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课程“立本”

发布时间:2024-08-22 02:24  浏览量:14

语文学基本问题有三: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若问什么最重要,多数教师会回答“怎么教”(教法),专家可能会考虑“教什么”(教学内容)。我的回答则是“为什么教”(课程性质)——这就是“动力学”认知。人的行为有赖于内驱力——动机(需要),动机是多元的,要弄清、确立高价值动机。思考“为什么教”,就是寻求高价值动机——为课程“立本”。若定性错误,一错百错。本末倒置,教学必无效或反效。

“为什么教”属课程性质研究范畴,其不受重视的原因大约是“为什么教”早有“定论”:哲学背景是实用主义,表层逻辑是工具性的“生活本位”。“应付生活”之需的“语用”目标根深蒂固,虽时过境迁,但从清末迄今几无变革。兹事体大,此“伪科学化”误导,致使“教法主义”泛滥。试想,课程性质不明,谈何教学内容、教法?南辕北辙,谈何实事求是,讲求实效?

《语文:表现与存在》从反思“为什么教”入手,意在“人”本体的回归;从应付“人”外部生活、工作、社交等言语技能应用之需,转向满足“人”内部超功利展现才智、潜能的言语和精神生命之需;从“阅读—吸收”本位,转向“表现—存在”本位,继承“立人以立言”传统,培育言语、精神生命意识,激发言说欲、创造欲,以言语“表现”彰显人的“存在”价值,立足于教育理念、教学范式突围。

“言语生命”是我的“动力学”原点、核心概念,塑造“精神生命”(言语、诗意人生)是终极目的。从“人”的类特性——“人是语言(言说、思想)的动物”视角,界定语文课程性质,创建“人本位”语文教育体系。这是人类学、发生学的认知,是底层逻辑的回归与重构。若不知“人是语言的动物”,“言说”是人的确证、自证,人因此而存在;沦陷于应试泥淖,即便把教法玩得眼花缭乱,其结果也只能导致人的异化。课程“语用”定位目标太低,学生内驱力不足,被动为之,是走不远的。低层次表达、交流,其他动物也会(鸟言兽语)。普通“语用”,AI将比人更出彩。人与动物不同,人不为“语用”也要言说。人与AI不同,“人”的言说,既为“语用”,更为精神创造、自我实现、利他情怀。这是人“言语、精神生命”本性所决定的。

两千多年前先哲就阐明:“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为道?道之贵者时,其行势也。”这表明言语、精神生命是人的类特性。显然,符合“信、道、时、势”之言,非寻常“语用”之言,当是思想者、创造者之言。“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不能“言说”,便无做人资格,其精辟、深刻无与伦比。古人关于言说意义的论述甚多,如“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不胜枚举。此为后学励志格言,亦可作“言语生命动力学”之理据。

还有什么比“立言”不朽(因言说而存在)更具诱惑力?以“立言”为信念、信仰,志存高远,动力充沛,必欢喜沉迷于创造性读写,“道之文”或将水到渠成,还需要强制性的语用训练、应试刷题吗?阅读经典文本,修德明理、积学悟道,提升言语、精神生命品位,是学语文的不二法门。

语文“为什么教”,实关人“为什么活”。人活一世,若能以创造性言说承传文化,“垂诸文而为后世法”,让生命留痕,精神不灭,便此生不枉——先贤为此飞蛾扑火般前仆后继。AI时代语文界何去何从,是取法乎上还是取法乎下,是向上升华还是向下拉平,取决于造就锋锐思想者、立言者与培育庸碌语用者的抉择,答案不言而喻。

这就是《语文:表现与存在》告诸世人的。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