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高一分班摸底考试语文卷含答案

发布时间:2024-08-07 07:50  浏览量:20

、基(20)

()(5)

1(1)了却君王天下事,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周易》)

(3),悠悠我心。《诗经 · 郑风》

(4) 【答案】 ① 赢得生前身后名 ; 破阵子(2) 君子以厚德载物 (3)青青子衿

()(15)

2. 小李同学要在开学典礼上向全校同学强调读书的意义。下列不适合作为其演讲题目的 是

A.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B.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C. 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答案】 AA. 讲读书方法。B. 强调读书的意义和作用。C. 形容人不爱学习,一味夸夸其谈。D. 意思是“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 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使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说明读书的意义。

3. 下面是在某公司年会上听到的四句话,其中用语恰当的一句是

A. 王总的讲话抛砖引玉,下面请其他人发言。

B. 我的发言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各位的聆听。

C .一年来大家给了我许多帮助,我不胜感激。

D.公司的庆典活动将于下月举行,敬请期待。

【答 案】CA. “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先发表的粗浅、不成熟的观点或文章去引出别人的高见。B. “聆听”用语不得体。该词意为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D. “敬请期待”侧重对某事或某人即将到来但还未到来的心情。

4. 以下关于《诗经》的介绍错误的一项是

A. 《诗经》又名《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B.《诗经》中收录的多为民歌,总体上呈现浪漫主义的风格。

C. 《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五经》之一。

【答案】 CC.现实主义风格。

5. 以下不属于纪传体史书的一项是

A.《春秋》 B.《史记》 C.《三国志》 D. 《新唐书 》

【答 案】A《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6. 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穿流不息 B. 好高骛远

C. 融汇贯通 D. 变本加利

【 答 案】BA. “川”。C.“会”。D.“厉”。

7.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水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欧喉,使人体味到了耿者所经历的坎坷、悲酸以及执著的爱。

B.诗人运用“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意象,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翼。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尊恋,更隐含思意为这片土地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并不是指诗人自己,而是一种独特意象的表达。

【 答 案】D

8.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进化人类学家认为,因为我们从过去几代人那里继承了在这个世界立足的行动指南,所 以我们被包裹在文化里。人类进化的目的 不过,环境既包含文化层面,也包含物理层面。文化的快速变化正在对人类的进化过程产生巨大影响。① 是将其应用于生活环境相同情景中

② 不是通过个人努力独自解决问题

③是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共同积累知识

④不是通过集体合作快速解决问题

A.②④③①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③①④②

【答案】A

、阅(60)(一)阅读下文,完成第9—13题。(11分)

①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A

②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断壁残垣往往而是;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老人儿童留守无依;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B

③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乡土中国》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 C

④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吊脚楼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D

⑤“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节选自《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9.第③段加点词“种子”在文中指的是。(1分)【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 或:中华文明】

10.对第①段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引用具体数据,强调保护传统村落的迫切性。

B.通过《蓝皮书》指出保护传统村落的严峻性。

C.直接引出如何正确重构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

D.为后文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村落的建议作铺垫。

11.第②段论述很有特色,试从语言特点角度进行分析。(2分)语言特点:

1、引用古诗意境,增添文学性,富有文学色彩。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引用陶渊明田园闲居生活的意境,来表现城市人对这种恬淡生活的向往。

2、引用名人话语,增强论述的说服力。如:“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引用著名作家冯骥才的话语,来强调突出保护古村落的重要性,同时也对现实中人们以功利的态度对待古村落的做法加以批评、否定。

3、修辞,语言富有表现力,说理有气势如:“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古村落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特点,强调突出对其保护的重要意义。又如:“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有的全村外出务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排比,具体列举了人们以功利的态度对待古村落的种种现状,强调古村落受损程度严重,亟待保护的紧迫性。

12.纵观全文,下面这段话最合理的位置是( C )(2分)

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3.上海著名的古镇有浦东新场镇、闵行七宝镇、青浦朱家角镇等。请运用文中的观点,谈谈应该如何保护这些古镇。(4分)

【明确文中观点2分;结合例子展开分析2分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见物”),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见人”);或: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

(二)阅读下文,完成14—7题(13分)

