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伏季节话消暑

发布时间:2024-08-27 00:35  浏览量:20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进入暑伏季,暑气难耐,消暑便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大事。自古以来,不同时代、不同地点、不同群体,消暑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最原始、最传统的纳凉方式是树荫遮凉、屋内纳凉、通风处避凉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又采用了风扇空调纳凉。

记得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小孩子消暑纳凉的形式主要有两个,白天泡在池塘里嬉水。

晚上拿着凉席,躺在场院里,遥望着天空,一边听老人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边辨认着天河,寻找着牛郎和织女两颗星。

当然也有孩童恶作剧式的方式,像把瓶子沉入井底,过段时间把瓶子提上来,对着瓶嘴狂饮冰镇似的凉水,直喝到晃荡身体肚子里发出“咣当,咣当”的响声才罢休。

还更有惊险的,一次我与两个发小突发奇想,想到井底纳凉,便沿着湿滑的井壁,下到七八米深的井底,井底冷飕飕的湿气,确实凉快过瘾 ,不过等到被大人们喊上来的时候,迎接的便是一顿拳打脚踢和臭骂,要知道,那些挖掘多年的水井,由于缺乏维护,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作为家长怎能不担惊受怕。

古代文人墨客,纳凉也讲究文雅奇特,最文雅的属读书消暑。在炎热的夏季,躲进“树荫”中消暑。

宋代叶梦得撰写的《避暑录话》中,记载了很多文人读书纳凉的轶事。他自己就是其中一个,他在自序中写道,绍兴五年,因酷暑难熬,不能安其室,于是每日早起,即择泉石深旷、竹林幽茂处避暑,与其二子及门生“泛话古今杂事,耳目所接,论说平生处处及老交亲戚之言,以为欢笑,皆后生所未知”。

写其他文人是这样的,唐朝名相裴度喜欢“脱巾斜倚绳床坐,风送水声来耳边”。

欧阳修则是“一生勤苦书万卷,万事消磨酒百分。”苏东坡更有意思,不仅自制清热解渴的“桂酒”做饮料,且交友不论身份,还爱听鬼故事消暑。

“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不尽择,各随其人高下。有不能谈之,则强之使说鬼。”

白居易深谙心静自然凉的道理,他把潜心静气读书作为避暑之法,惬意之时,作了《消暑诗》“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有心静,凉生为室空。”

王安石也用读书消暑法,他在第二次被罢相后,归隐钟山,三伏天不忘读书,常常携书骑驴至山林读,困倦了就地而眠,经常日落方回;

明末清初的李渔更是别出心裁,他书房的窗户制作为尺幅窗、无心窗、梅窗,精巧细致,情趣盎然,倚窗读书时,可以望见窗外的丹雅碧水、茂林修竹、鸣禽响瀑,更是有趣。

为了夏天读书,制作供夏天读书用的凉杌,他把杌子中间掏空,另造一个可以填充井水或冰块的方匣,上覆优质的薄瓦做杌面,安坐杌上读书,顿觉清凌凌、凉飕飕的舒惬之极。

炎炎的夏日,独自找一通风阴凉地,避开喧嚣的红尘污染,沐浴自然之风,倾听自然之音、想象自然之景或轻吟“坐看倒影浸天河,风过栏杆水不波。想见夜深人散后,满湖萤火比星多。”诗句,心里自然会生凉意。身心惬意爽快,才是真正的凉快。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