入揣摩罢。

他的山山水水,他的草草木木,他的花鸟写真,总是呈现着祖国韵味和家乡美艳。泼墨挥毫如做人,他的画作和他的书法作品中,一直燃烧着赤子之心,不惧艰辛,发奋创作,不懈逐梦,十多年的寒窗苦,一辈子的斗室汗。他的勤学苦练,仅仅我所欣赏过他的形态各异的傲雪梅花,大约也有二百幅,应了先哲的一句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他广泛学习古今中外的大家创作,先后有《春江水暖》《玉兰》等画作进入大众视野。 70年代后,孙其峰与霍春阳创作的《山花烂漫》参加全国美展,随后入选法国巴黎沙龙画展,其作品开始被国内外认知。进入80至90年代,孙其峰的书画风格逐渐走向成熟,频繁参加各类国际书画文化交流活动,曾任出国文化代表团副团长。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孙其峰佳作频出,包括《春江水暧》《俏不争春》,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在报刊上发表。他的绘画、书法、篆刻均能活用传统,参酌造化,融会百家,自成一格。

孙其峰先生胸襟坦荡、为人谦和、不趋时尚、不求闻达,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泼墨。作为一个性情中人,一个接地气的艺术家,他的花鸟画,多取材于山乡野趣,趋意与山水的结合,这不仅使他拓宽了花鸟画的空间,而且也创造出一种清新的意境。入境就是入情,写景就是写情。

《峰门问道》话恩师

(《峰门问道》作者于文书与大师孙其峰)

真正听到看到弟子说起孙其峰先生最多的,是烟台大学当年的党委副书记于文书教授,他戴恩大师,撰写出版了一部书《峰门问道》。

于文书教授自幼酷爱美术,与文艺沾边的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在行,甚至可以在大型晚会上披挂上阵,演一出像模像样的京剧。但颇有建树的,是他的国画之作。他早年跟老朋友袁大仪先生学画,后又师承孙其峰先生,不仅在美术界名气越来越大,书画著作颇丰,成为国家一级美术师,还是中国问鼎美学教育的著名专家。

感恩孙其峰先生传道有道,于文书教授娓娓道来:

——有绘画艺术之道。在《“美术姓‘美’不姓‘丑’”》篇章中,于教授记录了针对当前美术界存在的一些审美观念被扭曲的现象,孙老意味深长地说:“变形是手段,表现是目的。通过夸张、变形塑造更美的形象。美术是创造美的技术,而不是丑术”、“美术还是姓‘美’,不姓‘丑’的”。在谈到科学与美术关系时,孙老认为“科学求真,不能任意;艺术求美,以意为之。其道非一,不可以此责彼也”,“论画,不要只去注意画的‘对’或‘不对’,更要去论画的‘好’或‘不好’”。在《“风格不是规格”》篇章中,孙老对艺术家的风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治艺要有自己稳定的风格面貌,因为这种风格是作者品性、经历、修养、气质、学识、技巧的总和,对后世将产生深远影响。”他还认为“风格不可求成过早。过早反而会禁锢自己。

——有学习实践之道。在《学书要知“法”知“理”》篇章中,于文书教授记录了孙老学习书法的方法—临帖、出帖、创新,即学习、继承、发展。在谈到学习强调:“不知道传统,就好比上楼不走楼梯,偏要从外面爬上去。这很不明智”;在谈到继承时,孙老主张“广采博收,融合贯通,法理并进,举一反三”;在谈到创新时,孙老的座右铭是“过河拆桥,登岸弃舟”。在《“形而上”与“形而下”》篇章中,于文书教授记录了孙老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孙老说:“应该把许多形而上的大道理,再还回形而下的事物上”;“一个人如果真能做到用高超理论知识自由自在地来指导自己的实践,也是要花一番功夫的”。他在总结自己的绘画收获时,深有体会地说:“我进入了‘形而上’的认识层面,反过来,又用这些‘形而上’的哲理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就变得心里亮堂了许多”。《在功夫在画外》篇章中,于教授还记录了孙老关于“成就一位艺术家“的要义。孙老认为:成就一位艺术家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包括文学、音乐、哲学与历史等各方面的修养。

——有教书育人之道。如何教书?于教授在《“写生是老根子”》篇章中写道:孙老经常教导学生:“学画先要‘知法’,更要‘知理’。‘知法’只能解决一个问题;‘知理’才能解决更多问题”。他还说:“‘知法’的主要途径,是临摹前人的经典作品;‘知理’则必须通过写生,认真地观察和熟悉所画对象的不同结构和生长规律。只有在掌握了所画对象的不同结构和生长规律后,才能谈得上艺术的概括、提炼、夸张乃至变形”。在《一代传一代,让我们共同遵守》篇章中,于教授记录了孙老的与他一次谈话,孙老对他说:“美学、美育很有用,对学生人格健全很有好处!”孙老经常说:“我不主张学生固守我的画法,不能让学生老是跟在我的后面走,而是提倡学生择善而取,择优而学,开阔眼界,自取所需”。在《做人处事不可打马虎眼》篇章中,于老师记录了孙老经常对青年人说:“画写意画可以打马虎眼,但做人处事不可打马虎眼”。

——有为人处世之道。在《知足,知不足,不知足》篇章中,于文书教授记录了孙老一段很精彩的话。孙老说,他有一句座右铭:知足,知不足,不知足。他解释说:“‘知足’,就是对现在的生活,我已经很知足了。人民给予我的,超过我想象的不知多少倍了;‘知不足’,就是自律吧。审视自己不足,不管是绘画技法也好,思想认识也好,还是待人接物也好,都有不足;‘不知足’,是指对治学的心理状态。

——有人生规划之道。在《“走着瞧”和“瞧着走”》篇章中,于教授记录了孙老在看过他捎去的自己学画计划回信中写道:“我看有许多人采取‘走着瞧’的办法,走到哪里算哪里,想走就走,想停就停,随随便便,到头来一事无成。你采取的是‘瞧着走’的办法,有战略的通盘考虑,也有战役战术的合理安排,有目的,有方法,其成功指日可待”。

——有辩证思维之道。这种辩证思维,从一些文章标题就能看得一清二楚。比如:《学书要知“法”知“理”》,就体现了认识事物要抓其本质规律;《“简而不单”,“淡而不薄》,体现了辩证思维的方式方法;《“瞻前顾后,东张西望”》,则体现了全面、联系的观点;《“走着瞧”和“瞧着走”》,则体现了事物具有发展变化的哲理。

为师之道,亦为门徒成才之道,于文书教授之所以能够大器晚成,得益于“峰门问道”。当我把我所了解的孙其峰先生表述了故事大概,也想起在校莘莘学子们,他们会从孙老先生身上悟到些个什么呢?

2023年3月20日8时29分,孙其峰先生在天津总医院仙世,享年103岁。第二天我从网上获知噩耗,打电话给于教授,彼时他已经在去天津为先生送行的路上。

我所供职的鲁东大学前身莱阳乡师,曾经在此校任过教员的“世纪诗翁”臧克家,在《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诗文中有这样一句行将流传百世的话——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