黄州赤壁谒东坡

①我又来了,在这满天秋碧的日子。

②我是来看苏东坡的。

③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黄州只有滚滚江水边这片青松与修竹掩映的江矶兀立于小城一侧,兀立于如烟波一般浩渺的文化时空里;在我的心目中,黄州只有苏轼屹立在这里,屹立在历史的苍穹之下。

④江上的霞晖刚刚散去,东坡先生漫步走下矶头,几分悠闲,几分沉思。他仍然站在坡下的那片开阔地上,展望万里长天,展望远方烟树,历历的江南原野,任身旁的长河滔滔而去,任三三两两的人群从公园穿过。无垠江山,朗朗怀抱,今日黄州的秋空,依然能让他产生无限怀想。

⑤是的,先生没有离开过黄州。他把自己最好的创造年华留在了黄州,他把最有影响力的作品留在了黄州,他把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和生命表现留在了黄州。

⑥不曾有过干戈扰攘的著名战事,不曾有过或虚或实的传说故事,黄州的悠远,黄州的名望,是靠文化构筑起来的。说得具体些,是在970多年前的那个风雨如磐的日子,一个近似囚犯的人被押解到这里,在这里留下了几纸文字之后,就把这座小城高高地垫起,让世人刮目相看了。

⑦如今,不闻低吟高诵之声,横笛漫吹的悠扬也已渐渐远去,但有苏轼伫立在这里。无论是秋色中的黄州,还是春阳下的黄州,见到苏公,都能让人遐想翩翩。

⑧那是一个让人永远无法悟透的文化话题,本是一场人生悲剧,却导致了一次生命意义的至高升华。在我们今天为宋词、为唐宋散文这些巨大文化财富而备感骄傲的同时,只能庆幸当年的黄州,不是今天人们印象中的这座大江似练、山水如绘的美丽小城,上苍就不会将那次重大的文学孵化选定在这里。

⑨黄州有幸。当年,这处在人们看来十分偏僻的蛮夷之地,却意外地迎来了才华盖世的词人,加上它临江的地理位置,还有个与赤壁鏖战之地同名的矶头,使词人想到了历史上那场著名的激战,使这座平淡无奇的小小江矶得以峥嵘出世,使千万年安然流淌的江水在文字的画卷中显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使这座城池肩负起了一次重大的文化使命。

⑩词人有幸。作为悲剧的主角,诗案带给他的政治挫折是惨重的。刚刚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苏轼来到黄州,无疑是走进了他那宦海人生的巨大落差。是黄州尊贤敬德的淳朴民风抚慰了他遭受过重创的心灵,是黄州壮丽的山水激发了他的才情。尽管人生厄运和功名未成难免使他感伤,但他得以在这个小小平台上一览辽阔江山,走向情动千古的高远之境,以江海豪情卓然独步,为中国文化史写下了极其精妙的一页。

11古往今来,每一个追求文化高度的汉语言书写者,无不苦思冥索地探寻过方块汉字的最佳组合之奥秘。而当年词人泛舟江波之上,借着如纱如水的月色,与人把盏谈笑,随之挥毫写下了令天下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旷世之作。那样的夜晚,词人一家或寄居于小小寺庙,或局缩于简陋茅庐,忘却了自己身处逆境的他,在这夜阑人静之时,还端坐窗前,秉烛研墨,其神情之从容,其笔锋之流畅,犹如天授。

12天地广袤,山水无数,为何黄州能够诞生出震古烁今的文学作品,造就出一代文化奇人,这里的山水蕴藏着怎样的灵性,东坡先生曾在这里受到了怎样的灵感支配,才完成那样绝妙的文字组合的?这种问题也许有些玄虚,但并不一定是个可笑的话题。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学人向往黄州,他们除了游览名胜,还希望从这里寻访到什么,感悟到什么。或许,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这就是文化名胜对寻访者的诱惑所在。

13苏轼被贬谪而来,本是历史对道义和文化的一次暴虐践踏,本是命运对他的一次极不负责任的安排,但他却在这种艰困和屈辱的遭遇中,实现了一次被历史大书其功的文化突破。惊世之作如此出现,除了神灵相助之功,似乎没有谁能够作出符合现实规律、并且令人信服的解答。14我每次到黄州,都要来赤壁一游。尽管我没有能力来破解杰出文化的诞生之谜,连苏轼谪居黄州五年的经历也缺乏研读,甚至不清楚自己一次次反复而来有什么实际意义。

