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承与当代语境|四川大学博物馆改扩建工程

发布时间:2024-07-31 22:33  浏览量:27

总体鸟瞰

四川大学(以下简称“川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拥有百年校史。川大博物馆前身为华西协和大学(以下简称“华西”)古物博物馆,其历史悠久,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成为全国高等院校中文脉深厚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其收藏文物的数量、质量及学术研究水平均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对这样一座博物馆进行改扩建,既要继承川大与华西既有的传统建筑风貌与校园肌理,体现学校的精神内核,又要在形式和空间上有所创新,综合考虑展研合一、社会开放等多方面因素。如何打造集校园名片、文博展示、学术研究、公众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学博物馆,是设计团队重点思考的问题。

沿江望向新老建筑

01

校园文脉的延续

1896年,四川中西学堂——四川大学的前身成立。先后经历1927年、1931年两次变化后,国立四川大学正式组建完成,办学地址位于当时的蜀王府(今四川省科技馆所在地)。1939年,面对严峻的战争形势,川大南迁至峨眉山办学,并于1943年返迁回成都,校址位于望江公园旁至今。《成都市郊图》中记录了川大望江校区的地址。

四川大学老建筑

成都除了蜀王府区域的建筑为正南北朝向外,整体城市肌理为东偏北约55˚的斜向网格布局。川大望江校区的校园肌理也呈现为斜向的轴网关系,与穿城而过的锦江构成一个偏转的夹角,塑造了特殊的场地关系。

川大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依托校园现有的网格布局,顺应校园轴线,使建筑充分融入川大校园肌理,积极回应川大与周边街区的历史文脉。

科研楼

02

新旧融合的功能布局

川大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包括老馆改造区域和新建区域两大部分。老馆改造区域包括对原川大人文馆和自然馆的改造。原人文馆建于2005年,展陈面积约为7000㎡,层高较低。设计团队经过对项目的仔细评估与整体策划,结合新馆建设,对建筑进行功能置换与内部改造,将原川大自然馆改造为藏品库房,原川大人文馆改造提升为展厅空间,使新旧展馆相融合,扩建后的展陈总面积约16500㎡。博物馆区的新建区域包括新建展馆及高层科研楼,它们是在学校原留学生公寓的旧址上修建完成的,主要功能包括展陈、公共服务及科研办公。

展区与科研楼交界处

新建展厅层高被提高到6~7m,顶层展厅结合坡屋顶层高可达4~13m,为展陈设计预留了充足的空间。在新旧馆交接处,设计团队通过扶梯和坡道弥合新旧建筑之间的层高差异,保持动线和功能的连续性,使新旧建筑真正融为一体。

博物馆立面

立面分析

03

“一馆两翼”的空间规划

扩建后的博物馆采用“一馆两翼”的布局模式。新建博物馆的展区和原人文馆展区合并为综合展示空间,两翼的端部设置人文馆和自然馆两者独立的库区及货运入口,便于后期的运营管理。新旧建筑之间设置的公共大厅是连通新旧建筑的交通枢纽,提供一快、一慢的垂直交通方式。观众可通过门厅附近的扶梯便捷地到达各个楼层,也可从大厅沿江一侧的景观坡道盘旋而上,步移景异,眺望锦江风光。坡道外侧为超大板块玻璃幕墙,形成画框般的意象,寓意为“川大之窗”,体现博物馆与城市的对话关系。

江岸望向观景坡道

博物馆入口广场

在展览空间的设计上,设计团队考虑到人文与自然的深度融合,将其合二为一,彰显博物馆自建设之初在人文和自然学科建设上的领军地位。地下一层到四层,层层递进,形成“人文与自然合分合”的展陈逻辑。地下一层设置综合临展厅,7m层高可满足大型展览的需求,结合报告厅、放映厅及研学室等功能,可灵活举办各项独立展览和高校交流活动;一层、二层为基本陈列厅,设若干人文与自然精品展厅,包括自然、考古、民俗、民族等专题;三层为自然专题展厅,讲述不同类型生物演化的历史、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及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四层设艺术专题展厅,展示博物馆百余年来收集的各类艺术珍品。艺术展厅利用坡顶空间,形成具有仪式感的空间;顶部天窗内侧设电动百叶,通过调节开启角度,可精确控制光线;临锦江一侧外窗设置固定式铝管遮阳帘与半透明遮光帘,可以提供自然光漫射背景下的观展体验。观展动线的末端充分利用旧馆屋面,结合屋面绿植打造咖啡厅和户外教育活动空间,让人们在此远眺望江公园和锦江风光,形成有特色的博物馆室外空间。

陶砖立面

04

传统校园风貌的现代化转译

川大与华西老校园传统建筑的典型元素——红檐青砖和坡顶歇山是历史的记忆。这些经典建筑语汇经过现代形式和材料的转译与诠释,在新馆中创造了当代与传统交织的形式语言和空间体验。博物馆主体呈现出“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传统建筑特征。建筑整体以优雅的灰色调为主,营造出稳重而含蓄的视觉效果。同时,檐口等细节部位融入川大标志性的锦绣红,强化了场所的文化认同感。此外,陶砖、陶板、钛锌板等现代建筑材料的运用,既是对历史的回望,又展现了建筑的当代质感。精心设计的入口大厅的镂空砖外墙,通过不锈钢拉索干挂陶砖的细部构造,延续传统华西校园的青砖元素,在现代立面肌理中得到新生。高层科研楼的立面设计融入了中国传统密檐塔的形式特征,利用披檐下部的百叶和内侧开启扇实现导风,使传统文化元素与建筑的通风、采光相结合。

公共大厅

观江步道

05

“市校共建”的高校博物馆

大学与城市是相融共生发展的,高校博物馆未来会更加积极地向市民开放,让共建、共享、共管成为高校博物馆建设的新趋势。新的川大博物馆试图打破传统高校博物馆与城市的边界:博物馆因城市提供的空间而延续,城市因大学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而展现新的生机。未来川大在沿江区域将陆续打造研学博览区、小型博物馆群落及博览文创拓展区,强化高校向外辐射的博览文化功能,重塑滨江公共空间,成为锦江沿岸上的重要城市节点。

展厅空间

从展厅内看向屋顶平台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项目名称:四川大学博物馆改扩建工程

业主:成都统建城市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大学

建设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17214.06㎡

建筑面积:73414.48㎡

结构形式:钢结构,混凝土框架结构

建筑层数:主体4层,塔楼19层

· 设计总负责:刘艺,肖波,杨鹏程

· 建筑专业:黄珍,沙澎,万雅玲,邱严泉

· 结构专业:张蜀泸,张志军,姚丽,许京梦

· 给排水专业:杨久洲,谭古今,蔡阳阳,刘帅

· 暖通专业:魏明华,董丽娟,文玲,方应发

· 电气专业:李慧,敖发兴,徐嘉伟,黎露

· 智能化专业:吴寰,补翔宇

· 幕墙专业:殷兵利,文靖,赵鑫

· 绿建专业:邱雁玲

· 造价专业:彭小芳

· 室内设计:CSD设计事务所

· 泛光设计:栋梁国际照明设计

设计时间:2019年6月—2022年3月

建成时间:2022年12月

图纸版权: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摄影:存在摄影,如你所见

撰文:刘艺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全文刊登于《当代建筑》2024年第6期 p38-47

原文编辑 / 谢昕

原文校对 / 向嫄 刘作卓 沙澎

原文审核 / 刘艺 刘珂

外部推荐