然而,每次前来,我总要在这位先贤面前久久凝望,看他峨冠博带的衣饰,看他并不伟岸的身躯,看他自然平静的表情,看他穿透岁月的眼神。文化伟人生荣死哀,不像帝王将相那样,活着没有人敢靠近,死后没有人愿意靠近。一代代后人读着先贤的作品,总像他们还活着,不管他们离自己多么遥远。15这回,我再一次走近苏轼像前,再一次屏住气息仰望,再一次留影纪念。可我似乎突然感到,他那双平和远眺的眼睛中透出的雄视百代的目光,让人震撼。

16原来,我无法走近他。

14. 苏轼,字 子瞻; 第⑩段空白处应填“乌台诗案”;第11段“词人泛舟江波之上”在《赤壁赋》中的诗句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3分)

15. 下列对本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3分)

A.第③段中的“江矶”象征着赤壁之战为代表的历史事件。

B.第④段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东坡的形象给人平易亲切之感。C.第⑧段揭示了苏轼与黄州是相互成就的关系。

D.作者一次次到黄州看东坡,就是力图破解此地杰出文化的诞生之谜。16.概述第⑩段苏轼被贬黄州却能写下中国文化史上极其精妙一页的原因。(3分)

黄州尊贤敬德的淳朴民风抚慰了他遭受过重创的心灵(1分),黄州壮丽的山水激发了他的才情,(1分)还有他情动千古的胸襟和卓然独步的江海豪情。(1分)

17. 联系全文,分析本文结尾“再一次走近”和“无法走近”的内涵。(4分)

作者来到苏轼曾经生活过的黄州,勾起了他对历史的回忆,他从时间和空间上“走近”苏轼(1分);接着,他从苏轼的遭遇及其文学作品,“走近”苏轼的心灵(1分);“无法走近”是突出了苏轼高尚的人格与杰出的艺术成就(1分),表现出作者对苏轼的敬仰之情,并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1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8-20题(8分)。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释:锦江:即濯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北极: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寇盗,指入侵的吐蕃等。

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还祠庙: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

梁甫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这里代指此诗。《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借以抒发空怀济世之心,聊以吟诗以自遗。这里的“梁甫吟”即指这首诗。

18. 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同时收录两首诗的一项是

A.《古诗源》 B.《乐府诗集》

C.《唐代近体诗集》 D.《万首唐人绝句》

19.以下对两首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A.沉郁顿挫 B.清雅委婉

C.瑰奇明丽 D.高古淡远

20.比较并分析杜甫这两首诗思想情感异同之处。

【答案】18. C 19. A 20.相同:①漂泊流离的苦楚。②对时局国事的担忧。③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境遇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深沉慨叹。不同:《登高》直抒老病孤愁的哀伤凄苦;《登楼》则表达了对朝廷永固的希冀与信念,对入侵者的警告和斥责,同时借诸葛亮《梁甫吟》的典故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无奈。(四)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7分)。

①甫,字子美,京兆人。审言生闲,闲生甫。少贫不自播;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胃曹参军。数上赋颂,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本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②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遣。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数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解,不复问。

③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邸,弥年艰萎,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固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④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及润州刺史樊冕纂《小集》,今传。

⑤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观李、杜二公,崎岖版荡之际,语语主霸,褒贬得失,忠孝之心,掠动千古,骚雅之妙,双振当时,兼众善于古今,集大成于往作,历世之下,想见风尘。惜乎长轡未聘,奇才并屈,竹帛少色,徒列空言,呜呼哀哉!昔谓杜之典重,李之飘逸,神圣之际,二公造焉。观于海者难为水,游李、杜之门者难为诗,斯言信哉!

2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李邕奇其材

(2)擢河西尉,不拜

22.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1分)

A.小说B.作品 C.传说 D.旧例

(2)待甫甚善,亲诣其家(1分)A.询问 B.慰问

C.前往 D.下曾

23.把第①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24.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

25. 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对杜甫较为复杂的情感态度。(4分)

【答案】

21. ①认为……奇特(可以引申为惊叹) ②任职

22. (1)D(2)C

23. 我依靠祖宗所传的事业,从七岁起开始作诗,近四十年了,然而衣服不能遮盖身体,常依靠别人才有饭吃。暗想恐怕早晚弃尸山谷,伏拜恳请天子哀怜我。

24. 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

25. ①作者赞扬杜甫能直言进谏。②作者认为杜甫喜欢称扬自己。③作者认为杜甫性格急躁,不修边幅,又傲慢放肆。④作者认为杜甫旷达不拘礼俗,又不自我约束检点,喜欢谈论天下大事,调子虽高却不切实际。⑤作者赞扬杜甫多次身经叛乱,坚守节操,没有污点。⑥作者认为杜甫所作的诗歌,感伤时局又懦弱无为。⑦作者惋惜杜甫英年早逝、高度赞扬他的文学成就。(言之成理即可)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6—29题。(11分)

真州东园记

①真为州,当东南之水会,故为发运使之治所。龙图阁直学士施君正臣、侍御史许君子 春之为使也,得监察御史里行马君仲涂为其判官。三人者乐其相得之欢,而因其暇日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而日往游。

②岁秋八月,子春以其职事走京师,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曰:“园之广百亩,而流 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台,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虚之阁;水,吾 泛以画舫之舟。芙蕖芰荷之的历,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此前日之苍 烟白露而荆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其宽闲深靓,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此 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嘉时令节,州人士女啸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风雨、鼪鼯鸟兽 之嗥音也。【甲】吾于是信有力焉。凡图之所载,皆其一二之略也。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乙】”

③又曰:“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 【丙】然而池台日益以新,草木日益以茂,四方之士无日而不来,而吾三人者有时皆去也,岂不眷眷于是哉?不为之记,则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

④予以为三君之材贤足以相济,而又协于其职,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 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又与四方贤士大夫共乐于此。【丁】是皆可嘉也,乃为之书。庐陵 欧阳修记。(有删减)

26.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B)。(2分)

A.矣 B.焉 C.耳 D.乎

18.小真在检索不同版本的文献时,发现其中一版本遗漏了“凡工之所不能画者,吾亦不能言也,其为吾书其大概焉。”几句。你认为最合理的位置是( B )。(2分)

A.【甲】 B.【乙】 C.【丙】 D.【丁】

27. 第②段的画线部分运用多组对比凸显景物特征,请加以赏析。(4分)

画线句以今日东园花木的繁盛对比昔日的衰败;以建筑的高大宽敞对昔日的残破;以游人奏乐吟唱之声与昔日惟有荒僻的鸟兽之音作对比,(2 分)凸显了东园修建前后的巨大变化,(1分)含蓄地赞扬了庭园的修建者为这种美付出的艰辛。(1分)(评分说明:具体阐释,分析景象特点,作者情感观点,1点 1 分)28.试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3分)

作者应子春的要求为他写记,借子春的描述展现了东园的绮丽风光,(1 分)称颂子春等三人通力合作使真州一带富足安适的政绩,(1分)表达了作者的行政治民理想。(1 分)(评分说明:1点1分)

、作(70)

29. 瓜棚上,南瓜、冬瓜、葫芦、丝瓜等,相互纠缠,难解难分,结成生命的共同体,但无论哪种瓜,都结出自己的果实,且都不缠绕自己的也不缠绕对方的果实。这种现象给了你什么启示?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高中学习资源分享

「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数学)」,点击

「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物理)」,点击

「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语文)」,点击

「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英语)」,点击

「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生物)」,点击

「2023年高考真题完全解读PPT(1)」,点击

「2024年高考分类专题」,点击

「2025版.新高考版.高考总复习.语文」,点击

「2025版.新高考版.高考总复习.英语」,点击

「2025版.新高考版.高考总复习.数学」,点击

「2025版.新高考版.选考总复习.物理」,点击

「2025版.新高考版.选考总复习.化学」,点击

「2025版.新高考版.选考总复习.生物」,点击

「2025版.新高考版.选考总复习.历史」,点击

「2025版.新高考版.选考总复习.地理」,点击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